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这是4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来源:新华网
  • 做好“共享员工”权益保障       “共享员工”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促进其规范发展,还应明晰法律定义,明确雇主责任,建立健全内部劳动纠纷协商解决机制。   今年春招季,有求职者发现不少企业在招聘“共享员工”。“共享员工”的话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共享员工”模式并非新生事物。疫情期间,此类用工模式就被运用于餐饮、物流等行业。不同于传统用工模式,“共享员工”不再和企业签订固定合同,而是与不同企业不同项目进行短期合作。   有赞成者认为,“共享员工”能为公司省下高昂的人力成本,且用工更加灵活,值得提倡。有反对者认为,“共享员工”实质上就是用工外包,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因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对一些企业来说,因为业务量时多时少,招录正式员工成本又较高,采用灵活用工方式能很好解决成本问题。同时,一些劳动者也有灵活就业需求,两者一拍即合。   但是,也有劳动者担心,在“共享员工”模式下,因为用工主体更加多元,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责任归属不确定,由此带来劳动关系认定风险、工伤责任赔偿风险、社保缴纳风险等问题。   “共享员工”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如果新模式规则清晰、运用得当,不仅能为企业降低成本,为灵活就业人员带来更多机会,也能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更多实践。   促进“共享员工”模式规范发展,首先要明晰法律定义。“共享员工”的用工模式与目前法律规定的劳动关系存在一定差异,且尚无明确的法律定义和可以援引的政策文件。因此,要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共享员工”明确的定义,从法律层面保障劳动者权益。   其次还要明确雇主责任。不同于劳务派遣只需要签订派遣服务协议和劳动合同,“共享员工”通常需要签订三方协议,即输出方、输入方以及劳动者就劳动力输出订立三方协议。在协议中,需要对雇主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以免后期互相“踢皮球”。   也要注意,在三方协议中,作为个人的劳动者容易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新用工形态,指导相关企业在签订“共享员工”协议时,详细约定工作时间、地点、内容、休息、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标准和支付时间与方式、工伤责任划分和补偿办法等,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关系。   此外,相关部门要指导开展共享用工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劳动纠纷协商解决机制,与劳动者依法自主协商化解劳动纠纷。同时也要加强巡查监管,加大对涉及共享用工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创新仲裁办案方式,做好调裁审衔接,及时处理因共享用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孟 飞) 来源:经济日报
  • 人形机器人何时走入百姓家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构建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已经是AI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赛道之一。去年12月29日,在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商优必选的上市仪式上,公司CEO与其最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一同敲响开市锣。   在产业资本争相布局、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加快进入智能时代   人形机器人的诞生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在其发展的50余年中,囿于成本高企、商业化难度大等问题,人形机器人关注度并不高。   2022年,特斯拉推出的“擎天柱Optimus”双足人形机器人受到资本和产业链的广泛关注。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革命,让人们从原先更多关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功能,到开始真正相信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未来。   回看来时路,人形机器人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上从不缺少开拓者。从简单的结构驱动到关节驱动,再到完成跑步、转弯、识别特定人群面孔系统的高度集成,直到如今能发挥“自主”决策等功能的高动态运动阶段,早稻田大学WABO、本田ASIMO、波士顿动力Atlas、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铁大”、优必选Walker S等产品,不断拓展着技术的边界。   据了解,具身智能,即跳出传统算法模型仅对计算机虚拟信息的处理,与现实物理世界进行交互。深创投创新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机械学博士尤翔宇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好载体。相较于传统的机械臂与机器狗,人形机器人不仅可移动,而且具有类人的体态,能做出更贴近人类的交互,具备更好的通用性。   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底层硬件和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原有的基础技术,搭载AI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技术则是最新的产物,也是人形机器人最富有想象空间的地方。   中金公司认为,通用机器人需要“智能”与“机体”的有机结合,人形机器人或是最终答案。人形智能机器人基于通用型算法,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和GPT大语言模型,具备自主学习、规划、决策、执行的智能化属性,可适用于多个场景。远期看,人形机器人和AI互相促进形成飞轮效应,有望加速具身智能时代的到来。   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优必选的展厅,在上市仪式中递锣槌的熊猫机器人优悠,此刻正“热情”地向记者伸出手来。在触摸到优悠手部虎口位置时,会明显感觉到一股迅速收紧的握力。优必选负责人介绍,优悠可通过传感器判断人手是收紧还是松开的状态,再选择牵手还是松手。而在听到记者“口渴”的指令后,优悠立刻转向旁边的柜子,取出一瓶可乐,走前还不忘“细心”地检查柜门是否关好。最后,优悠还表演了打太极、比心等“绝活”。   松禾资本合伙人冯华表示,松禾资本多年前便开始关注并投资人形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龙头企业。他相信,未来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机器人,就像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一样。   事实上,今年人形机器人的融资确实火热。1月份,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宇树科技在2024年春节前完成了B2轮融资,融资额近10亿元;智元机器人自去年2月份成立以来,已马不停蹄拿下6轮融资,红杉中国、高瓴创投均参投。   资本的投入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以聚焦机器人视觉与AI视觉的奥比中光为例,在公司展台最醒目的地方,陈列着多款机器人深度相机和激光雷达。据了解,优必选Walker S就用上了奥比中光的“机器人之眼”,引导本体完成了人机协同的上市敲锣仪式。   “人形机器人需要像人一样自主移动、识别和交互,对3D视觉有直接且必要的需求。”