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推动人工智能安全高效发展       自动驾驶的汽车安全穿行在城市的车流中,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文章与图片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工厂里搭载着智能系统的流水线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运转……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重塑生产生活、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系列安全风险与挑战随之产生。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安全、稳定、高效的轨道上良性发展,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垂直领域机遇空前   作为先进技术的标杆,人工智能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全球关注。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Sora刷新认知,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国内的“百模大战”打得如火如荼,一批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已经向各行业及社会公众开放。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竞争日趋激烈。   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以AIGC为代表的AI技术将给全球经济带来超过7.9万亿美元价值,到2030年之前,如果生成式AI应用于各行业,每年总经济效益高达6.1万亿美元至7.9万亿美元。   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表示,人工智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配,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重塑工业的基础再造、生产和服务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工具,需要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应用场景与完整的产业链,为产业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支持。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如果企业在某个业务领域有独特的业务数据,就应在这一垂直领域把大模型训练好,并将其与企业业务工具结合在一起。未来,企业里将不会只有一个超级大模型,而是有多个小规模的、百亿级的大模型,每个大模型只从事一个场景的工作。   充分发挥场景落地优势,在垂直领域发力,正成为当前国内企业发展人工智能的共识。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介绍,目前,腾讯已将AI大模型应用到多个业务场景中,在产业落地方面,基于腾讯云TI平台推出的行业大模型,通过结合行业专业知识和数据训练,以及企业自身的数据进行精调,帮助企业快速生成专属模型,目前已经面向20多个行业输出了超过50个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3月27日,百度智能云“AI Cloud Day:大模型应用产品发布会”发布通过大模型重构和升级之后的7款产品,覆盖营销内容的创作、数字人、智能客服等七大垂直领域。百度智能云副总裁喻友平表示,大模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应用,一定要和场景紧密结合。当前业界普遍思考,怎样把大模型用到企业中去。   业内人士认为,对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而言,以小规模、垂直化的大模型作为切入点,可以高效快速实现人工智能对产业的数字化赋能。同时将企业在垂直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发交给专业的智能产品服务商,使“专才”更专,效率更高。   作为生产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山东浪潮智能生产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基础通用模型,正在训练研发围绕智能生产的“智产大模型”。浪潮智能生产总经理宋志刚表示,对于制造业来说,以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深度结合,充分发挥深度学习、自主决策等优势,才能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浪潮智能生产以智产大模型为支撑,以“多维数据融合与智能优化引擎”为技术核心,打造了智能生产数据分析平台,并已实际应用于多家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据了解,专精于发动机活塞环制造的福建东亚机械有限公司在采用该智能平台后,通过机器视觉数据与行业数据集微调,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合格率由之前的90%提升到99%。   监管面临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创造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超越以往范畴的风险,对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   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呈现在AI模型的数据获取、数据训练以及应用上线运营全过程。吴运声认为,AI本体安全或AI内生安全,要重点关注AI模型和算法自身在可靠性、公平性、可解释性、透明性等方面的安全缺陷;AI应用安全,是AI模型从开发、测试、部署到运行交互等完整生命周期内的应用安全;AI衍生安全,也叫AIGC内容安全,主要是生成内容的涉黄、涉暴等违法违规内容的审核。长期来看,伴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AI伦理和AGI可控性将是AI安全的焦点。   百度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晨表示,随着大模型的普及和快速迭代,确保其输出的内容符合用户预期和法律要求变得至关重要。大模型的内容输出风险,本质上是模型的推理能力和逻辑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模型可能出现“偏见”“误判”“幻觉”等现实情况。因此,多元数据集对大模型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训练需要尽可能地包容和多样,而高质量、具有良好价值观的数据往往具有版权。如果因为高质量内容的缺失,而使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某种偏见,产生推理逻辑风险,将不利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从企业角度出发,宋志刚认为,数据是一个核心点。智能模型的决策,建立在训练数据基础之上,一方面,训练数据的不准确会影响智能模型的决策,而用于训练样本的数据则面临被泄露或者被篡改的风险。他建议,可以基于传感器等生产智能化设备,多维度采集数据,建立起与数据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相关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技术攻关,基于小样本数据进行快速学习,不断调优模型参数。此外,还可以建立数据多重授权和安全防护机制来保障数据安全。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使用中产生的关于真实性、道德要求、权责归属等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   大模型具有工具属性,既可以成为好人的帮手,也可能成为坏人的帮凶。