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可穿戴设备将成为AI应用落地新风口       2023年末,初创公司Humane发布一款别在衣服上的AI设备——AI Pin,可以连接到基于GPT-4开发的专有大模型,并通过投影方式完成交互。AI Pin吹响了可穿戴设备变革的新号角,2024年以来,多家科技巨头如字节跳动等公司开始进军可穿戴领域,智能戒指、智能吊坠等各类加载AI功能的新型可穿戴产品陆续亮相。“可穿戴设备”作为现今使用广泛的移动终端硬件,与人体距离最近,与日常生活融合最紧密,在AI技术的加持下,或将在部分场景取代手机、电脑等硬件,实现AI边缘设备重构,成为大模型落地最重要的载体。   可穿戴设备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市场前景可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迎来颠覆性变革。一是产品形态上,新型可穿戴设备呈现隐形、轻量、柔性趋势。目前微电子技术、电子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加快了电子器件在设计中的微型化进程,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小甚至让人感觉隐形。同时,科技厂商为提升用户黏度,增加消费者使用频率,将轻量化作为产品设计重点。另外,为与人体更好地结合以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柔性电子材料和柔性接口的电子器件研发也成为可穿戴设备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方向。二是交互模式上,新型可穿戴设备将完全颠覆传统人机交互。硬件终端传统交互方式是通过物理接触(按键、触碰等),伴随更先进的语言理解和多模态处理技术,新型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语音、手势、图像、心率甚至意念等方式进行交互,同时处理语音和视觉信息,从而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最合适的帮助,实现真正自然的人机对话。三是技术路径上,新型可穿戴设备逐渐剥离手机生态,开辟独立的终端技术路线。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一直将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的延伸产品,信息推送都依赖蓝牙或者网络与手机之间进行通信。而大量初创公司开始研发并不断推出不再依赖智能手机的可穿戴设备,如Humane发布AI Pin,旨在通过AI技术加可穿戴计算为用户带来没有智能手机的世界;Rabbit发布Rabbit R1定位为人工智能助手,无须同手机进行连接,发布当天订单就达到了1万台;OPPO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手表版,可以脱离手机独立使用微信,成为智能手表走向独立的里程碑。   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AI应用创新的核心平台   生成式AI大爆发后,终端厂商不断探索终端产品与AI结合的方式,以期释放更大的产品潜力。从国外科技巨头的动态来看,似乎形成一种共识,AI落地需要新的硬件平台,而可穿戴设备是想象空间最为巨大的硬件系列。Meta、Google、微软、OpenAI等AI领域的领先公司,都在尝试将旗下视觉和语言相关的AI技术融入智能眼镜和其他带有摄像头的可穿戴设备。比如“RAY-BAN|Meta”系列眼镜上线了AI功能;Oura Ring推出个人AI健康顾问,可以为用户提供短期和长期健康建议;Opuz Ring将新的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无须针头、皮肤贴片和刺破手指便可随时监测用户血糖……   首先,AI+可穿戴设备具有更强的数据马太效应。多模态能力赋予了可穿戴设备相较于其他设备更为独特的价值主张,作为最贴近人体的设备,能够利用ECG和其他多样化的传感器来收集用户自身与环境的大量数据,这是其他设备所无法实现的。在融合了AI技术后,不再只是简单收集和展示数据,而是拥有人类层面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穿戴设备每多增加一个传感器,AI就能多创建数十个基于该传感器的全新应用场景。获取的用户数据越多,对用户了解得越多,可创新的应用场景就越多,能给予用户的服务就越深。   其次,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最便捷的AI入口。AI大模型要实现落地应用,需与设备深度结合。从当前趋势来看,AI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主要以AI Agent的方式出现,通过感知用户以及周围环境,帮助完成决策。   AI与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和大规模落地仍存在瓶颈   从目前落地应用情况来看,TWS耳机、智能手表、AR智能眼镜这三大主流终端产品都已经搭载了AI技术。但AI+可穿戴设备还处于各类“小设备”自由生长的市场探索阶段,距离规模化仍存在阻碍因素。   一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重叠,属于探索性产品。手环、手表、戒指等产品都聚焦于社交功能以及呼吸心率和睡眠等方面的健康检测功能,即使形态各异,但其功能内核并无明显区别,可以说将来什么形态的设备能流行和盈利尚不明朗,各厂商在不断推出新形态产品的过程中试探着市场的反应。二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定位处于手机和PC的下位,缺乏专门开疆拓土的主力军。可穿戴设备多由手机厂商制造,数据显示,全球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分别是苹果、Imagine Marketing、小米、三星和华为,市场份额合计超过50%。这些厂商更多是基于手机功能的延伸开发可穿戴设备,在此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缺乏自己的“主力军”,其研发难免受到手机厂商主营业务的挤兑,影响市场潜力的释放。三是端侧算力仍是AI落地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瓶颈。目前端侧算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端侧AI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即使在手机、PC上,NPU的算力也还无法完全满足端侧大模型的流畅运行需求,更不用说对于体型、功耗、成本等方面要求更高的可穿戴设备。此前包括AI Pin、Rabbit R1在内的所谓“原生AI设备”出现识别不准、响应迟缓、发热等各种问题,证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端侧算力不足将对用户体验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   运营商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其研发和应用。在政策+市场双重驱动下,运营商应积极布局,强化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角色地位,在新型赛道上积极抢占和打造新的增长极。一是依托AI大模型底座,成为AI应用的头部供应商,为可穿戴设备提供创新AI应用;二是通过定制、投资和合作等模式积极布局切入AI可穿戴的硬件产品服务赛道,贯穿可穿戴设备的末端服务提供能力;三是利用云端服务的生态优势,为可穿戴设备的AI供应商提供云端生成式AI应用的算力、存储等基础服务;四是加强塑造安全型企业形象,解决可穿戴智能设备广泛应用中面临的大量敏感数据安全问题,成为可穿戴智能设备数据安全标准的制定者,为可穿戴设备的AI供应商及用户提供高可靠的网络安全服务解决方案。 (李娟 王洪军) 来源:人民邮电报