奥比中光技术人员表示,目前,企业基于自主研发,已推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视觉传感器,让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室内空间拓展到环境复杂度更高的户外场景。据了解,公司未来还计划针对人形机器人设计更适配的视觉感知方案,比如,在机器人手部区域设计更精细的“eye in hand”相机,使其更全面地感知世界。   产业上游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加速试水。前有优必选Walker S进蔚来工厂“打工”,后有海尔、乐聚机器人推出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这款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家庭,尝试学习与执行洗衣、浇花、插花、晾衣服等任务。此外,在巡检、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领域,也均有机器人厂商入局。   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其中,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某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科技能将更多的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想象力发散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拓展世界的边界。   仍需爬坡过坎   赛道火热的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表示,产业基础技术仍需各方集中攻关。芯片、高端传感器、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底层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而就支撑具身智能的AI大模型,目前也尚未有公司能成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之上。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AI大模型的应用涉及一个比较长的逻辑链条,包括理解语言、转化指令以及协调躯体执行动作,需要不断调试。此外,过去的机器人是就已经写好的程序去执行,而在AI大模型下则强调机器人的自主反应和决策,如何保证安全,也是一个新问题。   高价值应用场景仍需进一步探索。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效应仍未显现,成本依旧高昂。事实上,这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日本软银、波士顿动力等公司,都为这个问题苦恼。   对此,梁靓建议,一是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先行先试,鼓励重点行业和地区主动探索开放应用场景,开拓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产业协同机制,探索以应用场景牵引创新产品孵化的模式;三是发挥好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产业平台的优势,以人形机器人大赛为载体,推动建设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各方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近年来,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去年11月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围绕构建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重点从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5个方面入手,部署了3个专栏14项重点任务,对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创新、工程化推进和产业化落地作出了科学筹划。   在技术壁垒高、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回报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坚持做人形机器人?尤翔宇说,人形机器人是最易被人类接纳的机器形态。即使不知多久才能看到彼岸,也总需要有人照常拉起船帆。(记者 刘 钊 刘晓一) 来源:经济日报
  • 打开互联网赋能产业新空间       ·要加快突破大模型算法、框架等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促进高水平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202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30年来,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无到强的跃升,消费互联网孕育出一系列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互联网行至下半场,消费互联网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继续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产业互联网,打开赋能产业新空间,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   消费互联网增长红利正逐渐消退。为了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消费互联网应运而生。30年来,从传统固定宽带网络时期的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网约车、在线订餐、移动支付等,消费互联网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量。这背后靠的是网民数量的突飞猛进。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7.27亿户,增长空间几乎见顶。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空间巨大。产业互联网是发挥新一代通信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力跃迁,这与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义相契合。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产业互联网是重要抓手。市场数据显示,我国产业互联网市场渗透率有大幅增长空间。   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30年来,我国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双千兆”网络加速覆盖,5G用户普及率突破60%,梯次算力基础设施架构加快构建。5G应用在制造业质量检测、矿业生产等领域实现规模推广,“5G+工业互联网”向核心控制环节拓展。人工智能包括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不断夯实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的基础。   发展产业互联网,强有力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前提。一方面,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比如5G技术是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关键技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强,产业互联网跑的路才够宽;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也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战场。