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学者提出新型类脑计算方案       记者7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教授缪峰、副教授梁世军团队联合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程斌,通过构筑特殊堆垛构型的魔角石墨烯器件,观测到电子型铁电性与拓扑边界态的共存,并基于可选择的准连续铁电开关,首次提出了噪声免疫的类脑计算方案。该工作为开发基于拓扑边界态的新型低功耗电子器件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   半导体芯片的运行依赖于电子传输。传统材料中,电子传输的运动轨迹像十字路口行驶的车辆一样不规则,消耗较多能量。而拓扑量子材料中存在电子传输的“高速公路”——拓扑边界态。通过按需改变材料陈数,实现对拓扑边界态数目的调控,有望开发出以拓扑边界态为全新信息载体的计算技术。   莫尔超晶格材料是一类通过构筑特殊的二维材料异质结界面结构所形成的材料体系。研究团队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莫尔异质结结构。他们发现,撤去施加的外电场后,该莫尔体系中的电极化不会消失,表明了铁电性的存在。而在垂直磁场下,材料中涌现了陈绝缘体,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铁电极化来调控不同的陈数,从而实现不同拓扑边界态的非易失切换。随后,他们在魔角双层石墨烯器件中实现了准连续铁电态的开关功能。最后,团队利用铁电陈绝缘体的拓扑边界态作为信息载体,提出了噪声免疫的类脑计算方案。   “此次研究主要是概念验证。未来,我们还需克服大面积材料的转移、器件的规模化集成方案、外围适配电路的开发等诸多挑战,实现拓扑量子类脑计算芯片原型的开发,探索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缪峰说。(记者金凤) 来源:科技日报
  • 强化创新引领 培育发展动能——专家共话科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华社南宁7月4日电 题:强化创新引领 培育发展动能——专家共话科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李欢、农冠斌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7月2日至4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与会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共话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填补国内空白,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通车……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科技“尖峰”行动,一批含金量高、贡献值大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从“0到1”的突破到拓展研究、再到应用的过程,能够推动人才培养,催生科学发现,使社会受益。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正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   “下一代纤维发展将基于材料、电子、信息、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以超性能、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对传统产业起到高渗透性、颠覆性、变革性的提升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说。   本届年会上,中国科协发布了具有前沿性、引领性、创新性、战略性的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科学等领域。   “2024年度重大问题难题评选发布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将引领科技工作者更加聚焦科技前沿、更加注重原创攻关,实现更多科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向巧说。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广西贵港市的一座水稻农场内,由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水直播机耕种的水稻长势喜人。农民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就能对农场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打造的水稻无人农场,可实现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无人作业。   “今年我们已经在全国15个省份建了30多个无人农场,水稻产量和效率较人工种植有明显提升,人不下田就能种好地。”罗锡文说,无人农场突破了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集约化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将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也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看来,从核聚变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到深海技术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可能,植根于前沿科技突破的未来产业正展现出重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要建立面向未来产业的产学研发展体系,强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不同行业间的融合。”白春礼说。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只有和垂直行业、重点场景深度融合,才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新路径、创造新价值,为数智生活提供新应用、带来新体验。”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说,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已形成了30多个具备职业技能的行业大模型,赋能城市治理、经济运用、新型消费和工业制造等领域。   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本届年会上,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成为与会院士专家热议的话题。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理念,是‘基础要宽、厚、实,专业要精、新、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方向,往往是复合的交叉领域,学生更需要打牢数理化等学科基础,同时在专业领域选择上自由发展,才能较好适应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雪认为,企业不能只坐等专家“送技术”,还要强化造血意识,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本土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率先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健全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近年来,广西着力涵养创新生态,全面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科协组织要持续推动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壮大高素质新型劳动群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撑。 来源:新华网