周鸿祎表示,合理的监管,可以对人工智能带来正向的推动作用。除了监管,还要寻找技术方法,比如在AI生产视频里加入不可更改、不可替换、不可修改的内部水印等。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应通过技术发展回应和解决安全问题。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我们在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必须以发展为制度设计的总目标。   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人工智能的安全与治理问题,关乎产业发展方向与速度,关乎供给双方权利与义务,更关乎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主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赵精武表示,一国对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不仅影响着本国的产业发展和风险治理,更决定着该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跨国特性也要求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2023年10月18日,我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倡议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各国应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既能够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应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能妥善应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问题。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程莹告诉记者,算法治理是在已有成熟业态之后,围绕网络平台展开的相对稳定、清晰、可预期的治理。当下的大模型具有扩展性强、迭代快速、商业模式尚在探索的阶段特性,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面临着“边发展边摸索边治理”的重大挑战。在我国,人工智能治理正从原则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规则规范。立法层面,既有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条款针对深度伪造、大数据杀熟等具体问题的治理,也有在部门规章层面关于算法推荐、深度合成、AIGC领域的要求。伦理层面,在《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规范下,进一步推进《科技伦理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地实施。标准层面,我国发布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等,对人工智能提出了具体落地要求。   人工智能领域的专门法也在逐步推进中。今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下一步将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立法,特别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关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法律体系。(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木 李 方 许 怡) 来源:经济日报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基石科学论坛”召开       4月29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基石科学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据了解。新基石科学论坛由腾讯公司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新基石科学论坛邀请多个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参与,围绕先进热功能材料这一热点主题,未来芯片冷却、高效热电转换、辐射致冷和清洁能源等未来应用场景,共同探讨材料科学“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   在新基石科学论坛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主任迪恩·托斯特,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钻开,北京大学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宋柏,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刘玮书和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教授鲁埈锡分别就现代物理有机化学的应用、仿生表面及应用革新、超高热导率材料、微小温差热电转换材料最新应用、人工智能如何让辐射冷却材料更“智能”进行了主题分享。   在论坛圆桌环节,中外科学家们还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进行了深入探讨,展望材料科学的未来趋势与挑战、剖析国际视野、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思维在材料科学中的实践与意义,并与刚刚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分享了探索心得和职业发展路径建议。   作为论坛主持人,王钻开表示:“在当前的双碳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入先进热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加速未来科技的产业化实施,将会成为推动产业颠覆性变革的基石。新基石科学论坛在展现先进热功能材料最新研究进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多领域、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并为青年科学家提供研究经验,为他们的未来研究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2022年8月,腾讯发起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作为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科研资助项目,支持杰出科学家潜心研究,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共有313位优秀科学家获得资助。   “助力基础研究,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表示,“未来我们将坚持以科技向善为指引,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为推动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也期待科学家们能够硕果频出,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源动力。” 来源:新华网