  • 频繁切换视频会让人感觉更无聊       很多人为了缓解无聊情绪,会在社交平台上观看短视频。加拿大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称,为缓解无聊情绪而频繁切换视频(粗略观看视频部分内容),实际上可能让人更无聊,对内容更不满意。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实验心理学杂志:概述》上。   该研究包括7项实验,共涉及1200多名来自美国或加拿大的大学生。在两个基础实验中,当参与者感到无聊时,他们会刷视频。这些参与者起初认为,频繁切换视频而不观看完整视频,会让他们感到不那么无聊。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让参与者观看两段视频。其中一段视频,所有参与者被要求按进程看完。而另一段视频,参与者可在10分钟内自由切换到其他7个5分钟长的视频。参与者报告说,当他们按进程观看整段视频时,感觉不那么无聊,也觉得观看的内容比切换不同视频时更吸引人、更有意义。   研究负责人、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卡迪·塔姆博士表示,频繁切换短视频实际上会让人感觉更无聊。如果人们想在观看视频时获得更愉快的体验,他们应尝试专注于内容,尽量不要“走马观花”。 (记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国产游戏需要更多高质量作品       8月20日,被誉为“国内首部3A大作”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上线当日,其在steam游戏平台登上热玩榜第一的位置,在线人数突破220万,位列平台历史第二位,也成为前十中唯一的国产游戏。热度从预售数据中也可见一斑。据统计,全平台预售销量超120万份,总预售额突破4亿元,打破了国产游戏预售纪录。   什么是“3A大作”?3A概念起源于美国,往往代表着游戏行业的最高制作标准。有人说是“A lot of money”(大量金钱)、“A lot of resources”(大量资源)以及“A lot of time”(大量时间);还有人说是“A grade quality”(高质量)、“A level in”(高投入)、“A grade sales”(高销量)。总结下来,就是研发周期长、资源投入大的高质量产品。   3A产品的缺失一直是我国游戏行业的短板。近年来我国游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但整体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平快的轻量化休闲游戏市场占有率、用户规模持续增长,高标准、好口碑、能“破圈”的产品特别是在海外市场能站住脚的产品少之又少。部分厂商依然在走换皮、山寨的“老路”,期待以“国产替代”的成熟商业模式,诱导玩家“氪金”赚快钱。   客观看,这其中有我国游戏产业起步晚,人才、技术积累不够,具备国家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研发公司有限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愿意沉下心来原创、研发、打磨产品的公司不多。面对3A产品的高额投入、超长研发周期以及回报的不确定性,有耐心、敢于尝试技术突破的公司毕竟是少数。   《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是中国游戏产业的一次飞跃,向世界证明了国产游戏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为国产游戏走向国际市场、为我国游戏产业的未来发展探索了道路。   技术是推动游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游戏硬件设备迭代加快,运算能力与日俱增,为3A游戏发展拓展了空间,玩家对游戏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国产游戏要赢得竞争,就必须以3A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升游戏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机制与表现形式,以高标准给玩家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同时,坚持对3A产品的追求有利于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如引擎技术、美术设计、音效制作等,促进我国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要真正获得全球玩家的“芳心”,游戏研发还要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递。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故事为游戏创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一款结合传统文化的3A游戏,必然具有丰富的场景和流畅的逻辑任务线条,会让游戏内容更加多元化、有深度,可以提升游戏产品的吸引力。随着更多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游戏“出海”,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还会加快构建和传播中国游戏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拓宽我国游戏产业的国际市场空间,实现更广泛的商业价值。   实际上,除了游戏本身的热度和产业内的影响,场景取景点对文旅产业的带动作用,游戏形象对周边衍生品的带动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都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壮大培育新型消费”方面提出,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发展;在“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方面提出,提升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游戏、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质量。政策的明确,对提升网络游戏质量、激发游戏行业市场活力,将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国产3A游戏涌现,推动游戏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在促消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马春阳) 来源:经济日报
