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算力新能级托起数字经济远景       中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近日发布“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平台训练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V3.5,对逻辑推理、语言理解、文本生成、数学答题、多模态等核心能力进行大幅提升。其中,深度适配国产算力的星火开源大模型为首次发布。   新增169.1万个开发者团队,平均每12.2秒就有一个新成员“入场”——这是自2023年5月6日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正式发布后的240天里,讯飞开放平台上的开发者团队“增速”。支撑其运行的“基石”就是算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统计显示,包括科大讯飞“星火”、阿里云“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在内,中国已有超过19个大语言模型研发厂商,其中15家厂商的模型产品已经通过备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算力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服务能力持续升级,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400家。   算力、算法、数据,被视为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根据中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   在数字经济发展及AI大模型的带动下,传统通用算力越来越无法满足飞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提升算力能级愈发迫切。能提供比传统计算机更强算力支持的量子计算,成为中国前沿科研和战略布局的重点。   1月6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上线运行。它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   三个月前,同样在合肥,“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   支撑着大模型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的运行,深刻影响数字经济的创造力与增长力……中国不仅致力于加快形成“未来算力”,更对算力“智能化”程度进行升级,加速扩大适应数字经济需要的智能算力规模。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新的目标: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持续加码量子算力研发与布局的安徽,也在推动量子算力与超算、智算协同加速。   1P,量化描述智能算力的单位,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过去一年,安徽不仅在合肥建成运营“巢湖明月”3300P国产化智算集群,还在芜湖规划建设了3000P智能算力的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瞬息万变”的场景提供算力服务。到2025年,安徽计划全省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   不断跃升的算力新能级,正在助力各行各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根据《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国将在“算力+工业”“算力+教育”“算力+金融”“算力+交通”“算力+医疗”“算力+能源”等领域进一步深化行业应用,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鼓励各地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普惠算力资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门槛,保障算力使用需求等,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星火大模型的用户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个人用户的统计显示,到去年底已有2.7万开发者开发出4.9万个应用,想法、创意通过大模型变成了产品、服务,进而创新、创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搭载3.0版本星火大模型的智能编程助手,在编程的设计阶段提效50%、开发阶段提效37%、测试阶段提效44%,大幅提升软件从业人员效率。   各地都在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推出一系列促进算力提升的措施。北京市将加快推动海淀区、朝阳区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形成规模化先进算力供给能力;贵州省计划在2024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重点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地区提供算力服务……   “未来的目标是,量子计算能够形成稳定的、实用性算力,与‘超算’‘智算’一起协同发力,形成更强大的‘中国算力’,共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动力。”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悟空”硬件科研团队负责人孔伟成说。(记者 马姝瑞) 来源:经济参考报
  • 首例分子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被发现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需要“翻山越岭”,越过能量壁垒的“高山”转换为新物质。但也有部分分子会从山峰外围“绕远”,出现特殊的漫游反应。利用大连相干光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现了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表明了漫游反应机理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为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科学》杂志发表。   漫游反应在21世纪初被发现,但科学界对其机理的解析一直局限在分子的低电子态和基态。作为全球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大连相干光源能输出高亮度、波长可调谐的极紫外光,可以激发任何分子到特定的高激发态。   “可以说,大连相干光源打开了研究分子高激发态反应机理研究的大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袁开军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制备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并探测了激发态氧气产物的量子态分布,随后又通过理论计算,精确重现了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实验和理论结果的一致,证实了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的存在,表明了漫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化学反应理论产生了新的认知,很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能用漫游反应机理得到解释,这将提升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说。(记者 刘苏雅) 来源:北京日报
  • 新型钙-氧气电池成功研发       近日,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慧胜/王兵杰团队,联合王永刚、周豪慎、陆俊等合作者,研发出一种新型钙-氧气电池,该电池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充放电,并稳定运行700次循环,展现出高安全性和较低成本等优势。日前,相关成果以《室温下可充钙-氧气电池》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钙金属具有低氧化还原电位和多价性等特性,结合我国丰富的钙资源,基于金属钙的电池体系在未来的能源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其中,钙-氧气电池具有最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但此前一直未能实现在室温下稳定充放电。   以往由于难以找到一种能与钙金属负极相匹配,且能适应高电极电势空气正极的电解质,钙-氧气电池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通过系统设计溶剂、电解质盐以及电解质配比,成功制备出一种基于二甲基亚砜/离子液体的新型电解质,有效满足了电池正负极的高要求,研发了可室温工作的新型钙-氧气电池。   据了解,该钙-氧气电池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金属钙负极、碳纳米管空气正极和有机电解质。这一电池的设计不仅优化了性能和成本,也兼顾了环境的可持续性与在柔性电子设备中的应用要求。其中,金属钙负极不仅成本较低,还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有利于全电池实现较高的能量密度。(记者 任鹏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 我国5G基站总数超337万个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 (记者王政)记者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   网络基础日益完备。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80%。通信杆塔资源与社会杆塔资源双向共享取得显著成效,目前90%以上的基站实现共建共享,5G基站单站址能耗相较于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5G技术产业在技术标准、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方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轻量化5G核心网、定制化基站等实现商用部署。5G工业网关、巡检机器人等一批新型终端成功研发。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超42%,持续保持全球领先。   赋能效应持续凸显。融合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5G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2.9万个。5G应用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深入推广。“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1万个。   赋值效应更加显著。5G移动电话用户持续增长、5G流量消费快速提升,有效拓展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空间。截至2023年底,我国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达47%。 来源:人民日报
