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加快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近来,陕西、山东、四川等地积极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构建上下游紧密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提升转化效率,努力让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胜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活动之一,也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产品转化,积极满足需求。通过推动超级计算、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一批新产业,催生了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诸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例如,在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层面,《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连续5年稳步提升。科技成果日益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支撑。   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科技成果市场化率仍需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有待改进等。对此,要通过有的放矢、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健全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大幅提升。   强化科技成果的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准技术研发方向,采取合理研发路线、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使科技成果作为市场要素自由流通,破除影响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对接的“梗阻”,降低交易成本,有力支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好宏观调控,进行方向引导,优化服务保障,动态完善服务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政策保障与监管机制。   打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堵点卡点,加强科技成果市场化体系建设。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是科技成果的归宿。应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巩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有效融合,建立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良性协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对服务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的技术转化队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转化机构和服务平台,发挥各方协同效应,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高质量发展广泛汇聚创新动能。   培育适应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文化生态。凝聚社会共识,发挥合力,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通过政策引领与榜样示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潜力,倡导向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攻坚。克服现实中存在的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最先一公里”到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的距离。(黄秋生 唐 雄) 来源:经济日报
  • 多方协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政策协同,全链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当前,如何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融通,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推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从事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掌握某些核心技术,在细分市场上占有率较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之中的佼佼者,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自2019年工信部开展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来,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近年来,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地也采取多种举措,先后出台一系列财税、融资及人才政策,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专精特新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制胜之道。发展这类企业,自然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扶持。2021年12月份,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且打造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应清楚认识到,在当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与我国庞大经营主体相比,企业数量仍不够多,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自我研发实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不够强;受益于本地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尚不充分;由于资金能力和人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高端人才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等。基于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对症下药,稳妥施策,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0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尊重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在培育方式上,各级政府应顺势而为,形成长效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竞争氛围以及开放的包容态度,创造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结合本地区具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快制定并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的细则,在科技创新、产融合作、企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等方面下足功夫,力争做实、做细,创新服务的方式和工具。   积极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进地方中小企业示范区建设,形成抱团式发展的企业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支持集群内企业实现优势互补、降本增效、融通创新与精准受惠,还能帮助企业进一步活用特色资源、强化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形成独有的优势。另外,应持续推进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探索构建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   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实施合作项目。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运营服务,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将前沿数字技术融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体系中,促使相关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凭借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方式,由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共同发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以及易部署、低成本、柔性化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愿转、敢转、会转,转得好、转出成效。(连俊华) 来源:经济日报