  • 我国实现星载毫米波AiP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批量研制       记者21日从银河航天公司获悉,该公司已完成国内首批星载毫米波AiP(Antenna In Package)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的批量研制。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表示,随着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成本大幅降低、研制周期缩短,高性能卫星产能将得到保证,有利于推动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快速建设与部署,加速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等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的通信需求。   据介绍,AiP是一种基于封装材料与工艺,将天线与芯片集成在封装内,实现系统级无线功能的技术。该技术使天线具备低传输损耗、高辐射效率、高集成度等特点,通过模块化、规模化降低成本,兼顾天线性能、成本及体积。毫米波AiP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采用非规则的螺旋线式阵列排布,与规则排布天线相比,辐射空间更广、功率转换效率更高,可以在更宽频带工作,为未来低轨宽带全覆盖提供条件。(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       基于在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开展的碰撞实验,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等中外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科学家观测到的最重反物质超核。相关研究成果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根据当前主流物理学理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的宇宙中,物质很常见,反物质却非常罕见,而由若干反重子进一步组合形成的反物质原子核和反物质超核(即包含Lambda等超子的原子核),则更加难以产生。自1928年狄拉克方程的“负能量解”预示反物质存在以来,科学家仅发现了6种反物质(超)核。   此次发现的反超氢-4是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产生的,由一个反质子、两个反中子和一个反Lambda超子组成。由于包含不稳定的反Lambda超子,反超氢-4飞行仅几厘米后就会发生衰变。研究团队分析了共约66亿个重离子碰撞事件的实验数据,最终获得了约16个反超氢-4的信号。   “我们还测量了反超氢-4的寿命,并与其对应的正粒子超氢-4进行比较。在测量精度范围内,两者寿命没有明显差异,再次验证了正反物质性质的对称性。”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仇浩说,反超氢-4的发现和性质研究,使人们在反物质及正反物质对称性的探索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 数字影像上“云” 让跨院就医更便捷       患者跨院复查无需拎着片子到处奔波,医生可随时调取患者不同阶段的影像资料进行比对,医疗机构的传统物理胶片耗材明显减少……近年来,江苏省持续推进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建设,实现省内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患者省时、省心、省钱的同时,医生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也随之提升。   今年暑期,家住江苏连云港的3岁女童欢欢(化名)在当地医院接受CT检查时,影像结果提示存在骨质破坏,疑似骨肿瘤或骨纤维结构不良,这让她的父母十分紧张,一家人随即赶到南京市儿童医院进行咨询。   欢欢的父母本以为跨市就诊需要再给孩子做一次CT检查,却发现医生可在电脑中直接调阅欢欢在连云港拍摄的影像资料,局部图像还能放大缩小,比传统物理胶片更加清晰。医生看过图像后,很快判断这是儿童发育中的正常现象,无需过多干预,这让欢欢的父母松了一口气,他们表示,“这项改革很便民,不仅可以让我们尽快知道结果,孩子也能少受辐射。”   南京市儿童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明介绍,婴幼儿和儿童是辐射损伤的敏感人群。通过查询云影像平台,医生可以调阅患儿近年来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做过的影像检查数据,帮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影像检查。“我院还在诊断报告上添加了一个二维码,患者即便在省外就医,也可以扫码查看我院影像检查的图像及报告,或将二维码发给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杨明说。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方便群众跨院就医,还能有效提升医疗机构质控水平和医生诊断的准确性。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放射科读片室,放射科主任吴飞云正和同事进行医学影像分析。吴飞云介绍,他们所看的病例是一名年近七旬的女性患者,在云影像平台输入信息获得授权之后,可以查询该名患者近年来在省内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和省人民医院所做的所有影像检查。与此同时,患者的检验报告、用药记录、医嘱记录等信息均能在该平台显示,方便医生迅速知晓患者的整体情况。   “这名病人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过与她此前影像资料的对比,我们可以分析病灶几年来的变化情况。”吴飞云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一次检查会生成上千张图像,传统胶片只能容纳关键角度图像,影像数字化则可以保证检查结果完整呈现,帮助医生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据江苏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副主任唐凯介绍,近年来,为打通群众就医“堵点”,江苏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和106家民营医疗机构完成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建设,接入平台的医疗机构给患者做完影像检查、出具影像报告后,数据资料可在30分钟内上传至平台。截至8月15日,云影像平台实现报告存储约11901万份,医生通过工作站调阅影像数据共计约1183万次,按照云影像平台全面接入以来的运行情况测算,每年可节约影像检查费用22.4亿元。   