在发展产业互联网过程中,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扩容增强、优化升级,并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先发布局。比如,我国已在推动6G、下一代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研发应用。   培育产业互联网,创新引领是关键。互联网一直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近一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就是要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想要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引擎,就要牵住人工智能这只“领头羊”,加快突破大模型算法、框架等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大产业互联网,改革开放是应有之义。从改革看,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从开放看,要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促进高水平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文件,部署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市场竞争,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十而立,立足新起点,展望新征程。抓住未来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及话语权,瞄准实体经济大舞台,中国互联网的未来还将更加精彩。(记者 黄鑫) 来源:经济日报
  • 科技与自然情景交融       漫步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内,处处是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色。这片世界园艺荟萃的地方,也汇聚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新型显示等诸多领域的现代科技创新成果,让人能充分感受到科技与自然碰撞交融的奇妙火花。   巨幕投影、裸眼3D技术、AR/VR等创新技术和设计,在成都世园会得以广泛应用,与园林艺术和花草植被一起,给游客带来了颠覆性的视觉体验。   在天津园,一台人工智能虚拟骑行系统,为游客呈现出城市街道、山间小路、海滩等多种互动骑行场景,游客们可以一边领略园区美景,一边体验科技的魅力。借助全息裸眼3D技术,“诗仙”李白出现在成都世园会的锦云楼,游客无需穿戴任何辅助设备,就能与这位唐代大诗人进行一场近距离“对话”。昆明园运用雾森系统,打造出湿度适宜的内部环境,与共生花园的立体植物相得益彰,展现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走进未来园艺展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展园,游客可以体验到农业物联网智能集装箱的神奇。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形似“大铁盒”的装置,可以通过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对内部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参数的智能控制,降低农作物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培养出高品质蔬菜。   主展馆的设计建造则充分体现了以科技助力绿色发展的理念。两个总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雨水花园不仅可涵养地下水,还能满足自身的浇灌需求。通过计算机模拟后设计的屋顶构造与遮阳系统,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既可以做到在夏季遮阳,也能实现在冬季透光集热,从而减少运维能耗。“我们在设计主展馆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绿色低碳’这一重要理念,将绿色、环保的设计思路贯穿始终。”世园会主展馆设计师肖波说。   成都世园会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样充满了科技元素。无人机、自动驾驶巴士、智能翻译对讲系统、“桐妹儿”机器人等服务设备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很多便利,还提升了园区管理质量。例如,智能翻译对讲系统具备多种语言在线互译、文本转换和语音合成功能,极大方便了海外游客在游园过程中的交流。成都世园会贯穿整个夏季,园区的降温问题也得到了充分考虑。主会场引进的海雾降温系列产品,依托高压细水雾技术,可产生高速均匀细水雾,相较于传统喷淋系统,能够节约十分之一的水量,最高可实现8至10摄氏度的降温效果,让游客在漫步园区的过程中享受清凉的体感。(记者 袁 勇 孙亚军) 来源:经济日报
  •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一季度,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回升向好基础更扎实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超出预期,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回升向好基础更稳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高于去年全年增速,高于年度预期增长目标,高于绝大多数市场机构的预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坚定。   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企业、居民的预期信心有所增强。从企业看,前2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2%,较2023年的-2.3%明显提升。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9%,纺织服装、家具、电子设备等中小企业较为集中、创造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利润也逐步回升。利润回升带动企业预期好转,3月份制造业PMI升至50.8%,6个月以来首次位于荣枯线以上。其中,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6%、50.3%,均为12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从居民看,就业增收压力有所缓解。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改善,推动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改善。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585元,增长6.8%,快于经济增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表示,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指标增长总体稳定,稳中有升。受一季度经济超预期表现带动,市场预期正在加快好转,信心进一步增强。一季度以来,不少国际机构上调我国经济全年增长预测,反映了外界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认可。   对于下一阶段物价走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申兵认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基数效应减弱、部分农产品迎来价格拐点等积极因素增多,将支撑物价继续温和回升。就业方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王阳认为,展望二季度,就业形势有望稳中向好,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将继续为居民增收“筑底”。