  • 中非合作论坛|非洲数字化进程前景广阔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综述:非洲数字化进程前景广阔   新华社记者陈绍华   非洲数字化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受到非洲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服务在非洲得到广泛应用。当前非洲数字化进程前景广阔,有着政策引领、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等机遇,同时也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等方面的挑战。   数字产业方兴未艾   目前,非洲在电商、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已“多点开花”。   非洲电商产业整体增势强劲。从电商产业整体情况看,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统计,2024年非洲电商年增长率将达24.7%,电商行业年营业额将超420亿美元,而2017年该数字仅为77亿美元。   非洲金融领域数字化创新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20年,非洲已有超过500家金融科技数字化创新企业,南非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肯尼亚内罗毕、尼日利亚拉各斯已进入全球前100名金融科技系统创新城市名单。   此外,非洲电子政务发展成果显著。根据《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自2020年以来,非洲电子政务发展取得最为显著进展: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平均值增加了3.6%,科特迪瓦、卢旺达和赞比亚首次加入EGDI高水平组,非洲国家在EGDI低水平组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EGDI作为一项综合指数,由电信基础设施指数、人力资本指数、在线服务指数三个标准化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   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作为发展新引擎,数字化在非洲的发展前景光明。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非洲研究所负责人刘天南认为,这主要体现在政策引领、基础建设进步、人口数量与素质提高和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等方面。   在区域或国别层面,非洲针对数字化制定不同发展策略。一方面,非盟政策性文件规划了发展目标,提出建设泛非网络系统、非洲在线大学等数字旗舰项目。另一方面,非洲多国竞相推进相关政策,比如埃及出台的《2030年信息通信技术战略》,肯尼亚的《数字经济蓝图》等。   非洲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进步。据非盟《2063年议程》第二份实施报告,从2013年到2021年,非洲接入互联网人口从45%上升至72%。另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2023撒哈拉以南非洲移动经济》报告,预计到2030年,非洲智能手机使用率将达88%,4G使用率将达约50%,5G使用率将达约17%。   专家指出,非洲大陆的人口持续增长,且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有利于非洲数字化的推广和发展。据统计,达到中等或高等教育水平的15岁至29岁非洲青年人数已从2010年的4700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7700万人,预计到2040年可能将达约1.65亿人。   非洲移动支付也在快速发展。自2007年M-Pesa平台推出后,移动支付在非洲迅速扩张走红,至2018年,非洲有超过3亿移动支付账户。M-Pesa是肯尼亚电信运营商萨法利通信公司推出的移动支付系统,目前已发展成提供存取款、转账、支付、信贷、理财等多种金融服务的综合平台。   仍存多种挑战   尽管非洲数字化进程已取得较大发展,但依然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非洲大陆的通信网络技术多为2G和3G水平,4G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即便在宽带网络所覆盖地区,许多民众也可能出于种种原因无法享受数字服务,且非洲国家大部分服务器在美国等域外国家,需经海底光缆且途经欧洲才能接入网络,通信设施投资成本居高不下。   刘天南指出,非洲各国均受到数字化发展与创新人才短缺的影响,非洲青年受教育总体水平因区域、性别、城乡等因素存在差异。   今年7月底中非数字合作论坛发布的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海陆电缆、5G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解决方案,加大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投资服务,让更多非洲用户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来源:新华社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科技集群继续领跑       8月2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前100科技集群排名报告显示,中国在城市科技集群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数量上领跑全球。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科技集群占据前100名中的26席,较去年增加2席,连续第二年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第二名美国占据前100名中的20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球共有5个科技集群首次跻身100强名单,中国占据其中3席,分别是南昌、昆明、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科技集群,而各个集群的增长动能不尽相同。其中南昌和昆明主要得益于当地大学科研成果的发表量大增,而澳门—珠海则主要得益于专利申请的大幅增加。   规模上集中靠前。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杭州六大科技集群按照规模分列第2、3、5、9、13、14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山大学分别作为最主要的专利提交者和科研教育机构,共同支撑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集群,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则共同支撑北京集群超越韩国首尔集群,重回榜单第三名位置。报告显示,前100名的科技集群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尤其集中在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但从前15名来看,中国占据其中6席,对美国的3席有较大优势,而且中国排名总体更加靠前,相较于美国集群的含金量更高。   增速上表现抢眼。报告指出,中国的科技集群再次展现出强劲的科技活动增长动能,在全球范围内专利申请和科研成果发布数量增速最快的2个集群分别是合肥和郑州,两集群增速分别是22.7%和18.9%。高收入经济体的科技集群明显面临动能不足问题,此次发布的全球前100科技集群中有63个来自高收入经济体,其中有37个集群出现了科技活动的负增长,而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增速也普遍不高。体现在排名上,北美和欧洲的绝大多数集群出现了排位下降。以跻身前15名的美国圣迭戈科技集群为例,其科技活动增速仅有4.2%,被南京集群超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科技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这些集群不仅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也在新兴经济体中逐步崛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继续支持这些集群,帮助其利用知识产权,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   科技集群作为专利申请和科研成果发布的重要主体,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各主要经济体创新能力测算中具有关键权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发布的旗舰刊物《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亦有大量内容出自当年的科技集群排名报告。(记者 梁 桐) 来源:科技日报
