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加快移动物联网发展!力争到2027年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突破36亿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精神的力量,尤其是科学家精神。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突破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家精神   首先,突破基础前沿高端技术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当前,我国中低层次产业技术已经迎头赶上,但基础、前沿、核心、高层次技术仍然有待突破,还存在众多卡脖子环节和领域,这些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实干、面向市场、应用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但要取得科学大发现,实现技术的高端、核心突破,尤其是尽快突破一些产业技术瓶颈,仅有操作和组装思维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志向更加宏大、研究更加深入、能够独立自主、引领科学前沿的科学家,让他们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追求博大精深的科学世界,尽快成长为世界一流科学家。   其次,保持制造业优势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工厂,拥有世界上工业门类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产业链配套最为多样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累起来的巨大国际竞争优势,对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国际风险,谋求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需要继续保持乃至进一步扩大我国制造业优势,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传统制造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升级现代高端制造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核心技术来把控、牵引技术体系,占据技术链、产业链发展的主动地位,确保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优势。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研发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沉下心、一心向学、全力以赴、奋发进取。   再次,培育科技人才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劳动更多由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社会生产需要更密集投入知识、技术等智力要素,而且随着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多、流程环节越来越复杂化,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高水平教育、高端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变迁的关键因素。教育培养人才,高水平教育需要传播科学家文化,锻炼科学家素质。人才是科学技术劳动者,尤其高水平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劳动者要素,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文化传承创新,各项事业继往开来,需要培养、造就有科学家精神的高层次接班人。   要创造充分条件让更多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以核心技术突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要提高年轻人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让他们愿意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实现科研价值。对于新进入科研领域,有潜力、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要为他们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培养他们的科学家素质,让他们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坚持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   多维打造我国科学家精神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重新构建科学文化体系,打造坚定的科学家精神。   第一,从“人”的因素出发,打造具备科学家精神的群体。人是科学家精神的载体和能动因素。要打造科学家精神,首先要通过严格选拔,让具备科学家精神,拥有科学家能力或者潜质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要把那些支持科研、热爱科研、追求卓越的人选拔进科研队伍,通过同类共聚、趣味相投、彼此促进来培育、发展、巩固科学家精神。对于科研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以不直接搞科研,但必须认同科研,支持科研,尊重科学家,当前我国在鼓励科研自由探索之外,也倡导有组织科研,要整合核心科研、辅助科研人员,在科学原则指引下,科学家精神鼓舞下,形成强大的科学精神力量,勇攀科学高峰。有科学家精神的人在一起,就会形成强大的科学精神力量。   第二,从素养出发,打造科学家精神。素养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因素。科学家精神是一种高级素养,爱学习、喜欢动脑筋、积极解决问题等都是人的良好素养,但并不一定是科学素养,更不一定是科学家素养。以解决问题为例,可以是日常解决经验性的家庭小问题,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组织和技术,解决家庭消费产品的工艺创新问题,还可以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范式,改变家庭生活和工作形态。第一种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手艺人所为,第二种是用现成的理论加一定实用创新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是工程师所为,第三种是用新的理论并引发颠覆式创新,解决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创新是一种素养,并非人人与生俱来,需要后天逐步培养。尤其科学家精神,没有一定知识基础、对科学本身的理解、研究能力,和对事物的巨大好奇,是不可能形成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培育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嵌入中小学课程学习体系之中,并落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之中。年轻人理想信念体系中要有科学家精神的位置,在大学,尤其是硕博阶段,要将科学家精神作为学风建设、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毕业后的人才招聘中,科研单位应将有无科学家素养作为必要条件。   第三,从规制出发,打造科学家精神的边界。科学家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有确定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心有无科学家精神,总能够在外在表现中得到体现。要推动某项事业发展,恰当的规章不可或缺,打造科学家精神毫无疑问是一项重大事业,同样需要建章立制,比如需要对科研人员的精神风气进行约束,对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进行鉴定,对伪科学家精神进行判定。精神追求往往发自内心,较少显性化,这也是精神追求的本质决定。