  • 杨元庆:“新IT”赋能新质生产力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变革。《中国网信》杂志邀请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知名专家,推出一系列署名文章与访谈,共同回顾波澜壮阔的30年。   1994年,通过一根64K带宽的网络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行业由此发轫,筚路蓝缕,波澜壮阔,倏忽已经30年。   从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方兴未艾的智能物联网时代,中国数字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互联网3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突破创新的历史,是社会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不断融入全球化的历史。   我所在的联想集团,是中国互联网30年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984年,联想在北京中关村一家传达室里创立,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穿越互联网产业周期,至今正好40周年。40年里,我们扎根计算机行业,坚持技术创新,勇于国际化拓展,深耕实体经济,为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为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常言道,四十而不惑。回顾中国互联网30年历程,结合联想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计算机(终端)的创新和普及,是互联网普及普惠的基础   还记得联想创立之初,电脑是常人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更别谈互联网为何物。1994年,也就是中国互联网元年,联想成立微机事业部,开始自主电脑品牌征程。在同国外品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想凭借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和制造上的工匠精神,让个人计算机达到物美价优,人人触手可及。1997年,联想成为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第一,2013年成为全球冠军。   1999年,为了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上网,我们投入大量技术创新资源,历时一年,开发了国内首台具备“一键上网”功能的联想“天禧1+1”电脑。这项产品创下42项专利,走在全球计算机行业的前列,上市当年一炮而红,销售了100多万台,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而我们把电脑命名为“1+1”始于更早的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用了“谐音梗”,希望能助力实现一家一台电脑的梦想,让计算机普惠,到“天禧1+1”时,则是希望实现互联网的普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终端开始向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加多元的形态发展,“人人上网、随时随地上网”成为现实;在智能物联网时代,手表、眼镜、AR/VR、工业传感器等各类智能终端都实现了“入网”,大大提升社会的网络化程度。现在,联想也已经建立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AR/VR、工作站等多元化的智能物联网终端产品组合,我们还在不断增强终端的算力,创新设备形态。   无论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还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都离不开强大计算力的支持   2000年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数据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持续增加,云计算兴起。行业企业、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等对计算机的需求开始向算力更加规模化、集约化的计算集群转变。   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广,对计算力更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不仅要提升云端的算力,还需要终端和边缘侧更强的算力配合,建立“端-边-云”混合计算架构。   2002年开始,联想研制的“深腾”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现在,在全球最快的500套高性能计算机中,联想已经连续多年保持1/3左右的上榜总数,稳居全球第一,为气候变化、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研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2014年,联想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近年来,还大力发展边缘计算设备业务。现在,联想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器供应商和存储设备厂商,产品覆盖了数据中心、公有云、私有云、边缘计算等各类计算场景,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推理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人工智能只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让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在行业智能化浪潮中,联想是一名先行者。2017年开始,我们基于“端-边-云-网-智”的“新IT”技术架构,利用自研技术,对“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进行智能化变革和升级,实现了提质增效和良好运营。在数智化的加持下,联想连续多年入选数据机构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榜单,2023年位居第八,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也是排名最高的中国企业。我们全球最大的智能设备制造基地——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简称“联宝”),还被评为全球智能制造的标杆“灯塔工厂”。   联想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吸引了行业合作伙伴的关注和学习。于是,我们开始将自身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能力和对制造业的理解提炼出来,形成积木式的通用解决方案,嵌入针对不同行业客户所定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中,为他们的转型赋能。   我们认识到,任何行业和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都离不开“端-边-云-网-智”的“新IT”技术架构的支撑。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一旦“新IT”技术架构与中国制造业相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经济植根于实体经济的厚重基座当中,相互作用、深度融合,就能形成新的效率红利、创新红利、低碳红利,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新动能。   2019年,联想整合各个业务资源,提出全新的智能化转型3S战略,从智能物联网(Smart IoT)、智能基础设施(Smart Infrastructure)和行业智能(Smart Verticals)三个维度发力,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和赋能者。现在,我们已经为包括三一重工、吉利汽车、蔚来汽车、宁德时代等近千家大型行业企业提供了“新IT”智能化解决方案。   中国互联网即将迈入第四个10年。