同时,促进居民增收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也将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   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恢复的同时,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从需求结构看,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5%,主动力作用持续凸显。从产业结构看,制造业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传统动能稳步恢复,新兴动能持续壮大,服务业和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   居民出行和旅游餐饮需求持续释放,服务消费保持较高增速,线上消费加快发展。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长8.3%,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凸显。服务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4.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7%。   新业态、新模式增势强劲。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研究室副主任成卓表示,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网上直播、即时零售都较为火热。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6%,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政府、企业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塑造新优势的关键一招,带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较前2个月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8%、12.7%,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随着超长期国债项目逐步落地,中央和地方对企业设备更新政策支持落细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支撑力依然较强。   黄卫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仍存在一些短板,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居民消费不足等,相信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将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潜能。特别是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不管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将进一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形成新的支撑。   长期向好态势更明显   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6%,连续7个季度环比增长。黄汉权表示,除2023年疫情防控转段推升去年一季度环比增速的特殊情况,今年一季度环比增速是2019年以来最高的,环比折年率达到了6.6%,经济持续回升、加快回升的特征显著。   展望未来,成卓认为,我国经济将形成“以量稳助质优、以质优促量稳”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持续积极的政策将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全球PMI改善、海外补库周期开启以及“新三样”等增长点带动下,未来出口或保持相对高景气;随着各类消费促进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增量政策以及优化消费环境等相关政策陆续落地,居民收入增速持续改善,加之消费场景更趋丰富多元,消费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加力,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作用减弱,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将保持平稳增长。   黄卫挺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协同发力,出台了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为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重要保障。下一阶段,政策加力和改革发力的“组合拳”,既可打通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堵点卡点,也可避免政策超调,有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但也要看到,3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增势有所放缓,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风险和挑战。专家表示,展望全年,只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双向互促,确保各项宏观政策共同发力、同向发力,就一定能战胜风险挑战困难,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记者 熊 丽) 来源:经济日报
  • 大模型背景下,智能计算发展有哪些新态势? 当前,智能算力需求倍增,千卡计算集群成为大模型训练标配,巨量参数、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必经之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多模态AI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2018年—2024年OpenAI公司先后发布GPT-3.5、GPT-4、Sora等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模型训练数据量达TB级别,应用场景覆盖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多模态计算任务。参数规模在百亿到千亿区间、训练数据TB级别以上,已成为研发具备涌现能力大模型的必备条件。   2003年—2023年20年间智能算力需求增长百亿倍,远超摩尔定律提升速度。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突破性进展激发全球智能计算发展热潮,大模型算力需求远超半导体增长速度,算力需求增长与芯片性能增长之间逐渐不匹配。根据公开数据测算,以AlexNet为代表的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计算量以5~7个月翻倍增长,当前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计算量以4~5个月翻倍增长;然而芯片侧,CPU依旧延续摩尔定律以两年性能翻倍的速度发展,GPU芯片通过架构创新持续强化并行计算能力,实现十年千倍增长速度(int8算力)。现阶段,业界通过算力堆叠以及芯片、软件、互联等协同技术系统性能提升以满足大模型智能算力激增要求,千卡算力芯片构建的集群成为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标配。   芯片、软件、互联等技术创新是算力提升关键   多维度架构创新实现芯片性能倍增。与通用计算芯片不同,智能计算芯片微架构创新对其算力提升影响超过工艺制程。英伟达重视GPU微架构创新,2010年以来已累计实现9次架构升级,结合工艺升级实现了十年千倍的性能提升。最新Blackwell GPU架构内置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和专用RAS安全引擎,全面提升计算效率和部署稳定性。第二代Transformer引擎支持微张量缩放和动态范围管理算法,扩展支持新型FP6、FP4精度计算,实现自动调整精度以达到芯片最优算力性能;RAS引擎基于人工智能的预防性维护技术完成芯片运行状态的诊断,最大化延长系统运行时间和降低运营成本。   深度学习框架和软件栈间接口高效适配成为芯片好用的关键。