  • AI模型的持续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医疗,从金融分析到教育辅助,人工智能(AI)的应用已广泛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背后,AI模型在持续学习能力上的不足也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瓶颈。   AI模型的“学习困境”   当前,主流的AI模型大多基于神经网络架构,这些网络模仿了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来优化自身性能。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模型在初次训练完成后,其学习能力便相对固化,难以像人类大脑那样具备持续的自我学习和进化能力。这意味着,每当面对新的数据环境或需求变化时,科技公司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重新训练整个模型。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Shibhansh Dohare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AI模型在经历多次重训后,会遭遇“神经元死亡”现象,即大量神经元陷入零值状态,失去学习能力。“如果把它比作你的大脑,那就像是90%的神经元都死了。” Dohare说,“剩下的不足以让你学习。”这一发现不仅限于图像识别领域,还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等多个AI应用领域,凸显了AI模型在持续学习能力上的普遍困境。   企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AI模型学习能力的受限无疑带来了双重挑战。首先,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企业需要不断更新AI模型以保持竞争力。   以零售行业为例,消费者的购物偏好和购买行为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为了精准捕捉这些变化,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电商平台不得不持续优化其基于AI的推荐系统。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定期调整模型参数,引入新的算法和数据源,以确保推荐内容既符合用户的即时需求,又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   而在智能制造领域,AI模型在生产线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同样面临着持续更新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复杂度的不断提升,生产线上的数据量急剧增加。为了维持产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企业需要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AI模型的监控范围和预测精度。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需要在AI模型的迭代升级上保持高效和灵活。   然而,重新训练模型不仅成本高昂,还耗时费力,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更是如此。此外,在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时间成本同样不容忽视。若企业无法及时响应市场变化,更新AI模型,可能会错失宝贵的市场机遇,甚至被竞争对手超越。   因此,如何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提高模型的更新效率并降低成本,成为科技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何提升AI模型“学习能力”?   面对AI模型在学习能力上的瓶颈,科研人员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其中,Dohare团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该算法在每个训练轮次后随机激活一些“死亡”的神经元,从而恢复其学习能力。这种算法虽然初步显示了有效性,但还需要在更大的系统中进行进一步测试和优化。牛津大学的Mark van der Wilk表示,该算法看起来很有前景,但还需要在更大的系统中进行测试。   “AI模型持续学习的解决方案简直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问题。”他说,“一个真正的、全面的解决方案将允许你不断更新模型,从而显著降低训练这些模型的成本。”   此外,模块化设计和增量学习也被视为提升AI模型持续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模块化设计通过将AI模型拆分为多个独立模块,实现了任务处理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当面对新数据时,企业只需更新相关模块即可,无须对整个模型进行重训。而增量学习技术则允许模型在保留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实现了知识的累积与传承。   更为长远的是,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将成为推动AI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企业可以共享数据、算法和模型资源,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技术创新。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推动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作者 吴双)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工业互联网加速前行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劲动能       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4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企业超43万家……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已经成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速前行,从建到用、从量到质,不断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赋值赋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打造新型工业化数字底座。工业互联网已初步建成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协同高效、技管结合的安全体系同步构建,体系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走深向实,持续擦亮5G工厂中国品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提出,要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当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由起步探索进入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4万个,在十大行业形成了二十大典型场景,并加速融入垂直行业。江苏、北京、湖北等各地“5G+工业互联网”梯次推进,形成链式发展、科创协同、聚势突破等典型推进模式。5G工厂作为“5G+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5G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真正发挥出“5G+工业互联网1+1>2”的效应,集成应用效果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5G工厂“百千万”行动,5G工厂建设如火如荼,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了300个5G工厂收录至《2023年5G工厂名录》,并启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如今“5G工厂”中国品牌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应用,释放数据内生潜力。经过5年建设,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在生产、运营、服务环节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供应链数据共享、能耗数据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已初步实现架构可控、设施可控、技术可控。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358个,涵盖47个行业,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5000亿个,服务超43万家企业,国家顶级节点日解析量超1.5亿次。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突破50万家,应用拓展至60个行业,累计注册量突破6000亿,日均解析量超过3亿次,推动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普及,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随着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不断深入,工业互联网赋能效应从工厂不断向园区、集群等多元经济单元下沉,深度赋能园区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不同的工厂、产业链、园区通过工业互联网“化点成珠”“串珠成链”“串链成网”,全面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地市县域落地普及,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2023年4月,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正式启动,2023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举办1400余场“百城千园行”活动,覆盖300余个园区,促进产融合作121场,带动产融合作企业2674家,累计带动投资1796亿元,有力促进了园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的通知》,通过推动政策、设施、技术、标准、应用、企业、服务进园区,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邓聪) 来源:人民邮电报
