院士风采丨朱教君院士:用科技守护绿色长城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3日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与辽宁报刊传媒集团《共产党员》杂志合作,共同推出“院士风采”栏目,展示在辽宁工作的两院院士的精彩人生轨迹和不懈奋斗历程。

 

[人物简介]

朱教君,1965年2月生,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三北工程咨询专家组副组长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出版专著6部,国家采纳咨询建议10余份,形成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方案。

 

一棵棵樟子松笔直挺拔,一片片松林遮天蔽日。在东北,在华北,在西北,无数棵樟子松与其他树种携手站成坚不可摧的三北防护林。

“请问朱院士,您最喜爱哪种树,最想成为哪种树?”2024年3月,在央视《开讲啦》节目现场,面对青年观众“脑洞大开”的提问,未等朱教君回答,主持人撒贝宁抢先说出了答案:“樟子松吧?”

朱教君笑了。年近花甲的朱教君身形挺拔,头发浓密,恰如一棵巍然屹立的樟子松,为打造祖国的绿色长城奉献着全部身心。

破解悬案,为“功勋树”正名

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前身)的科学家们将1万余株樟子松苗从大兴安岭引种到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辽宁省彰武县,开创了我国樟子松固沙造林的先河。此后,樟子松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先后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千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然而,从1985年开始,最早移植的樟子松出现叶子枯黄现象,进而发生病虫害,“功臣”树种樟子松先后死亡。对于樟子松的大批死亡是否与移植樟子松抢夺地下水资源有关,学界长期争论不休。

21世纪初,朱教君带领团队在三北地区考察逾7万公里,并对近50年来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当地地下水位从1955年的0.8米急速降低至2003年的将近6米,是浅根系植物樟子松死亡的直接原因;樟子松在几十年内消耗的水分只占总消耗的13%,而防风固沙效果明显,随着大面积开垦农田,一些地区改种速生杨代替生长缓慢的樟子松,杨树可以扎根到地下6米以下,是名副其实的“抽水机”。基于这些研究,朱教君破解悬案,得出科学结论:樟子松不是地下水资源枯竭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朱教君带领团队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樟子松固沙林营建技术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多份咨询报告并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形成了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方案,有助于保护和恢复樟子松资源。“到目前为止,樟子松仍然是三北工程未来30年造林的主力树种,没有之一!”朱教君语气坚定地说。

心系人民,为“两山”理念拼搏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农村长大的朱教君,高考时报考了沈阳农学院林学系(今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1987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开启了防护林学研究之路。

1993年5月,宁夏和内蒙古发生特大沙尘暴。留所工作的朱教君随队到现场调研,看到没有防护林防护的小麦田里覆盖了3厘米厚的沙尘,庄稼全部毁灭。朱教君深刻认识到,防护林事业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国计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绿色中国建设,1996年,朱教君赴日本国立新泻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祖国的防护林事业贡献力量。

21世纪初,某地林业部门找到朱教君,请他“帮忙联系日本收购商”。当时,日本以每吨270美元的价格从中国进口森林凋落物,让很多地方趋之若鹜。然而朱教君深知,凋落物是不为人知的森林宝藏,发挥着保持水土和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朱教君斩钉截铁地说:“我肯定给你断了这条财路!”

2008年,朱教君经过周密调查和实验,向国家提交咨询建议。他指出,每搂走1吨林下凋落物,大概要破坏4亩森林的生态环境,想要恢复至少需要30年时间。当年,国家出台法令,禁止森林凋落物出口。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朱教君说,“我们将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同时收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在清原满族自治县的苍莽大山中,朱教君带领团队研发了林下参、山野菜、林蛙三个林下经济项目,在大幅提高森林水源涵养与固碳等生态功能的同时,也将林下农副产品的产量提高了20%—30%,在3年内帮助5.1万名林农脱贫。

探索创新,为绿色中国奋斗

“天天在林子里跑,空气好,心情也好。”朱教君笑着说。他以苦为乐,探索创新,硕果累累。

在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朱教君建起了世界唯一的科尔塔群,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手段,推动了林学等传统学科野外调查工作的科研范式变革,突破了主要树种更新的关键技术,构建了森林生产力提高和生态功能维持、提升的关键技术。

201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之际,朱教君率领团队,历时一年半收集整理了23万余个涉林样地的定位观测、监测和调查数据,分析了1978年以来三北5期工程近2000景遥感影像,形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开发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方案。

2023年,朱教君率领团队完成《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报告》,相关数据、结论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专项行动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朱教君宛如一棵樟子松,深深扎根在祖国北方大地上,为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全部智慧和力量。

 

来源:《共产党员》杂志2024年第12期下半月

(省科协调宣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