  • AI服务如何用得上又用得好       医疗、政务、零售、教育……不知不觉中,能够自动回应消费者需求的智能服务系统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出现。   以消费场景为例,不少电商平台宣布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AI)产品答疑待客。但与此同时,“秒回、客气,但无法解决问题”成为部分消费者在使用AI客服后发出的感慨。   一边是新兴技术快速普及,AI客服应用于各行各业;一边是用户抱怨沟通困难,消费体验大打折扣。AI技术如何用得上又用得好?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AI赋能服务领域渐成趋势   “AI技术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路蓬说。   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等底层技术和算法模型的“集合体”,AI服务系统可以全天在线、及时响应,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张路蓬认为,其在减轻企业成本压力、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   此前有专家认为,在售后方面,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客服,智能客服能够降低30%以上的运营成本。预计到2026年,AI将帮助全球客服中心降低800亿美元以上的劳动力成本。   “AI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得益于两方面条件的满足。一是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二是深度学习。”张路蓬介绍,大数据给深度学习提供了足够的训练样本,从中归纳总结出的关键信息和要素是推动各类服务系统智能化的核心所在。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客服行业以智能客服软件为主导,约占市场份额的80%,预计到2027年,我国智能客服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00亿元。智能服务时代正加速到来。   多重优势让AI客服系统成为企业提升服务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的有效途径。然而,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记者在社交平台和某投诉平台搜索发现,人们对AI客服的不满和关于“如何快速转接人工客服”的讨论不在少数,遇到的问题集中在沟通时间较长、理解能力不够、转接人工客服困难等方面。   “一些智能客服‘态度随和却答非所问’,是因为在技术层面做不到对个性化问题的精准应答。”张路蓬认为,智能服务提供方需要不断在数据输入、深度学习和算法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些传统智能服务系统使用明确的预设规则和标准化语料库,难以匹配公众的多元化需求。生成式AI可以自我学习和优化,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搭建自己的业务知识库,为模型提供充足的训练数据。而外包的通用型服务系统很难匹配内容庞杂的各类垂直应用场景。   此外,企业服务意识不强、不重视消费者维权、沟通的渠道也是AI客服遭到诟病的原因之一。   关键在“智”解决在“人”   张路蓬说,促进AI在服务领域应用发展,可以从提高应答能力和协同管理两方面着手。前者关系着服务效果,后者是实现人工和智能互补增效的关键。   “很多用户希望商家不仅提供服务,还提供‘情绪价值’。要赋予智能服务更多的温度,就要持续优化智能服务输出创造性内容的能力。”张路蓬说,“对于企业来说,在AI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抢占技术先机,推出创新产品,将为自身和产业发展积蓄动力。”   除了技术层面的调整优化,科学、合理使用AI也很重要。   从便利性角度看,AI服务还存在一些使用“门槛”。“比如很多医疗机构有自助取号、缴费的服务,但是却经常需要先进行人工的信息完善,这无形中给用户带来了很多麻烦。”张路蓬认为,如何完善智能服务的“一条龙”设计,也是服务提供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公众来说,不能一味地信任或者依赖某一种服务,也不能因为不了解或者害怕风险而摒弃某一种服务。智能服务和人工服务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关系。”张路蓬认为,厘清智能服务与人工服务的异同,才能使两者互补增效,从而实现“1+1>2”的目的。   据介绍,智能服务与人工服务可以三种模式协同。一是以智能服务为主的协同,这种情况下智能服务先行,当用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人工服务介入;二是以人工服务为主的协同,比如在医疗服务领域,或是一些需要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领域,应以人工服务为主导,智能服务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判断;三是二者并存的协同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需求。不能一味选择某一单一模式或者照搬照抄。企业等智能服务应用主体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合理灵活地运用两种服务。”张路蓬说。   此外,针对AI服务可能附带的信息泄露等风险,专家建议,立足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应用场景,进一步细化监督管理。(记者 付锐涵)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创新“慧”农更惠农       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如何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为题中之义。   多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3年的62.4%,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建成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867个。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面临着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不高、基层地区技术推广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未来,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慧”农更惠农。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聚农业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导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农业生产应用难题,在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建设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推动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强强联合,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共性综合研究,鼓励产学研纵深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上下游融通的农业科技创新链。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农业科技前沿和核心短板领域,降低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对外依存度。加强分子育种、干细胞育种、基因学等前沿技术突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和重大战略性新品种。   数字赋能农业科技,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智慧农村、智能农机、数字农田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将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管、销各环节,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形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休闲旅游为拓展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政务赋能乡村基层治理,完善乡村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夯实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关注农业重大发展需求和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战略人才。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创新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技术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支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发挥技术推广、扩散作用和科技致富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推广。(陈 帅 张 丽) 来源:经济日报