  • 电影偏好揭示大脑情绪反应模式       你喜欢动作片、喜剧片还是纪录片?德国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从一个人喜欢的电影类型可揭示出他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动作片和喜剧片的爱好者,对负面情绪刺激的反应非常强烈;而喜欢纪录片或犯罪电影、惊悚片的人,反应明显减弱。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行为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   该研究将电影偏好数据与约260人的大脑活动记录进行了比较。受试者提供了有关他们电影偏好的信息,团队则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参与者的大脑活动。躺在核磁共振成像仪中时,受试者被展示了恐惧或愤怒的面孔和几何形状。团队解释称,通过这个既定测试,他们可测量大脑如何处理情绪刺激。   团队专注研究大脑的杏仁核和伏隔核的神经元活动。前者负责处理重要情绪,可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以应对威胁;后者是大脑的“奖励中心”。   研究发现,动作片爱好者在这两个领域都表现出最强的反应。这很出乎意料,因为动作片通常会提供许多刺激,其爱好者应“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动作片爱好者特别容易受到情感刺激,同时认为这种刺激很有吸引力。喜欢喜剧片的人的大脑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大脑活动。与之相反,犯罪电影、惊悚片和纪录片爱好者大脑的这两个区域,对情绪刺激的反应要小得多。(记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 电池革命将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西班牙《国家报》8月25日刊文称,全球电池领域正酝酿一场新革命,先进的储能系统将成为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需求显著增加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它们将在可再生能源转型中扮演核心角色,并有望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替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使用。挪威吕斯塔德能源公司预测,电池革命将彻底改变能源格局,并增强太阳能光伏的效果,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据贝思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电池的需求将增至4100吉瓦时以上,增幅近4倍。与此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或将显著减少。   美洲银行全球大宗商品和股票衍生品主管弗朗西斯科·布兰奇表示,电池对化石燃料的冲击将是巨大的。传统上,人们依赖碳氢化合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如今,清洁能源可储存在电池中,这将大幅减少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   电池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替代技术。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研究员奥克·霍克斯特拉指出,仅靠太阳能和风能就能替代约70%的化石能源发电。如果在这个二元组合中再加入大量电池,这一比例将上升至90%。如果再加上绿氢和合成燃料,替代率将达到100%。   此外,电池还将促使道路交通实现电气化。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专家阿德里安·冈萨雷斯指出,电池将是轻型道路交通不可或缺的能源选择,也是重型交通、航空和海运可行的替代方案。        储能前景光明   电池还将在电力行业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确保电力供应。   当前,风能和太阳能产能的快速扩张,正在重塑欧洲大陆的能源格局。由于绿色电力生产的激增,欧洲电力市场出现日益普遍的“负电价”现象,包括德国在内的几个欧洲市场的电价跌至零以下。今年6月,法国电力市场出现了每兆瓦时电价降至-5.76欧元的罕见现象。也就是说,用电不花钱,电力公司还要倒贴钱。价格下跌迫使电力公司重新考虑销售策略,同时增加了其投资储能领域的动力。   在此情形下,电池行业的前景日益光明。拉扎德国际咨询公司将电池储能技术与其他备用技术置于同一基准进行比较,强调了电池在能源和储能成本方面的竞争力。目前,多家创业公司涌入电池领域,并成功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成本快速下降   美国能源部研究显示,过去15年间,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大幅下降90%,为汽车制造商缩小与燃油车的价格差距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电池价格的急剧下降可能不仅仅是暂时现象。锂作为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目前价格处于3年来的低点。钠作为一种锂的潜在替代品,因其在地壳中的高丰度和较低成本而备受关注。   有分析预测称,未来电池的价格将继续快速下降,这将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更大的产量带来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技术开发。这种良性循环还将扩展到其他技术,如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这预示着电池行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记者 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 用科技扫除残疾人生活障碍       “过去,我们看不到博物馆中的陈设,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手机镜头就是我们的眼睛。”8月28日,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展示馆内,一位视障人士向记者介绍着馆内的手机导览应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观众进入展示馆后,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操作进行手机拍照。无论拍摄到的内容是展品还是展厅环境,搭载了AI大模型的导览应用都能根据拍摄的内容自动进行识别描述。   “它告诉我‘画面中有人、有天花板、有地板’,导览产品能够对我面前的环境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这位视障人士说。   不仅如此,无障碍导览应用还能够与用户进行问答。“它告诉我刚才拍摄的图片上有一座桥,我就问它是哪里的桥,它告诉我是西湖大学的桥。我让它描述这座桥周边有什么,它告诉我桥旁边停着一辆自行车。”在该视障人士看来,AI的描述非常有趣也很生动。   今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即将施行一周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各地积极推进无障碍建设、改造工作。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城市设计处处长王雪梅介绍,北京市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全面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等领域无障碍环境建设。   例如,在政务服务领域,北京市对72个政府网站进行无障碍功能建设,支付宝、微信、百度和北京通等移动端政务服务应用小程序无障碍功能投入运行;在科技创新领域,100余家网站、45款App通过国家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评测,针对盲人户外出行精准导航、避障需求,推动技术研发,完成三类设备的产品设计和工程样机开发。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内也有许多最新科技成果,包括用于语音转文字的智能助听眼镜、帮助低视力群体放大字体的大字阅读器以及各类信息无障碍产品……科技正在逐步扫除残疾人生活的各种障碍,将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科技助力,更需要社会共同构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赵幸说:“借助展示馆的平台,我们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将它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无障碍社会。”(记者 吴叶凡) 来源:科技日报
  • 2024年“科普援藏”活动在西藏昌都启动       8月27日,2024年“科普援藏”活动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科技部主办,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等国家部委及湖北、安徽等省市科技力量联合发起,旨在通过科普援藏提升昌都地区的科学素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现场捐赠的科普物资与经费将直接惠及当地科技单位、中小学及社区。   从宇宙奥秘到生物科技,从环保知识到气象观测……活动现场,科普展览区热闹非凡,各类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民众尤其是孩子的参与,丰富的科普内容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技部相关司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峰在现场表示:“科普援藏不仅体现着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更是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具体行动。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的重要节点举办该活动,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据悉,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与会专家将深入基层,通过田间地头的科普课堂和牧民家中的亲切交流,将科学知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他们还将调研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为昌都的科普事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记者杨宇航)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