与此同时,江苏还积极推动影像数据的智慧化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对包括肺结核在内的肺部疾病的早期筛查,帮助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目前已对全省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951张正位胸片进行了人工智能阅片。   唐凯说,医生看诊的病例越多,经验就越丰富,云影像平台同样如此,数据越多、应用场景越丰富,就越“智慧”。下一步,江苏将不断完善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的各类功能,根据服务需求开发更多应用场景,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并为医疗机构研究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发展规律、治疗策略等提供参考。(记者 朱筱)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上海加快建设低空智联网促进低空经济发展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近日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基于5G-A(5G-A是5G的演进和增强)网络的低空智联网覆盖。到2026年底,将初步建成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的低空通信网络,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根据指导意见,未来三年,上海将逐步实现基于5G-A网络的低空智联网覆盖,重点建设5G-A低空通信网络,按需部署5G-A低空感知网络。上海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采取合作共建原则,为低空飞行提供超大带宽、超低时延、海量连接的通信网络,满足低空飞行器控制调度、集群通信、高清视频图像回传等需求;从低空业务发展需求出发,逐步推进5G-A低空通感一体网络覆盖。   依托连续覆盖的5G-A低空智联网,上海将促进低空经济创新应用,到2026年,初步实现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规模化应用,按需打造用于物流配送等场景的常态化运行低空航线。   从行业领域来看,上海将扩大航空灭火、航空救援、公共卫生、应急通信等应急救援类应用,深化外卖、快递等航空物流配送类应用,开展低空政务、城市治理等示范应用,加速探索商务出行、空中摆渡、私人包机等eVTOL城市空中交通类应用,促进物探巡检、农林植保、航拍航测等传统业务规模化运行开展。从应用区域来看,上海将率先在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低空协同管理示范区以及浦东新区、青浦区等重点区域进行低空通勤、低空文旅等应用试点,探索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运行模式。上海还鼓励信息通信企业积极参与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的平台系统进行对接。   上海还将探索推进5G/5G-A网络与卫星网络融合演进,形成以5G-A网络为主、以卫星网络为补充的空天地立体协同覆盖新模式;完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服务于低空飞行活动的智算及存储资源,部署云边网端协同的低空智算体系;探索低空经济网络和数据安全合规制度建设。(记者 陈爱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消费电子技术迭代带动行业上行       2024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电子行业回暖明显,内需和外贸均实现反弹,市场重新活跃带动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半年度业绩预喜。专家表示,折叠屏、AI等新技术正在成为消费电子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各大厂商新产品加速探索落地,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有力支持,消费电子产业链将显著受益,三季度行业有望恢复上行周期。   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向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消费电子行业主要运行指标较2023年有明显改善,重点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内需市场逐步复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持续巩固全球最大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地位,手机产量7.52亿台,同比增长9.7%,其中智能手机产量5.63亿台,同比增长11.8%,同比增速分别较2023年同期高2.8%和9.9%;微型计算机产量1.57亿台,同比增长1%,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同时,内需市场复苏明显。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47亿台,同比增长13.2%,其中5G手机1.24亿台,同比增长21.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4.4%,远超全球5G手机平均渗透率。   外贸出口也实现触底反弹,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两大类主要智能终端产品均扭转了2023年出口量下滑态势。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手机3.66亿台,同比增长4.9%,出口金额3882.8亿元;出口笔记本电脑6870万台,同比增长2.5%。业内人士指出,上述两大类产品对墨西哥、俄罗斯、马来西亚等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实现较快增长。   在手机领域,我国品牌在国内外主要市场仍然占据重要份额。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保持优势。vivo、华为、OPPO、荣耀、小米在国内市场出货量前6位品牌中占据5席,其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0%。   手机、PC和新型终端等市场进入复苏上行周期,提振了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在已披露中期业绩预告的消费电子概念股中,多家公司预计业绩实现增长。中芯国际日前发布未经审核业绩,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6.51亿美元,同比增长21%。京东方A预计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85%至213%。