比如一个人内心有高尚追求,就不会过多在意于物,借助于物,以证明自己、标示自己。同时先进的精神追求是无限的,所以直接从精神定边界还很有限,只可能确定一些理念标准,如严格求证,追求卓越等。另外,也应看到,精神不足往往体现于一些物质追求上,外在追求能够反证内在精神,过多的物质追求无疑是与科学家精神相悖的,因此建立科学家精神边界,需要首先从非科学家行为入手,比如不得抄袭、虚报成果等。为规制角度打造好我国科学家精神边界,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推进科研分类评价,尤其在高层次人才评价上强化科学家精神衡量指标。   (周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记者从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9月11日12时0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据悉,本次试验在国内首次实现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点火、跨音速大动压环境下“栅格舵—冷气姿控—发动机”联合制导控制,以及高空风实时风修技术工程化应用等技术验证。试验经历“上升—发动机关机—无动力滑行—发动机空中二次起动—软着陆”过程,各项指标均满足预期设计。(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秋启幕       11日,记者从中国科协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5日至9月25日举行,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幕恰逢中秋节,不少场馆、公园将推出科技点亮中秋月、科普游园会、科普之夜、科学之夜、观星、科普市集、舞台剧等特色活动。   据悉,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要活动包括“千馆展览探未来”“万场报告话前沿”“千万IP创科普”3项重点活动和8个联合行动,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打造的主场活动。截至目前,全国科普日平台汇聚了10多万场各地活动,活动开展地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也将开展近40项重点科普活动,话剧《钱学森》将在香港上演。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庞晓东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突出科普惠民。活动期间,科普与科幻、文化、艺术、旅游、体育融合创新,科普集市、科普剧、灯光秀、实验秀、科幻绘画展、科幻电影展映、奥运科普、“中轴线”科普、中华文明探源等各类主题科普竞相开展,科普服务将走进社区街道、深入基层一线、步入田间地头。此外,多地将发布系列科普路线和打卡地图。   全国科普日活动主场地设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中国科技馆。除了新兴科技助发展、科学家精神耀九州、文明薪火永传承、青春报国正当时等专题展览,活动内容还包括高阶前沿科普报告、科学家与青少年共筑未来暨同上一堂科学课、“文明的烛火”舞台剧等。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等21个部门共同主办。(记者代小佩) 来源:科技日报
  • 推动移动物联网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       记者11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提升移动物联网行业供给水平、创新赋能能力和产业整体价值,加快推动移动物联网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发展。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8月,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移动物联网高质量发展面临网络覆盖有待优化、高端产业有待突破、行业应用有待深入、连接价值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引导产业各方凝聚合力,加快移动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通知》立足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节奏以及各行业领域移动物联网应用现状,明确了移动物联网发展目标:到2027年,基于4G和5G高低搭配、泛在智联、安全可靠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5G 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实现重点场景深度覆盖;5G RedCap(轻量化)实现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规模覆盖,并向重点乡镇、农村延伸覆盖;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力争突破36亿,其中4G/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占比达到95%;支持全国建设5个以上移动物联网产业集群,打造10个以上移动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亿级连接的应用领域,打造一批千万级连接的应用领域。   《通知》部署四方面主要任务:夯实物联网络底座,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规划建设、提升网络智联能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增强产业供给能力;深化智能融合应用,主要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助力民众生活智慧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优化价值评估方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完善安全保护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提出优化移动物联网价值评估方法,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全面评估移动物联网整体价值。(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AI科学家”登场 科研自动化时代来了?       科研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吗?一个研究机器学习的国际团队正在勇闯“无人区”。   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日本Sakana AI公司和加拿大、英国科学家携手,创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AI)科学家”。从阅读文献到提出新假设,再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并撰写论文,整个研究周期,“AI科学家”能一气呵成。   Sakana公司在其官网表示,这位科研“新星”是首个用于自动化科研和开放式发现的综合AI系统,标志着科学发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它展现出非凡的潜力,但目前并不完美,应警惕“AI科学家”被滥用的风险。   推进流程行云流水   AI技术不断进步,让科学家能借助一些模型来集思广益或编写代码。然而,这些模型仍然需要大量人工监督,或仅囿于执行特定任务。   那么,能否利用基础模型将整个科研过程自动化呢?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机器学习专家在内的团队,成功创建出首位“AI科学家”。   在想法生成阶段,该“AI科学家”基于一个起始模板,先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多个不同研究方向,并进行广泛搜索,以确保某些想法是新颖且有趣的;在实验迭代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提出的某个想法,“AI科学家”会先开展实验,然后生成图表可视化结果,并给每个图表添加注释;在论文写作阶段,它会模仿标准机器学习会议的风格,撰写出一份文字简练、内容丰富的论文,并自主查找相关论文进行引用;在自动化同行评审阶段,研究团队开发出一个自动化的“AI审稿人”,其评估生成论文的准确性堪与人类相媲美。