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亮相柏林       近日,我国首列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CINOVA H2,在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上正式发布。   该车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公司主任设计师梁才国介绍,该车搭载氢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和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该车“装得更多、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在柏林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发布。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列车采用4辆编组,配置960千瓦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最高运行时速可达200公里。列车拥有全球最长的续航里程,以时速160公里运行时续航达到1200公里,时速120公里下续航达2000公里,时速80公里下续航达3000公里。同时,列车加氢速度快,注满一次氢气只需要15分钟。   梁才国告诉记者,列车上氢燃料电池的整个反应过程只生成水,列车行驶全程“零碳”排放,不产生任何空气污染物。按照年均运营30万公里估算,该车每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67亩。同时,列车创新循环利用技术,将废水、废热“变废为宝”。氢燃料电池反应排放的水经净化处理实现再回收,可满足全车用水需求。氢燃料电池的冷却废热通过再循环,可用于冬季空调采暖。   据了解,“中国城际之星”CINOVA是我国首个城际市域动车组技术平台。此次发布的CINOVA H2,是该平台下首款氢动力列车。该列车运用场景广泛,可用于国内外非电气化铁路区域,替代传统内燃动力车辆。(记者宋迎迎 通讯员邓旺强) 来源:科技日报
  • 重庆首个网络安全知识库大模型发布       重庆首个网络安全知识库大模型“两江智网星CyberStar”近日在重庆两江新区发布。该大模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构建全面、精准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   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但网络安全领域知识广泛复杂,相关人员缺少快速查询网络安全知识的渠道。“两江智网星CyberStar”可对网络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并准确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及时有效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杜术林表示,“两江智网星CyberStar”可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网络安全知识与最新前沿动态,为从业者提供权威知识支持和实践建议,为推动网络安全行业智能化发展贡献两江力量。(记者雍黎) 来源:科技日报
  • 国外智库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正成为高科技领域创新引领者       近日,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报告称,该机构开展的一项为期20个月、对中国10个先进技术领域创新能力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在核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已跻身全球创新前沿;在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等4个领域与全球领先者相差无几。得益于成本优势和与日俱增创新能力的双轮驱动,越来越多中国公司正享誉全球。   美国Interesting Engineering网站报道称,这些成果有力证明,中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远超往昔,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创新能力的持续加强,得益于中国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   中国创新能力与日俱增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ITIF深入分析了44家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这些公司涵盖机器人、化学材料、核电、半导体、显示技术、电动汽车和电池、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和机床等10大领域。   报告指出,中国在核电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方面比肩全球先进水平;在机器人、显示器、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接近先进水平。   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核反应堆技术的领导者。中国在过去10年开发的核反应堆的数量超过了美国过去30年部署的总量。中国计划到2035年建造100多座新的核反应堆。在大规模部署第四代核反应堆的能力方面,中国目前可能领先美国10年到15年。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占全球总产量的77%。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与销售国。去年,比亚迪售出300万辆电动汽车,几乎是特斯拉全球销量的两倍。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报告称,量子技术不仅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可能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变革性影响。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开通、“墨子号”卫星升空,这些便是最好的证明;在量子传感方面,中国与美国大致相当;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虽稍有差距,但正奋力追赶。   报告还显示,在生成式AI研究成果产出方面,中国和美国并驾齐驱,各自贡献了数千篇论文,探索了AI的无限可能性。但在论文引用次数方面,中国仍有提升空间。尽管中国的AI生态系统正在迅速成熟,但仍面临重大挑战。在AI私人投资方面,美国公司吸引了更多风险投资,推出了更多具有开创性的AI模型。不过,随着外国投资者(包括沙特阿拉伯等)开始重视中国AI发展的巨大潜力,这一差距有望缩小。   科技政策为创新保驾护航   报告指出,在创新领域中国曾一度被认为是追随者,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高价值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中国创新的持续推进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   Interesting Engineering网站的报道指出,依托这些政策,中国政府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全力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与工业技术园区,为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并鼓励公私合作,共筑创新生态。   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的科技政策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使其达到世界级水平,并推动了整体研究产出的指数级增长。