  • 科学划定脑机接口红线和底线       我国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近日在科技部官方网站公布,指导脑机接口研究合规开展,给近来存在感颇高的脑机接口划定了发展的“红线”和“底线”。   脑机接口是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互的新型交叉技术。美国和中国近来都传出了开展脑机接口临床植入试验的新闻。同时期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产业十大标志性产品,“脑机接口”赫然在列。这些消息让脑机接口成为热门话题,大家期待脑机接口为残障人士带来福音,也有不少人担心脑机接口芯片会不会成为黑客入侵的“后门”。   科研伦理是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脑机接口确实带来了伦理问题,但这并不是新鲜的挑战,也不是独有的挑战。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勇闯无人区的新技术,都因其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而存在各类风险隐患,因此需要强调科技向善、伦理在场。人类一直关注科研伦理问题,近年来尤为重视,因为当前科技快速发展导致伦理问题高密度、高强度显现,对相关伦理规范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不仅有针对脑机接口技术的个性规定,也有面向未来产业技术的共性原则,对脑机接口规范发展有指导意义,也对其他未来产业技术的规范发展有借鉴意义。   比如,指引明确了开展脑机接口研究的一般要求,强调开展脑机接口研究需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国际公认的伦理准则,以及科学共同体达成的专业共识和技术规范。这是给脑机接口发展划出的“底线”,也是其他新兴技术同样需要遵守的底线。又如,指引也划出了禁令“红线”:不得通过脑机接口研究进行非法活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不得散播与脑机接口实际效果不符的虚假广告信息等。   共性伦理规范体现了科研伦理的原则和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个性伦理规范则彰显了对新兴技术的调查研究和前瞻预判。《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对脑机接口中的主要术语作出明确定义,对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研究进行风险预判、分别给出有针对性的规范细则,还表示此指引将“定期评估,适时修订”。这说明伦理规范的制定,本身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才能做到科学划定“红线”和“底线”,才能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   当然,制定伦理规范只是保障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第一步。建立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未来产业治理格局,引导企业建立数据管理、产品开发等自律机制,完善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和应急处置手段,方能让科研伦理规范落到实处。   未来产业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更高的科研伦理风险。伦理规范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必选项”和“必答题”。期待更多的未来产业建立和完善相关伦理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 全球论坛探讨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当地时间2月5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全球人工智能(AI)伦理论坛在斯洛文尼亚克拉尼举行。此次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和赞助,斯洛文尼亚数字转型部主办。此次论坛以“改变人工智能治理格局”为主题,汇聚了来自67个国家的600多名政府、国际组织、学术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代表参加,共同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平等、多样性等重要议题。   签署人工智能相关协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日表示,在本次论坛上,八家全球性科技机构和公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一项与人工智能(AI)相关的协议。根据相关协议,这些机构和公司将结合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有关AI伦理的价值观和原则,设计和使用AI系统。这是私营企业首次在AI领域与联合国合作。   协议规定,为符合安全标准,并识别AI的不良影响,必须进行尽职调查,并采取及时措施预防,减轻或纠正这些影响,使之符合各国法律的规定。协议还强调了前期测试的重要性。但鉴于市场上已有的AI系统迅速发展,协议还呼吁制定后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   这八家全球性科技机构和公司分别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INNIT、联想、LG AI研发(LG AI Research)、微软、摩托罗拉、赛富时和西班牙电信。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多个全球性科技公司在相关议题上给出了具体承诺。她强烈呼吁各个科技相关方以它们为榜样,称这对于“构建促进公共利益的AI至关重要”。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这是其正式通过的首份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全球性协议。在过去两年里,这一框架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今,超过50个国家积极参与,相关多边合作也显著增加。   阿祖莱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在气候变化和数字革命的新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她说,在这场AI革命中,所有人都应积极参与,并引导它造福人类。   作为东道主,斯洛文尼亚数字转型部部长杜赫在发言中表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不少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要造福于人是重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助理总干事加芙列拉·拉莫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监管人工智能的措施和法律,还积极参与国际行动,试图解决人工智能技术的弊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多国研发本地语言模型产品   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英文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在2022年底横空出世后,多国研究人员纷纷跟进“大语言模型”技术,在全球多地形成了开发本地语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   中国百度公司“文心一言”和科大讯飞公司“星火”等大语言模型产品经过快速迭代,已显示出较好的中文处理能力,被不少企业用作生产力工具。   在法国,截至去年9月,已有79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其中,米斯特拉尔人工智能公司估值近20亿欧元,成为欧洲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去年12月,这家公司发布了“Mixtral 8x7B”模型,掌握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5种语言。   俄罗斯网络巨头央捷科斯公司开发的YandexGPT去年10月成功通过了俄国家统一考试中的文学科目,比高校文学科目最低录取线高出15分。公司搜索和广告技术团队经理德米特里·马修克说,它在俄语回复方面已超越ChatGPT的3.5版本。   由越南温纳集团旗下的VinBigData公司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ViGPT于去年12月27日正式面世,包含超过600GB数据量的越南语语料,系首款越南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   据韩联社近日报道,韩国媒体振兴财团推出“Bigkinds AI”服务,这项服务结合了新闻大数据分析系统“Bigkinds”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允许用户通过类似聊天的方式提问,然后基于新闻提供相关信息。   