  • 中国电商物流指数 连续四个月上涨       记者7月4日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6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4.8点,涨幅进一步扩大至0.9点,连续四个月上涨。分项指数中,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库存周转率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履约率指数、满意率指数、人员指数和成本指数有所提高,实载率指数小幅下降。   具体来看,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涨幅扩大。6月,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32.9点,比上月回升3.1点。分地区来看,全国所有地区总业务量指数均有所提高,西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大,东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加速上升。6月,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为132.1点,比上月回升2.4点。分地区来看,全国所有地区总业务量指数均有所提高,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物流时效、满意率指数继续上升,履约率、人员和实载率指数高位波动。6月,物流时效和满意率指数分别为102.6点和102.2点,均实现连续四个月回升,分别创出近两年和近四年新高。人员指数回升0.3点,履约率指数与上月持平,实载率指数回落0.4点,均超过去年平均水平。   库存周转率指数止跌回升,成本指数小幅上涨。6月,在需求加速上涨带动下,库存周转率指数较上月提高0.7点,扭转连续三个月下降态势。成本指数较上月提高0.3点,企业成本水平仍保持高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为,总体来看,6月电商物流呈现加速上涨态势,连续创出指数新高。后期随着大型电商促销活动暂时结束,7月电商物流需求将有所放缓,但电商物流市场高活跃度将有望继续保持。(记者 王皓然)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空间站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       新华社西安7月3日电(李国利、杨吉)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了解到,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院士团队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近期成功获取难熔合金熔体的关键热物理性质,在空间凝固制备方面取得多项科学新发现,为我国空间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的难熔合金材料制备等提供了重要基础,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先进材料》等国际学术期刊。   高性能难熔合金是特种稀有金属材料,具有“超高温、高活性”等特征,但地面环境中的难熔合金研究长期受重力、容器等条件制约,难熔合金液态性质的精确测定与快速凝固合成制备存在困难。   2021年4月29日,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随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说:“实验柜利用静电场所提供的电场力,使材料样品在真空环境中保持稳定悬浮状态,避免与容器壁接触的影响,可进行金属、非金属等无容器深过冷凝固和热物理性研究。”   自2021年4月以来,魏炳波院士团队制备的10余种数百个高性能难熔合金样品,先后在中国空间站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进行6批次在轨实验,成功完成难熔合金微重力条件下的静电悬浮、加热熔化、降温、过冷、凝固、热物理性质测定等重要实验。   “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新成果,主要包括发现了微重力液滴凝固的涡旋型特殊组织结构,阐明了微重力凝固收缩的动力学规律,揭示了微重力和无容器共同作用下共晶合金解耦生长的内在机理,实现了太空环境凝固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宏观形态的双调控等。”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海鹏说。   我国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始于1986年,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为空间材料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材料科学领域首席科学家魏炳波院士说:“未来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多的国际领先成果,利用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制备或合成出新材料,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 来源:新华网
  • AI参加高考,为何偏科严重       大模型参加高考,能考多少分?近日,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极客公园发布高考新课标Ⅰ卷大模型评测报告,在参试大模型中,GPT-4o以562分的成绩排名文科第一。参加评测的8款国产大模型中,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成绩是542.5分,其后依次是百度文心一言4.0的537.5分和百川智能“百小应”的521分。本次大模型高考评测与河南省考卷完全相同,以上3款国产大模型均超过河南文科一本线521分。GPT-4o的562分在河南文科考生中可排名8811名,相当于前2.45%;豆包处于前4.27%,接近顶尖大模型的水平。   文综评测中,GPT-4o获237分,优于多数人类考生。国产大模型中,豆包文综成绩最高,得分224.5分,其中历史达到82.5分,在所有9款大模型中排第一。地理考卷有大量图片考题,图像理解能力较强的GPT-4o得到最高分,但仅有68分。   语文、英语评测中,多家大模型在客观题上拿满分。但写作文是弱项。多次参加全国高考语文阅卷的北京市级骨干教师、怀柔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夏老师是本次评测的作文阅卷人。她认为,“AI作文有清晰完整的结构,有逻辑性,语言通顺流畅,但缺乏感情和感染力”。同理,在40分的英语写作考试中,大模型的最高分只有29分,主要丢分在表达空泛、缺少细节上。   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高考呈现出严重的偏科现象:数学、物理、化学等数理学科全线不及格,总分最高分不到480。而河南理科一本线是511分。最顶尖的大模型无法进入理科考生的前30%。   数学评测中,仅GPT-4o、文心一言4.0和豆包获得60分以上成绩(满分150分)。大模型能准确运用求导公式和三角函数定理,但面对较为复杂的推导和证明问题就很难得分。物理有一道送分的选择题,人类考生根据“时间不会倒流”可以轻易选对答案,大模型则全军覆没。   “目前的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文字接龙,基于海量资料,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句。通过不断预测,生成连贯和完整的文本。应对文科考试,大模型的用词不准或用了近义词,不太影响评分。但理科考试考验推理和计算,比如一道题有五步推理,大模型走偏一步,答案就全错。而且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中,文科语料要远远大于理科语料。”国内一位大模型研发专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近期,有一些国内外大模型在奥数题评测(非奥数现场比赛)上拿到不错的成绩。对此,该专家解释,用大家都训练过的公开数据集评测,大模型的准确率很高;但用比较新的数据集去测试,准确率就大大下降。最新的高考题是哪家大模型都没有训练过的,考验的是数学推理和计算的泛化能力,这就暴露了大模型的短板。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教授穗志方近日也表示,大模型在中国高考、公务员考试和美国SAT考试等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是优劣兼具的。一些大模型在SAT数学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在复杂推理或特定知识领域中的表现不够出色。   “在大模型内在机理没有探究清楚的情况下,我们目前的评测路径只能依靠从外部表现来推测内在能力。”穗志方说,未来应发展更系统的评测大纲、更具挑战的评测任务、更科学的评测方法。AI是否比人类更适合考试?尚未可定论。(记者 杨雪) 来源:科技日报