以论文发表为例,2012年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约为33万篇,美国发表了43万篇。但到2016年,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激增至90多万篇,超过了美国。   此外,中国科学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升,大量高质量专利的获得彰显了这一点。2020年,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授予的专利数量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表明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正向关系,创新投入转化成了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快速进步追赶世界前沿   ITIF的报告在肯定中国创新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在化工、机床、半导体和生物制药领域,中国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过,中国在这些领域正在迅速追赶。   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在用于冰箱、心率监测器等设备中的芯片研发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在高质量半导体生产方面仍存在差距。另外,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正初露锋芒,具体表现为生物技术相关科学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双双激增;新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报告认为,尽管在某些领域,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创新领导者,但正在取得极其快速的进步。未来10年到20年内,中国很可能在大多数先进产业中达到或非常接近全球创新前沿。在新一波创新浪潮中,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创新中心。 (本报记者 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 AI让“想象力”变成“生产力”——2024云栖大会观察       展台上,观众正在电脑上试玩游戏《黑神话:悟空》。令人称奇的是,现场提供的电脑仅有显示器,不见主机的踪影。这是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2024云栖大会上看到的场景。   无主机是如何实现的?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这背后是无影云电脑的支撑。无影云电脑基于终端云计算技术和大模型能力,可通过高速网络将个性化计算资源分配给用户。用户只需在个人电脑或移动设备上下载客户端,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台云上超级电脑,不仅可以畅玩游戏大作,还能进行复杂的图形处理和数据计算。   本届大会上,来自大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行业的专家和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展示人工智能(AI)时代的云上创新,探讨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现状和未来潜能。      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500家,截至今年8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达到190多个,注册用户数超6亿。   “去年GPT-4一家独大,今年群雄并起、你追我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模型、新产品、新应用发布。”阶跃星辰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姜大昕说。   如姜大昕所言,大模型发展呈现突飞猛进之势。如今,大模型已具备文本、语音、视觉的多模态能力,开始完成复杂指令。同时,模型推理成本指数级下降,开源生态蓬勃发展。在本届大会现场,通义大模型、百川大模型、“月之暗面”Kimi、智谱·AI的GLM-4、零一万物的Yi系列大模型等各显神通;图片生成、3D生成、音视频生成、智能编码等10多种多模态模型,共同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   “过去22个月,AI发展速度超过任何历史时期。”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说。同时,他也认为,现在还处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变革的早期阶段。   在吴泳铭看来,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需要下一代模型具备更大规模、更通用、更泛化的知识体系,以及更复杂、更多层次的逻辑推理能力。全世界先进模型竞争的投入门槛,将达到数十亿、数百亿美元级别。AI具备创造能力、帮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清晰可见,AI在各行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可能。   那么,关于AI的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   “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于手机屏幕,而在于改变物理世界。”吴泳铭认为,过去30年,互联网浪潮的本质是连接。它连接了人、信息、商业和工厂,并通过这种连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世界协作效率,创造出巨大价值。而生成式AI则通过生产力的供给为世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倍甚至几十倍。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认为,AGI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是聊天机器人,比如ChatGPT。第二阶段是推理者,AI可以做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推理。第三阶段是智能体,AI开始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第四阶段是创新者,它会发现并创造新知识。到了第五阶段,AI变成组织者,可以完成组织工作、实现协同高效运转。目前AI还处于第二阶段发展早期,但仍在不断加速发展。未来18个月,可能出现第四阶段的突破。   加速落地千行百业   经历“百模大战”的洗礼,应用落地已成为大模型产业的核心议题。本届大会也更加注重展现AI技术在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推动AI技术进一步落地。   变革,正在汽车行业发生。   过去,自动驾驶技术主要靠人写算法规则,几十万行代码仍然无法穷尽所有驾驶场景。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训练后,AI模型可直接学习海量人类驾驶视觉数据,极大提高模型训练效率。   英伟达全球副总裁、汽车事业部负责人吴新宙认为,经过互联网海量数据训练的大模型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大幅提升。“有了这样的通用能力,我相信自动驾驶的上限有望极大提高。”吴新宙说。   在本届大会上,小鹏汽车全新车型P7+的亮相备受关注。通过采用AI大模型实现快速迭代升级,小鹏P7+展现出未来智能出行的可能。   另一个被认为将迎来巨变的是机器人行业。