此外,日本也研发了本国语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加坡去年12月颁布了全国人工智能战略2.0,同时计划开发能理解印尼语、马来语和泰语的大语言模型。   不过,全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新的不平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说:“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努力增加人工智能的可及性,这样发展中经济体才能从其巨大潜力中受益。我们需要弥合数字鸿沟,而不是加深数字鸿沟。”   此次全球人工智能伦理论坛包含上述议题。在不同语种人工智能竞相发展的当下,拉莫斯指出:“我们需要真正全球性的协调和知识分享,以建立一个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让每一个人受益。”   推进人工智能监管立法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立法也在不断推进。当地时间2月2日,欧盟27国代表投票一致支持《人工智能法案》文本,标志欧盟向立法监管人工智能迈出重要一步。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东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27国一致支持这一法案,说明它们认可“谈判者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4月提出《人工智能法案》提案的谈判授权草案。去年12月,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   此后,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对法案文本表达异议,担忧法案对先进人工智能模型的严格监管将阻碍欧洲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担忧,欧盟委员会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出多项支持创新的措施,建立新的监管机构“人工智能办公室”负责这项法案的实施。   《人工智能法案》仍需要提交欧洲议会批准。如果获得批准,相关规则将分阶段实施,其中一些禁止性规则将在这项法律通过六个月后生效,与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相关的某些规则将从2025年起适用。(记者 秦天弘)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2023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创新投入稳步增加   “初步测算,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   近几年,我国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加,综合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我国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10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符合国家创新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认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充分表明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后,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正在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稳步迈进。   我国研发投入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吗?“可以预判,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处于稳步上升通道,仍有很大上升空间。2023年,我国2.64%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排第13位左右。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体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时,通常会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状态。”玄兆辉说,这种发展状态可以称之为“研发惯性”,其背后是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在发挥作用。这种提升需要政府持续投入并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以充分满足经营主体的创新需求。   创新产出快速提升   随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创新产出规模也在快速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0.9万件,占比首次超七成,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这400多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四成以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持续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说。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前三的技术领域分别为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和基础通信程序,分别同比增长59.4%、39.3%和30.8%,远高于国内平均增长水平,表明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创新热度。   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高于全部服务业增速6.1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对比不难看出,我国稳步提升的创新投入,正转化为快速提升的创新产出,又形成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产业门类齐全,专利的领域分布相对分散,一些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还需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问题。同时,我国还面临知识产权保护成效与社会预期差距较大、知识产权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方面的问题。”玄兆辉认为,我国需要通过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区域政策等政策的密切配合,推进知识产权由量变向质变演进,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   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2023年,新动能成长壮大。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3.5%、10.8%;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60.0%、20.5%;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30.3%、54.0%、22.8%,“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达到29.9%。   “新产业快速增长,新业态持续向好,新模式加快培育,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动能转换提档升级,经济发展的潜能有望进一步激发。”康义介绍,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我国持续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布局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政府在行动,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在积极参与。   以去年火了一整年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例,当大模型成为全球科技公司竞逐的关键技术时,阿里巴巴已将“AI驱动”相关技术储备从幕后放到台前、从自用走向开放。一是提供稳定高效的AI基础服务,特别是云计算能力;二是创建开放繁荣的AI生态。   “通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新一轮数字技术竞争的新赛道和制高点,必将对未来5年至10年的全球技术创新、企业竞争、社会发展和国家博弈产生深远影响。”阿里云智能副总裁、阿里云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安筱鹏认为,当前我国AI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面临智能算力瓶颈、统一大市场、数据资源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挑战,行业和有关部门应采取针对性行动,如发展公共云来缓解算力瓶颈、培育AI原生企业、加速大模型产业化,努力提升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加强AI开源生态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基础制度规范等。   “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热情已经被广泛激发,大部分企业家已高度认可并积极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玄兆辉表示,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记者 佘惠敏) 来源:经济日报