歌尔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80%至200%。大族激光预计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81.34%至192.97%。立讯精密预估归母净利润值达52亿至54亿元,同比增长20%至25%。长盈精密、春秋电子、胜利精密、硕贝德4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均同比扭亏。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向好,成为多家半年度业绩预喜企业在预告中提到的业绩变动原因。   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落地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智能终端企业积极把握战略机遇,上半年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探索落地,有力引领了国内消费电子市场复苏。   折叠屏手机是智能手机的新形态,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等企业折叠屏产品线增加,推动折叠屏手机厚度降低至10毫米量级、重量200克左右、价位5000元量级,折叠屏手机前期存在的“厚”“重”“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速度,达到了104.6%,出货量超过250万台。   IDC分析师认为,随着更多厂商新一代折叠屏产品发布,预计下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仍会快速增长,且发展态势好于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   同时,AI大模型在端侧部署的趋势愈发明显,行业重点企业也加速布局AI技术。2024年上半年,多个厂商宣布推出AI手机,掀起了AI手机市场的增长浪潮。小米大语言模型MiLM正式通过备案;华为发布了升级版盘古大模型5.0,可支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端侧的智能应用。   赛迪智库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温晓君对记者表示,AI手机将打破智能手机市场处于需求饱和、相对低迷的发展态势,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手机企业提供高端突破的发展新契机。   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设备方面,2024年上半年,字节跳动、Xreal和大朋VR出货量分居全球第三至第五位。在可穿戴设备方面,2024年上半年,华为和小米产品出货量分居全球第二、第三位,仅次于苹果,且两大企业出货增速位居全球前列。   市场看好长期发展态势   技术升级换代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利好,市场对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   华福证券研报指出,消费电子行业正处在短期企稳回暖、行业创新周期来临、巨头新品催化不断的三重拐点。短期来看,消费电子终端需求回暖;中长期来看,AI赋能智能终端有望驱动手机/PC换机加速。   关于消费电子板块后市走向,野村东方国际表示,展望下半年,一方面,基于去年同期相对低基数的终端出货量,消费电子终端出货量仍将实现同比增长;另一方面,AI端的加持提振换机需求,今年有望成为AI手机、AI PC放量元年,助力消费电子需求恢复上行周期。国泰君安研报提出,预计三季度的消费电子旺季有望全方位拉动需求上行,包括手机、PC、通用服务器等。   国金证券分析师樊志远也表达了相似观点,认为今年下半年智能手机、AI PC等领域将迎来众多新机发布,三季度有望迎来需求旺季;中长期来看,AI有望给消费电子赋能,带来新的换机需求,继续看好消费电子创新需求复苏、自主可控及AI驱动受益产业链。(翟淑睿)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工业企业加速更新改造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揽子政策的推动下,工业企业正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带动产业整体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升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社会设备工器具投资同比增长17.3%,比去年全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在位于浙江省三门县的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里,总投资超2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控智能悬架生产线技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这家从事汽车悬架总成、减震器等产品研发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通过技术改造升级生产线,加速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机遇,我们争取做更高端的产品。”公司总经理蒋瑞锋介绍,在政策支持下,计划淘汰老旧设备74台套,新增设备183台套,项目完成后生产效率有望提升27%,增加技术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   对广大企业而言,“设备更新”不只是新与旧的变化,更是抓住了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趋势。   订单的备料需求发出后,仓库管理系统立即下发指令,几百米外智能立体仓库的多台堆垛机快速启动,从45000多种物料中拣选出所需物料,随即由AGV(自动导航运输车)送到工厂……近日,在山东济南,投资过亿元的浪潮信息智能化立体仓库投入使用。记者在这里看到,从接到需求到物料进厂,最快5分钟即可完成整个备料工序,出库效率提高4倍。   “服务器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成为趋势,生产时间要以小时计,产品从备料、制造、检测到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要更快。”