评估结果和建议可用于改进该项目,实现持续的反馈循环,使“AI科学家”能够迭代改进其研究成果。   在最初的演示中,该“AI科学家”针对扩散模型、Transformer模型(一种用于处理语言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及AI“领悟”(grokking)等机器学习子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总共生成了10篇论文,每篇论文的成本约15美元。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家杰文·韦斯特表示,该“AI科学家”行云流水般完成了整个科研流程,令人印象深刻,有望加速科学发现的步伐。   功能远非尽善尽美   尽管这位“AI科学家”潜能巨大,但它远非尽善尽美。   Sakana AI公司指出,“AI科学家”目前还不具备视觉功能,因此无法修复论文中出现的图表问题。例如,它生成的图表有时无法读取,表格有时会超出页面范围,页面布局也并不美观。   此外,该“AI科学家”有时会出现想法正确但执行错误的情况,也会因比较不当而生成误导性的结果。在撰写论文和评估结论时,它还可能会犯严重错误。例如,它很难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这是大语言模型的“通病”。为了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确保所有实验结果都可以重复,并存储了所有执行文件。   研究人员预计,未来多模态模型“加入战局”,将助该“AI科学家”一臂之力。   另外,该“AI科学家”只能开展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且缺乏科研过程的关键部分: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家汤姆·霍普表示,目前该大语言模型“仍无法提出并制定新颖有用的科学方向”。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家赫布兰德·希德则认为,即使该系统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仍可将科研过程中一些重复性内容自动化。   Sakana AI也强调,此类系统能否提出真正的变革型想法仍未有定论。未来的“AI科学家”能否发明出像人工神经网络或信息论一样的概念也还是个未知数。   能力越强越需慎用   研究人员表示,为扩大该“AI科学家”的能力,让其能够研究更抽象的领域,如纯数学领域,可能需要调遣语言模型之外的其他技术。   例如,解决数学问题需要逻辑推理,而目前大多数AI模型都不擅长逻辑推理。鉴于此,谷歌深度思维公司开发出AlphaGeometr,将语言模型与符号引擎(使用符号和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相结合,构建出一种神经—符号混合系统。在今年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升级后的AlphaGeometry2在19秒内就解答出一道题,令人类选手望尘莫及。   研究人员坚信,目前的迭代只是个开始。“AI科学家”就像AI科研自动化领域的GPT-1。随着不断迭代,它将如目前的GPT-4一样,引发新的科研革命。   不过,与许多新技术一样,“AI科学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甚至可能被滥用。   譬如,“AI 科学家”能自动创建论文并提交,这将显著增加审稿人的工作量,可能阻碍科学质量控制,并给学术进步带来压力。而且,“AI科学家”还可能被用来制造危险的病毒,给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危害。(记者 刘 霞) 来源:科技日报
  •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精神的力量,尤其是科学家精神。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突破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家精神   首先,突破基础前沿高端技术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当前,我国中低层次产业技术已经迎头赶上,但基础、前沿、核心、高层次技术仍然有待突破,还存在众多卡脖子环节和领域,这些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实干、面向市场、应用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但要取得科学大发现,实现技术的高端、核心突破,尤其是尽快突破一些产业技术瓶颈,仅有操作和组装思维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志向更加宏大、研究更加深入、能够独立自主、引领科学前沿的科学家,让他们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追求博大精深的科学世界,尽快成长为世界一流科学家。   其次,保持制造业优势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工厂,拥有世界上工业门类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产业链配套最为多样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累起来的巨大国际竞争优势,对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国际风险,谋求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需要继续保持乃至进一步扩大我国制造业优势,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传统制造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升级现代高端制造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核心技术来把控、牵引技术体系,占据技术链、产业链发展的主动地位,确保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优势。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研发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沉下心、一心向学、全力以赴、奋发进取。   再次,培育科技人才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劳动更多由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社会生产需要更密集投入知识、技术等智力要素,而且随着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多、流程环节越来越复杂化,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高水平教育、高端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变迁的关键因素。教育培养人才,高水平教育需要传播科学家文化,锻炼科学家素质。人才是科学技术劳动者,尤其高水平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劳动者要素,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文化传承创新,各项事业继往开来,需要培养、造就有科学家精神的高层次接班人。   要创造充分条件让更多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以核心技术突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要提高年轻人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让他们愿意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实现科研价值。对于新进入科研领域,有潜力、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要为他们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培养他们的科学家素质,让他们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坚持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   多维打造我国科学家精神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重新构建科学文化体系,打造坚定的科学家精神。   