  •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从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只有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使产业链与创新链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要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根本保障,也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   代表着创新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或重要社会需求带动产生的新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聚焦5G、先进计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进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激发涌现更多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大、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制造”名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要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领域,加快标准制定,加强技术研发,为形成新质生产力预留更多空间。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基本盘、老家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让传统产业与新产业协同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强化优质达标项目要素保障;另一方面,要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当务之急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补短板,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固本强基。拉长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还需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锻新板,要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任务。应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也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 加快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服务的形式、内容、场景等进行完善,为消费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务产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餐厅,手机扫码即可点餐;在超市,自动收银柜台就能结账;在商场,虚拟试衣间等数字新场景越来越多,让逛街休闲更有乐趣……生活服务业作为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点餐、购票到打车,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形成更多高品质和多样化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近日,商务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围绕丰富应用场景、补齐发展短板等5方面提出19项具体任务举措。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服务消费占服务总消费额的比重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加快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有利于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激发生活服务消费更大发展活力。   从餐饮到住宿,从商场到超市,从出行到家政,数字化正在深刻改变生活服务业。在四川成都的一家餐厅,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后上菜速度提升了20%以上;在浙江杭州的一家超市,应用智能购物车系统后,超市消费客单价提升近两成。在支付宝APP上,近400万个商家和机构的小程序,为用户提供了政务办事、扫码点单、绿色出行、医疗健康等1000余类生活服务,其中生活服务类小程序平均每天服务近7亿人次。数字技术正成为生活服务业领域重要的生产要素,带动服务业边际效率改善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比如,行业间、地区间、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据安全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升数字化水平要着眼线上支付、体验的消费端,也要瞄准供给端,从物流数字化、服务精准化、资源调配智能化等进行全链条改造,降低渠道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打造竞争新优势。   去年2月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展望未来,生活服务业数字化仍有巨大潜力。消费持续升级,服务消费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品质化。加快推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供需互动,更加精准地把握和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对服务的形式、内容、场景等进行完善,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务产品,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精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可 文) 来源:人民日报
  • “金融+人工智能”寻求最优解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近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小满等机构联合编写的《2024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发布。《报告》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技术探索和试点应用的并行期,预计1年至2年内首批大模型增强的金融机构会进入成熟应用期,3年后将会带动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记者采访发现,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来看,要想在金融业规模化应用上取得实质成果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面临的是风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已先后印发《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信息披露指南》,对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对人工智能算法在金融领域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原则、信息披露形式和信息披露内容等要素进行了指导;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存在的算法黑箱、算法同质化、模型缺陷等潜在风险问题,建立了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算法评价框架,系统化地提出基本要求、评价方法和判定准则等。   除了风险问题,成本也是目前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之一。2023年11月,一家市场机构联合京东云发布的《金融行业先进AI存力报告》提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的成本问题是业界关注重点。千亿级别参数、动辄以月来计算的训练周期,对应到存储环节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因此人工智能若想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仍有很强的降本增效需求。   2023年,国内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遍地开花,一度上演“百模大战”。进入2024年,“百模大战”的热度正逐渐减退,不少企业难以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在金融领域真正能坚持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厂商或许不超过10家。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金融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数字化创新方面相较于很多行业都走在前列。然而,即使拥有充足的数据训练人工智能,很多金融机构仍因高昂的成本望而却步。另外,金融业在追求科技金融的同时,想要兼顾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也面临挑战。   从理论上来说,数据规模越大,人工智能所展现的能力越强。现实中,对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盲目追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覆盖应用并非最优解。相反,聚焦于某一特定的业务场景,从小规模起步,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应用,这样的策略能更好地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灵活性。光大银行相关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是要以人为本,要为金融业务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提升。(记者 苏瑞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