2023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互联网行业面临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洗礼。同时,中国也踏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亟待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我们认为,当今时代,培育和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如何推动中国全行业、全社会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加深度地融合。如果说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生产资料,那么“新IT”就是推动人工智能普惠的基础设施,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者。   2023年,联想提出了“AI for All”的使命,我们希望能像当年推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普惠一样,让人工智能变得人人触手可及,真正惠及企业和个人。2024年4月,我们在中国发布了联想首款能支持个人大模型运行的AI PC人工智能电脑,同时还在打造更多混合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推动大模型在行业加快落地应用。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联想创立40年来,从计算机到计算力,产业报国的创业初心始终如一,坚持技术创新毫不动摇,扎根实体经济、助力“数实融合”的目标坚定不移。现在的我们,既有从容沉稳的“不惑之心”,也有勇于突破的“少年意气”。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途中,我们将继续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联想力量。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玻璃新材料行业将继续围绕未来产业战略布局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赵秋玥)近日,第33届中国国际玻璃工业技术展览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展会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877家厂商参展,展品涵盖玻璃制品,新能源玻璃与信息显示玻璃等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并覆盖玻璃行业的全产业链。 在本届展会上,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研院)聚焦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优质汽车玻璃原片、车载电子玻璃、高纯石英研制、玻璃流程工业智能化转型等,集中与行业领军企业签署项目合作。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聚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研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玻璃行业在规模上已经世界领先,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玻璃和特种玻璃技术整体处于先进水平。 彭寿认为,玻璃行业通过科技创新,为新型显示、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选择,已经实现传统行业的高端化跨越。未来应加大深海深空、量子科技、半导体和泛半导体等战略与前沿领域研发力度,让玻璃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针对先进玻璃材料行业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彭寿认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高度、新技术、新产品,要以创新为核心,以质优为关键,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央应用研究院,中研院肩负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重任,要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玻璃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室一心”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作用,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 彭寿表示,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为未来战略布局打好基础;其次,要通过新技术、新工程、新要素壮大战略性产业,并围绕着绿色化、低碳化目标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第三,一定要深化先进玻璃材料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模式,助力玻璃行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当前玻璃行业发展情况,彭寿认为,必须按照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赋能优势产业,更好支撑国内战略性产业发展,同时坚定国际化方向布局。 “玻璃企业特别是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基础研究,重视国家未来产业布局,让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前沿性技术转变成为战略性产业。”彭寿说。 来源:新华网
  • 张平院士: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成为6G候选技术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记者凌纪伟)从4月29日召开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6G创新发展论坛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由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关村泛联院构建的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成为6G标准化组织关注的候选技术。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院院长张平表示,基于现代语义通信理论与技术体系,未来6G等通信系统有望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上获得数量级的性能提升,包括容量、覆盖、效率均将提升10倍,并为通信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范式革新。   据张平介绍,在经典信息论指导下的通信技术已经逐步逼近理论极限,未来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突破经典理论极限是整个业界都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关村泛联院另辟蹊径,推动从传输信息比特的经典通信向传输信息内容的语义通信的范式转变,构建了语义信息的基本理论框架,全面扩展了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这一创新理论,有望突破经典信息论的局限,成为现代语义通信的指导理论。   据了解,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中关村泛联院研发了端到端现代语义通信系统,该系统不仅突破了语义通信在当前芯片、器件基础上的应用瓶颈,更成功验证模分多址、信源信道联合编译码等多项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性能,并在卫星通信中开展了实际场景的试验验证。