第一,从“人”的因素出发,打造具备科学家精神的群体。人是科学家精神的载体和能动因素。要打造科学家精神,首先要通过严格选拔,让具备科学家精神,拥有科学家能力或者潜质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要把那些支持科研、热爱科研、追求卓越的人选拔进科研队伍,通过同类共聚、趣味相投、彼此促进来培育、发展、巩固科学家精神。对于科研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以不直接搞科研,但必须认同科研,支持科研,尊重科学家,当前我国在鼓励科研自由探索之外,也倡导有组织科研,要整合核心科研、辅助科研人员,在科学原则指引下,科学家精神鼓舞下,形成强大的科学精神力量,勇攀科学高峰。有科学家精神的人在一起,就会形成强大的科学精神力量。   第二,从素养出发,打造科学家精神。素养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因素。科学家精神是一种高级素养,爱学习、喜欢动脑筋、积极解决问题等都是人的良好素养,但并不一定是科学素养,更不一定是科学家素养。以解决问题为例,可以是日常解决经验性的家庭小问题,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组织和技术,解决家庭消费产品的工艺创新问题,还可以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范式,改变家庭生活和工作形态。第一种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手艺人所为,第二种是用现成的理论加一定实用创新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是工程师所为,第三种是用新的理论并引发颠覆式创新,解决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创新是一种素养,并非人人与生俱来,需要后天逐步培养。尤其科学家精神,没有一定知识基础、对科学本身的理解、研究能力,和对事物的巨大好奇,是不可能形成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培育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嵌入中小学课程学习体系之中,并落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之中。年轻人理想信念体系中要有科学家精神的位置,在大学,尤其是硕博阶段,要将科学家精神作为学风建设、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毕业后的人才招聘中,科研单位应将有无科学家素养作为必要条件。   第三,从规制出发,打造科学家精神的边界。科学家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有确定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心有无科学家精神,总能够在外在表现中得到体现。要推动某项事业发展,恰当的规章不可或缺,打造科学家精神毫无疑问是一项重大事业,同样需要建章立制,比如需要对科研人员的精神风气进行约束,对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进行鉴定,对伪科学家精神进行判定。精神追求往往发自内心,较少显性化,这也是精神追求的本质决定。比如一个人内心有高尚追求,就不会过多在意于物,借助于物,以证明自己、标示自己。同时先进的精神追求是无限的,所以直接从精神定边界还很有限,只可能确定一些理念标准,如严格求证,追求卓越等。另外,也应看到,精神不足往往体现于一些物质追求上,外在追求能够反证内在精神,过多的物质追求无疑是与科学家精神相悖的,因此建立科学家精神边界,需要首先从非科学家行为入手,比如不得抄袭、虚报成果等。为规制角度打造好我国科学家精神边界,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推进科研分类评价,尤其在高层次人才评价上强化科学家精神衡量指标。   (周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发展工业互联网”。全会的这一系列决策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定力,也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促进数实融合的战略之举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主要发挥四方面作用。   首先,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随着数据要素化进程持续加快,工业互联网逐渐向数据基础设施演进,推动海量异构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建模分析,全面提升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其次,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集成,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对实体经济各行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既推动网元智能、切片智能、边缘智能等工业互联网技术升级,又催生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部署应用,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了广阔前景。   再次,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特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加速工业机理模型的汇聚沉淀,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催生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工业电商等新业态,加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最后,工业互联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工业互联网能够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一方面推动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促进时间敏感网络、工业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全局带动效应,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生态化发展,汇聚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助力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研发、设备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深化创新合作,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实融合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日益凸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新阶段,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互联网推动要素资源汇聚,融合新底座不断夯实。初步构建起包括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和安全五大功能体系。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主要地市,已经建设5G基站391.7万个,企业内网改造持续深入,建成3.16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300家“5G工厂”;建成标识解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近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700万台(套);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初步建设,工业数据汇聚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单点应用,向全环节、全流程综合集成延伸,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绿色化生产、精细化投融、可视化治理等新模式加速形成。