“未来,机器人可以是工厂里的机械臂、工地里的起重机、仓库里的搬运工、救火现场的消防员,也可以是家庭里的宠物、保姆、助理。”吴泳铭说。   生成式AI还将带来计算架构的根本性变化。中央处理器(CPU)主导的计算体系,正在加速向图形处理器(GPU)主导的AI计算体系转移。   “在新增算力市场上,超50%的新需求由AI驱动产生,AI算力需求已经占据主流地位。这一趋势还会持续扩大。”吴泳铭说,大量新增需求正是由GPU算力驱动产生,大量存量应用也在用GPU改写。在生物医药、工业仿真、气象预测、教育、企业软件、移动应用软件、游戏等领域,AI计算正在加速渗透。   在此背景下,所有行业都需要性能更强、规模更大、更适应AI需求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表示,围绕AI时代需求,阿里云正在打造AI基础设施的新标准,全面升级从服务器到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推理平台的技术架构体系,让数据中心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为AI和应用提供高性能算力服务。(记者 崔 爽)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全面开工建设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1769个测震、形变、地球化学、重力等各类观测站点。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我们坚持‘边建设、边产出、边服务’。2018年以来,实验场陆续推出高精度速度结构模型、莫霍界面模型等15项科学产品。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可在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王昆说,我们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动编目系统,是人工编目效率的3倍。   近期,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相关成果为促进地震监测预报智能化、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同时,中国地震局坚持开门建设、开放运行。美国、俄罗斯、荷兰、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实验场科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省政府、云南省政府等科研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实验场建设。近年来,超过3000名国内外专家参加科学实验场学术年会交流,实验场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将锚定2035年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前列的奋斗目标,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将实验场打造成为世界地震科学中心、地震科技国际合作中心、世界地震人才中心,加快推进地震科技自立自强,以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王昆说。(记者陆成宽) 来源:科技日报
  • 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丨网络完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来源: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官方网站
  • 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丨揭开电信网络诈骗三大典型骗术 来源:新华网
  • 多部门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经济参考报》9月5日刊发记者郭倩采写的文章《11部门联手 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文章称,记者9月4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从全国统筹布局、跨区域协调、跨网络协调、跨行业协调、发展与绿色协调、发展与安全协调、跨部门政策协调等方面明确具体举措,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相关举措强调从全局视角,优化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重大关键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善系统功能、改进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通用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区块链基础设施等新技术设施。“我国已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物联网络,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列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技术设施蓬勃兴起,融合应用加速向行业渗透。”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发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功能和类型更加多样,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趋势更加凸显,但不协同、不平衡等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亟须面向各类设施,统筹各方力量,加强协调联动,推动均衡发展。   《通知》结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跨区域、跨网络、跨行业协同建设为重点方向,提出了“1统筹6协调”等7方面主要工作,即全国统筹布局、跨区域协调、跨网络协调、跨行业协调,发展与绿色协调、发展与安全协调、跨部门政策协调等。   其中在加强全国统筹规划布局方面,提出统筹规划骨干网络设施,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新技术设施。   在加强跨区域均衡普惠发展方面,《通知》提出推进重大战略区域设施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普惠发展。   “要从整体效率效益、安全、需求、均衡发展等角度,进行战略性布局、整体性建设。”上述负责人说,要促进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解决不同专业设施之间的协同建设问题,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稳定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能力。   北京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王娟对记者表示,《通知》提出的“1统筹6协调”7方面的工作,针对区域协调、行业壁垒、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及实践中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导和实施意见,以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为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施工图。例如,《通知》提出的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增强全方位安全保障能力等部署,凸显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瞻性。   此外,《通知》还提出,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发挥要素配置牵引作用,协同推进跨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大投融资支持。   王娟表示,未来需加强跨部门协同,优化资源和政策支持,强化政企联动,加强对运营主体的指导和协调,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产融平台等多路资金支持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通知》部署落实落细。 来源:新华网