  • 电网工程造价控制迈入数智化阶段       电网工程是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等国家能源战略落地实施的实体支撑基础。近年来,电网投资规模不断增加,一批特高压、抽水蓄能等重大工程建设提速,2023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年电网基建投资已超5300亿元。庞大的投资体量需要确保工程在建设质量和进度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所花费最小的代价,实现投资价值合理转化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从而最终降低终端用户用能成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宏观层面的经济、市场、政策、环境变化和微观层面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发展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到工程造价中,同时造价管控环节多、链条长,涉及的信息和知识极为广泛,加之每个工程都有其独特性,传统的造价管理手段和工具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造价精益化、差异化管控的要求。而数字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恰逢其时地为新形势、新业态下电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突破提供了解决方案。   国网经研院技术经济中心应用“数据+算法+应用”的模式,在构建电网工程造价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辅助开展各类电网工程造价管控工作,自主研发了40余套工程造价及经济性分析软件,将造价管控工作逐步由“线下”调整为“线上”模式,目标由局部独立优化向全局一体优化转变,管控的精益性、合规性、时效性得到大幅提升,推动造价管控工作迈入数智化阶段。数智化的技术和模式对于工程造价管控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效果显著。   以技经实验室中电网工程概算智能审查模块为例,针对传统评审模式中存在的高度依赖评审专家知识经验、造价文件数据构成复杂、校核审查耗时长等问题,通过自然语言技术识别文件中“量、价、费”的计算依据,采用规则匹配判定计算逻辑、对同类工程的费用进行智能对比等方式,大幅提升了工程造价审查精度和响应速度。经过在120余项输变电工程中的验证应用,审查全面性达到90%以上,同时审查平均周期由5个工作日缩减至2.3个工作日,效率提升约54%,特别是复杂繁重的基础数据核对方面,数字化手段几乎实现了对人力的全面替代。   在工程经济性仿真分析方面,通过量化各类建设要素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不同建设参数、价格水平等边界变化下工程造价的变动情况,支撑设计方案、设备型式、融资方案的经济性比选。同时,该模块还具备工程“估、概、预、结、决”五算全过程数据自动采集、分部分项费用变化原因智慧分析、变化趋势合理判断、要素价格预测、费用波动智能预警、分析报告自动生成等能力,为电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提供了有效工具,每年辅助超过4000项输变电工程的造价分析工作。   需要看到的是,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轮AI浪潮推动下,各个领域都将同时面对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国网经研院技术经济中心在造价管控领域中选择了主动求变,在实现传统成熟业务的数智化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化业务与数据融合,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优化造价决策效果和控制造价风险等方面的应用,在破解能源电力“安全-经济-环境”综合平衡难题过程中发挥更大价值。   (郑燕 辛诚 作者单位: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加快       记者7月2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下称《指南》),提出到2026年,我国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根据《指南》,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部分。其中,基础共性标准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性、框架性、总体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主要规范数据、算力、算法等技术要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底座。关键技术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文本、语音、图像,以及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的技术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   《指南》明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统筹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优势力量,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建设,共同构建先进适用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面向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将标准化人才纳入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范围,构建标准化人才梯队。(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中国科协发布2024年度重大科学问题难题       本报南宁7月2日电 (记者喻思南)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发布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   2024年度重大问题难题征集突出前沿性、创新性、战略性,共收到102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推荐的597个问题难题,涵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十大领域。一批院士专家和国际组织参与问题难题凝练推荐,129位院士专家在初选、终选等环节严格评议把关。   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协连续7年组织开展问题难题征集发布活动。中国科协将持续关注发布的问题难题,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问题难题集智攻关,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还发布了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榜单经初评、终评,遴选出先导技术榜150项、新锐企业榜50项、融通创新组织榜10项、技术经理人先锋榜20项,共计230项入榜项目。   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组织赋能+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挖掘了一批前沿技术成果、潜力型科创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自2020年起,中国科协已连续3年发布“科创中国”系列榜单。3年来,共征集到先导技术榜、技术经理人先锋榜等各类榜单3781项,遴选发布了其中870项产学研融合典型成果、机构和人物。系列榜单的发布促成了117项入选项目与高校、产研院、孵化器、投融资机构、企业等的交流合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