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工业互联网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作用日益显著。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3万个,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钢铁、电力、采矿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融合新动能加快释放。工业互联网加速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控制技术(OT)、数字技术(DT)“4T”融合,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实现突破,工业5G模组成本较商用初期下降90%,网络切片技术已实现端到端切片的基本功能,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边缘计算、工业PON、云PLC、边缘云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探索形成一系列新技术产品。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作业、产品运营等方面探索推进,部分工业模型已初步在产品技术支持、工控代码生成等领域形成解决方案。   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不懈努力奋斗。   一是做实基础,完善功能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一体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建设。工业网络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拼图之一。利用我国在5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领先优势和成效积累,加快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效能,引导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和升级,推进5G工厂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支持平台企业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服务水平。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有效提升数据流通环节安全可靠水平。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标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政策宣贯、攻防演练、人才培训、资源池建设等工作,强化漏洞政策信息共享、风险提示,提升行业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做优供给,强化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构建标准体系。推动龙头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科研部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培育“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小轻快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池。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国产供给相对不足的领域,研发攻关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化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在工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重点场景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深度应用,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加快面向生产制造场景的行业专用模型的培育,研发一批工业级人工智能产品和装备。   三是做深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发展实际、聚焦重点行业、重点省份,分级分业推动,提升应用赋能水平。“点”上抓企业。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转型效果突出、投入产出比高、可复制性强的试点企业作为转型样板,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样板企业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看样学样”。“线”上通链条。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系统开放、数据共享、资源协同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与互联互通,向中小企业输出转型能力,推进链式转型。“面”上强集群。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的作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园区/集群中的深度应用。深入实施链网协同战略,发布一批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工程机械、钢铁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拓展。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引导产业园区、行业集群等加大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促进设备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做强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数实融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加大财税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重大专项资金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技术更新。扎实构建人才体系。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学科建设,支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在全国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能力。开展两化融合度标准制定与评估推广工作,打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升级版,健全标准应用推广的市场化服务体系等工作。   (田川 作者系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书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国际科创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近日举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以政府投资引导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资市场信心,促进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由财政全额出资为培育未来产业设立百亿级基金,即使是在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上海也尚属首次。该基金释放出什么信号?将如何运作?能带来哪些机会?记者采访到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国投公司有关负责人进行独家解读。   