浪潮信息生产部总经理鲁键表示,设备升级带动产业整体向更高端、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当前,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落地迅速、效果显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12.6%,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为工业经济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超过20个省(区、市)出台了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相关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规模近200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说,设备更新将促进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同时,针对智能、绿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将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技术更好赋能装备升级和产线改造,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与此同时,一批企业陆续获得银行发放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贷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邯郸康诺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巴氏鲜奶、酸奶等乳制品生产。今年以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扩大再生产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了解到企业升级设备的资金困难后,各级政府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对接银行信贷资金,企业不久前收到了首笔4000万元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   “良好的政策环境,坚定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公司董事长王建英告诉记者,项目投资1.5亿元,投产后生鲜乳年生产能力将达25万吨,年产值有望从5亿元跃升至改造后的15亿元。同时,引入国内领先的智能系统将推动整个生产、管理更加精细、透明和高效。   财政、金融、税收等组合拳正持续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今年以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加大财税支持、加强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财政部等部门明确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不过,专家也表示,经调研发现,虽然工业企业政策获得感较强,但仍存在政策门槛高、申请难、落地慢等问题。   记者获悉,更多支持举措将进一步发力,包括新增财政支持资金、扩大支持范围、提高现有政策支持力度等,持续提升企业设备更新的热情和意愿。   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安排148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专项资金,持续支持设备更新项目,同时扩大支持领域和企业范围。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落实落细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进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和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相关举措将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政策惠及面,支持单体规模小,但是点多、量大、面广的行业和中小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工业投资研究室主任樊蒙说。(记者 郭倩 实习生 王静宇 董昱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机器人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 占全球约三分之二       8月21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大会开幕式上获悉,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科技创新、应用拓展和行业治理的重要力量,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当前,在机器人领域,多源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谱系日益完善;焊接、喷涂等工业机器人,手术、物流等服务机器人整机性能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引领下,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十年间增长近19倍。   “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约15%。”辛国斌说。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说,近年来,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大国。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还存在正向设计能力薄弱、产业基础不牢、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等问题。   记者从会上获悉,相关部门将大力开展机器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完善“机器人+”应用体系,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辛国斌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共筑良好发展生态。深化国际分工协作,打造高效、优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推动中国机器人规则、规制、标准同国际对接,共建产业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行业,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据介绍,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同期还举办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和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博览会突出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效,169家企业将展出600余件创新产品,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记者 郭倩 陈涵旸 实习生 董昱君)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