  •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4日电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新华社记者王聿昊   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   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近距离认识这座独特的海山。   船时7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潜航员傅文韬带着记者和中国香港生物学家邱建文,开启8小时的深海之旅。   直径2.1米的载人舱只可容纳3人,但在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已算得上大容量。傅文韬坐在中间,担任主驾驶。坐在左舷的邱建文负责观察拍摄海底景观、协助主驾驶与水面联络,坐在右舷的记者负责记录水下生物和样品采集情况。   在执行水面检查之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沉。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窗外的颜色由浅蓝一点点变深,最终在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   和想象中不同,“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一丝晃动。只有水声通信系统发出规律性的声响。   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244米的海底,潜水器的光照亮了眼前的深海生物世界。邱建文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周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深度的生物量通常比较丰富,窗外每一帧景象都不容错过。   8时20分,一只海鳃出现在眼前。这片海底以沙波地貌为主,看起来更像是白色沙滩。围线等不同品种的海绵成片生长,它们随水流缓缓漂动,十分柔美。   与此同时,傅文韬已完成对海水和沉积物的采样工作。   告别第一座小山,我们向另一座小山的山顶进发。   “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   顺着傅文韬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只黄色海星。“这只海星有14个腕,是我见过最多的。”傅文韬说。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   这里是山顶也是悬崖,傅文韬熟练驾驶着“蛟龙号”,带领我们来到对面的另一个山包。这里的生物少了很多,只有一只鱿鱼匆匆游过。   意犹未尽时,深海之旅已接近尾声。   “对比最近几次在海山的下潜,我们今天下潜的Albo海山生物量不算多,但生物的梯度分布非常明显,海绵、海星、海参等生物几乎按水深分布。”邱建文说。   船时15时,“蛟龙号”准时抛载,于35分钟后回到水面。   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   5分钟后,“蛟龙号”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邱建文说:“今天我们采集到2O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   科学家们按照专业分组,即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船上的实验室开始忙碌起来。   受限于专业知识,在今天的水下观察和采样报告上,记者只记录了生物的颜色和品种,有的甚至只能画下它们的样子。记者将手机拍摄的照片展示给来自西班牙的生物分类学家安德鲁,他写下了其中3种生物的名字,而其他未能识别的生物,还需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本航次的科考队员来自8个国家,大家在大洋生态、微生物、海洋地质等方面各有所长。大家坐在一起回看下潜视频,辨认生物种类、交流生物习性,在实验室里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在“深海大讲堂”等船上科研活动中分享知识和智慧。   走出实验室,“深海一号”船后甲板上,“蛟龙号”运维保障团队已开始为下一次下潜做准备——检查、充电、装配载、充氧气、安装搭载作业工具等。   对记者而言,这是潜入深海的奇妙一天;而对“蛟龙号”团队来说,这只是平常的其中一天。   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斗转星移、日复一日,中国深海工作者探索浩瀚大洋的脚步从不停歇。 来源:新华网
  • 三项智能网联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为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近日,工信部组织制定的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别是GB 44495—2024《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 44496—2024《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和GB 44497—2024《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其中,GB 44495—2024《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规定了汽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外部连接安全、通信安全、软件升级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M类、N类及至少装有1个电子控制单元的O类车辆,对于提升我国汽车产品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强化产业链风险防范和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筑牢汽车信息安全防护基线具有重要意义。   GB 44496—2024《汽车软件升级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了汽车软件升级的管理体系要求,以及用户告知、版本号读取、安全保护、先决条件、电量保障、失败处理等车辆软件升级功能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具备软件升级功能的M类、N类和O类车辆,为规范车企软件升级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落实软件升级监管政策奠定坚实的标准基础。   GB 44497—2024《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的数据记录、数据存储和读取、信息安全、耐撞性能、环境评价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M类和N类车辆配备的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将为事故责任认定及原因分析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促进自动驾驶技术进步。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悉,本次发布的三项标准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林婧 实习记者 李瑞璐)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