为什么要为未来产业设基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正是上海一直在谋划推动的。”受访者表示,对于上海来说,设立未来产业基金是国际科创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的重要一步。   提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定位,受访者指出基金重点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早期投资,协同各类资源,打造开放的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受访者还提到了一个多月前发布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基金,两者在重要性上并驾齐驱,在功能上差异互补。   在上海的产业布局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这三大先导产业是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中流砥柱,未来产业则更像新生的嫩芽。它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发展阶段决定了未来产业对投资的依赖,颠覆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市场化资金的望而却步。受访者表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希望弥补早期科技投资缺失的问题,政府引导、长期支持是其显著特点。此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长达15年,还可根据情况申请延长3年。   母基金与子基金如何运行?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在运行上有三个主要举措:一是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负责战略性研判未来产业方向,发现前沿领域优秀投资对象;二是组建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支撑项目布局策划,协同各类资源,推进项目的概念验证、落地孵化和产业化工作;三是建立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发挥概念验证在提升研发效率和加速成果转化的作用,建立项目“发现→立项→验证→孵化→投资”的全链条联动机制。   投资策略上,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采取“子基金投资+直接投资”模式。其中,直接投资主要面向未来产业的重大战略项目,子基金投资则涉及对子基金的筛选、管理和赋能。   在基金管理上,上海国投公司将牵头组建国资控股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在发挥国资“压舱石”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受访者介绍,母基金和子基金的管理人均需要具备源头发现的能力,要有全球视野,有很强的敏捷性和定价能力,能及时发现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口”。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对于子基金的遴选将重点关注相关管理人的投资和孵化能力。子基金一般要扮演基石投资人角色,能陪伴被投项目成长,为被投项目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概念验证、场景应用、人才配备等各类资源支持。   此外,母基金将对子基金进行系统赋能。例如,搭建子基金与世界一流科学家交流的平台、投融资对接的平台,与三大先导产业基金协同互动,与相关产业、园区资源的联动配置等。   如何保障基金发挥实效?   好举措发挥实效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地。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坚持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在不久后出台。   受访者举例透露了以下内容:   母基金对子基金出资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50%。比如,子基金规模2亿元,母基金出资最高可以达到1亿元,具体出资比例与子基金的投资孵化等能力相挂钩。   考虑到母基金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未来产业而非单纯获利,为了加大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的引导,基金设有回购让利机制。子基金可以根据需要回购母基金出资的部分,具体与其深度孵化项目的投入、引育优秀项目落地的情况挂钩。   考核评价方面,宽容失败和尽职免责是关键词,将建立未来产业培育、投资运作水平、风险防控能力、基金收益情况等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从整体效能角度对基金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简单来说,考核不以经营获利为唯一重要指标,更多是考察其投资方向是不是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明确尽职免责的情况。   据悉,浦江创新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创设于2008年,论坛始终围绕创新主题,紧扣时代脉搏,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2024浦江创新论坛主题为“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记者 董雪)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9月11日午间,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将来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迈出关键一步。   本次任务是国内首次实现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点火、跨音速大动压环境下“栅格舵-冷气姿控-发动机”联合制导控制,以及高空风实时风修技术工程化应用等技术验证。试验经历“上升-发动机关机-无动力滑行-发动机空中二次起动-软着陆”过程,各项指标均满足预期设计。   蓝箭航天专家介绍,该试验箭为单级液氧甲烷火箭,箭体直径3.35米,长度18.3米,起飞质量约68吨,起飞推力800千牛,装配3组着陆缓冲支腿,新增4片栅格舵系统,采用与朱雀三号火箭一致的高强度不锈钢箭体结构;搭载一台已实现连续入轨飞行验证、与朱雀三号火箭同型的80吨级天鹊-12(TQ-12)改进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正交双摆、45%至111%变推力调节和多次点火能力。   本次任务的试验箭是以全尺寸发动机构建的工程样机,作为蓝箭航天重复使用火箭工程研制的重要一环。通过两次垂直起降回收试验,型号团队成功验证了多项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技术,为朱雀三号未来的首飞及回收奠定了基础。(记者宋晨) 来源:新华网
  • 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建成投用       记者1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当天,该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   此举填补我国空间发动机试验能力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落月主减速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将有力保障和支撑载人月球探测工程顺利开展。   据悉,该试验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投资建设,采用先进的蒸汽主动引射技术。新建的蒸汽喷射泵组为国内规模之最,能够在发动机千秒级全窗口工作过程中模拟百帕级别的高真空度条件。   设计团队调试验证了多学科复杂交汇流场仿真模型正确性,实现了试验核心装备完全自主可控并全部通过极限环境模拟考核。(李佳霖 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