针对现代语义通信的6G外场试验网也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将陆续完成多项关键技术的实际外场性能验证。   “现代语义通信关键技术已经成为6G标准化组织关注的候选技术,目前国家已成立了针对语义通信国际标准化的任务组,由我们牵头,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等国际国内3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完成的技术提案已超过40项。”张平表示,将广泛联合学术界、产业界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6G国际标准。   现代语义通信范式的变革将为数字经济新业态提供赋能。张平说,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高清视频传输、车联网、无人机网络、卫星通信及大规模物联网等场景验证了其优异的性能。未来,现代语义通信将通过赋能具身智能,助推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XR、智慧教育、元宇宙等创新发展。 来源:新华网
  • 神十七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3名航天员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新华社酒泉4月30日电 4月30日08时43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分离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工作交接。   在中国空间站出差的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已启程返航,踏上回家之旅。(记者李国利、张瑞杰、高蕊) 来源:新华网
  • 北京海淀这53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4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北京海淀这53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AI创新高地》的报道。   “一辆越野车行驶在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形成一道道斑驳的光束……”这段由国产AI视频大模型生成的模拟真实物理世界的高清视频,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惊艳亮相。清华大学教授、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对外发布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VIDU,与此前轰动业界的SORA功能类似。   “短短两个月就取得突破,是团队长期的科研积累的结果,更离不开企业所在地海淀区的大力支持。”朱军说。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构国际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数据要素资源、产业链和算力建设等方面,海淀区走在北京乃至全国前列。强大的人力创新禀赋和得天独厚的科研基础,为海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北京发布大模型、备案上线大模型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科技部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在大模型学者指数、模型开源数量和影响力等指标上,均为全国首位。而海淀成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头雁”:拥有清华、北大为代表的37所高校、96家科研院所以及3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超过八成以上的人工智能学者扎根海淀。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岳立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概念,并通过AI视频形式,对街区进行展望:一个充满活力、智慧和温度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用最前沿的科技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淀区将在拥有顶级人工智能资源、国际互动紧密的5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串联起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的科技成果,汇聚起1.23万人工智能学者和89位“AI2000”全球顶尖学者。   如今,在海淀南部,每天诞生着上百家科技主体,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创新火花,持续高效地孕育出前沿成果。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的打造将让这片热土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能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超级城市智能“生命体”。   从改革春风催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科创企业扎堆的“中关村科技园”,再到覆盖海淀区全域的“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一直是科技创新的扛旗者——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具身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未来新浪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多学科技术,代表着AI时代的未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海淀区也要率先扛起人工智能大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说。   在此次论坛上,海淀区政府会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局等部门对外发布《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方案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力争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核心力量。 来源:新华网
  • “夸父一号”卫星新发现100多例太阳白光耀斑       新华社南京4月29日电(记者王珏玢)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9日通报,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ASO-S)发射一年多以来,已经观测到100多例太阳白光耀斑。这一观测远超过此前对白光耀斑发生频率的预期,对进行空间天气预报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太阳白光耀斑是在可见光连续谱辐射表现出增强的一类耀斑。这类耀斑通常能量较高,它们的出现会对空间天气产生影响,如造成地面通信故障或中断、干扰航天器正常运行等。   在“夸父一号”卫星上天之前,人类仅观测并报道了300例左右太阳白光耀斑事件,这对耀斑爆发总量来说比例很低。   “夸父一号”卫星团队通过对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发生的205个能量较高的耀斑进行分析,识别出49例白光耀斑,白光耀斑发生率为24%,远高于此前观测到的数据。随着太阳活动峰年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耀斑被识别为白光耀斑。截至2023年12月底,已有120余例白光耀斑被“夸父一号”上的白光太阳望远镜(WST/ASO-S)观测到,这为探究白光耀斑的物理本质提供了样本。   “‘夸父一号’的观测数据表明,白光耀斑并不像之前人们认识到的那样罕见。下一步,卫星团队将继续结合其他卫星的多波段观测,全面研究白光耀斑,为我国空间天气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说。   “夸父一号”是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于2022年10月9日发射,2023年9月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管理,目前正处于在轨科学运行阶段。自卫星发射以来,已记录到大约600TB的原始太阳观测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太阳物理》(Solar Physics)和《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来源:新华网
  • 人工智能莫侵犯“声音权”       人的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保护。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应坚持技术边界,依法合规使用,避免产生侵权纠纷。   人的声音与人工智能(AI)声音之间的权益之争应该如何界定?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给出答案。法院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包括案涉AI声音。被告方公司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被告方公司被判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成式语音带来无限可能,为声音应用提供了新场景。语音克隆项目的逼真体验,展现了文生人声模型的惊艳力量。通过输入文本、调整参数,即可实现文本转化成语音的功能。同时,在声音领域应用AI技术要守住“你的数据仍然属于你”这条底线,不能随心所欲侵犯他人合法的“声音权”。   人的声音具有高辨识度,音色各不相同。作为一种人格权益,人的声音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保护。在权利保护层面,我国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也就是说,声音跟肖像一样,是识别个人身份的重要依据。法律明确“声音权”,防止其被冒用、滥用、不正当使用,保护声音所有者的权益。   声音在商品化利用时具有财产属性。在特定场景的应用中,如艺术家数字音乐、明星语音导航、主持人解说、配音师录制作品等,都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若对这类录音制品进行剪辑重组,以冒充、误导、混淆等非法方式应用于其他软件或场景,就会构成侵权。特别是对录音制品来说,虽然有配音师对该录音制品的授权,但这个授权只发生在配音师与相应录音制品之间,并不是对配音师声音的授权,更不是对其声音的“买断”“转让”。根据法院裁定,未经本人许可,擅自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新技术带来新挑战新问题。如今,AI技术正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如果使用得当,可发掘巨大潜力,推动产业发生变革。当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平台或企业为追求产品质量和效果,应正确认识新技术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坚持技术边界,依法合规使用,避免产生侵权纠纷。针对行业出现AI声音侵权等现象,相关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保护措施,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使用规范,以及对“声音权”所有者的补偿机制等,确保AI技术在声音领域正确使用。对个人而言,如果发现有相关平台未经许可AI化使用个人声音,可在固定确凿证据的基础上,依法维权,莫让此类AI“噪声”侵犯自身的“声音权”。(李万祥) 来源:经济日报
  • 新华全媒+|脑机接口,接通未来多少可能?——来自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思考       四肢瘫痪15年的患者老杨,通过脑电活动,用“意念”驱动戴着气动手套的手,将桌上一瓶矿泉水缓缓递到嘴边。   用“意念”控制“动作”,这一场景并非科幻电影片段,而是记者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看到的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创新成果。   该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团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团队合作,通过将自主研发的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患者颅骨中,接收脑电信号,再将其“解码”成计算机语言,最终转化为驱动程序。   在人脑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创建直接连接通路,通过机器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让大脑与机器“直接对话”,了解脑神经状况,控制辅助设备做出动作……   作为一项人机交互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为患者老杨的人生带来全新改变,也让更多患者看到希望。   神经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说,我国面临脑神经系统疾病的严峻挑战,脑机接口为脑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对脑卒中、脑创伤、癫痫、抑郁症等患者开展检测、治疗和康复训练,实时监测驾驶员或作业人员的疲劳状态并及时提醒,辅助调节睡眠、改善用户睡眠状况、缓解乘客晕车不适……记者了解到,当前,脑机接口已广泛适用于多种场景并与多种外部设备结合,医疗应用仍为主流。   同时,脑机接口在非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多点开花,涉及康养、教育、工业、娱乐、体育、驾驶、营销等多领域。例如,通过脑机接口与多种外部设备结合,可在教育领域提升认知能力、在工业生产领域协助安全监测、在体育领域辅助提高训练效果、在航天航空领域辅助训练和反馈训练者感受、在消费领域评估用户体验和优化产品设计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说,目前,全球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相关科研项目的投入金额和科研产出持续增长,发明专利申请持续活跃,而中国是开展脑机接口科研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正成为重要的脑机接口技术原创地。   参会者的热情与专家学者的讨论同频共振,昭示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的巨大空间,更蕴藏着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迸发的潜能与动能。尽管如此,不少业界人士提醒,热潮当下仍需“冷思考”。当前,脑机接口仍在科学原理、技术性、安全性、伦理等方面面临挑战,需在未来持续探索。   “我们要真正弄清楚大脑工作原理,严肃思考脑机接口的科学本质,才能把产品做好,找到正确的应用场景,为人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骁健说。   作为人脑与机器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脑机接口正为我们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接通未来,无限向往!(记者魏梦佳、宋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