深度学习框架在支撑应用开发的同时,需要完成与底层芯片软件栈的高效适配。开发框架方面,提供分布式调度、访存优化、模型并行、数据并行等开发能力,支持分布式大模型高性能训练与推理已成为框架高效应用的关键。PyTorch采用类Python语法降低使用门槛,动态计算图设计思路便于灵活调试,加快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过程,是当前算法应用开发的主力产品。软件栈方面,重点强化大模型加速库能力建设,通过向用户提供易用、高效的芯片编程接口,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目前已推出针对深度学习计算、优化模型推理和加速科学计算、图形计算的专用加速库,满足多样化智能计算需求。   高速互联是大规模算力集群构建的基础。芯片间、服务器间、集群间的高速互联、无损网络能力建设,是支撑千卡、万卡智能算力集群计算需求的必备条件,英伟达新一代NVLink 5高带宽互联技术支持GPU间、GPU与Grace CPU直连,带宽从H100的900Gb/s提升到1800Gb/s,与NVLink交换机联合使用可最高支持576个GPU高速通信,是H100芯片最大直连数量的2倍,为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提供基础。   巨头蜂拥智能计算赛道   寡头垄断与多体系并存   计算核心企业加快智能计算产品端到端体系化布局,抢占产业生态主导权。英伟达巩固GPU芯片性能优势的同时,向CPU、服务器架构、云平台等下游渗透,借助B200、H100芯片和DGX SuperPOD计算集群主导地位开辟云服务DGX Cloud,使企业能够立即访问生成式AI应用和训练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与软件。AMD强化“CPU+GPU”双芯片战略布局,CPU方面,通过改进分支预测、增加浮点支持指令等持续迭代升级芯片性能,GPU方面,发布基于CDNA 3架构的人工智能芯片MI300A和MI300X以抢占大模型算力市场份额。英特尔围绕高性能计算优势领域,逐步向GPU、ASIC等面向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的产品体系布局,推出Habana Gaudi 2、Xe GPU等产品。但从全球智能计算芯片市场的规模来看,英伟达主导地位明显,市场占有率超80%,短期内领先的市场格局不会改变。   云平台及AI企业向底层芯片领域渗透,但仅少量自研芯片实际部署应用。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厂商依托云计算优势向底层芯片领域渗透。谷歌自研张量处理器芯片TPU历经五代迭代创新,于2023年8月发布新一代定制TPU v5e用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目前已批量应用于自研LLaMA大模型训练推理任务中。微软于2023年11月发布Maia 100和Cobalt 100芯片,Maia 100专为Azure云生成式AI业务设计,提供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计算服务,已在Bing和Office AI产品上完成测试;Cobalt 100是基于ARM架构的通用计算芯片,当前已为Microsoft Teams等应用提供支持;然而上述两款芯片至今仅支持微软自家云服务,尚未向合作伙伴和客户开放芯片产品供应。微软自研推理芯片Inferentia和训练芯片Trainium,2023年4月更新的Inferentia 2芯片进一步提升计算性能,通过多卡高速互联可完成千亿参数大模型推理任务。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国内外云厂商仅在有限的特定算法场景中使用自研芯片,对外提供的稳定、可靠的高性能智能算力服务均基于英伟达加速卡产品实现。   智能计算生态软硬深度绑定发展   计算企业均构建了与自研芯片相对应的端到端软件栈。目前国内企业均构建了与自研芯片相对应的端到端软件栈(含驱动层、编译器、加速库、工具链等),存在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和自研软件栈等技术路线。一方面,英特尔、AMD等企业在工具链API接口协议等方面与CUDA对应一致,便于把CUDA程序快速迁移到自研GPU硬件平台,降低芯片应用门槛,满足不同应用开发及调试需求。另一方面,谷歌自研TPU芯片应用时,自研软件栈编译器等工具,针对特定算法应用进行优化,实现处理效率和性能的提升。   国内软件生态竖井及碎片化发展,应用跨平台迁移难度大、成本高。“框架+工具链+硬件”紧密耦合的长链条,端到端紧耦合、接口互不兼容,致使上层应用与特定系统锁定,是形成繁多竖井生态的根本性因素。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应用开发人员在使用多芯片异构算力进行AI算法实现过程中,不同厂家开发的框架应用程序接口、编程库和操作系统尚不统一,DSA架构专用芯片编程范式和软件栈互不兼容,需在OpenCL、OpenACC、OpenMP等多种模型范式间切换。开发框架、软件栈竖井式的开发生态增加了应用开发人员的开发成本,应用企业为开发出能够适配多种异构AI芯片算力的算法程序,需建立多支开发团队、维护多个程序版本,成为业界运用异构算力的主要瓶颈。(作者 张乾)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吴伟仁:我国有望成为首个实现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纵观世界各国目前的进展,我国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他说。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中国人探索深空的脚步不会停止。吴伟仁透露,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对距离地球4000万公里外的一颗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或将开展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并在之后抵达天王星。   会上,吴伟仁披露了我国多项深空探测重点任务。   “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极小,但危害极大。历史上,小行星曾经多次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灭绝等重大灾害。”吴伟仁说,我国已经开展小行星防御计划,预计将在2027年前后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力求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目标。(邓雨楠 记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公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25日公开发布《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总体要求:到2027年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方案》提出,加快推动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方案》从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五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   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方面,《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全球领先科研机构以及打造原创技术策源的科技领军企业。如支持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优化在中关村的科研力量布局,强化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供给等。   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群体突破方面,《方案》提出率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前沿技术研发,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包括加快关键新材料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光电子核心材料、器件批量制备等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建成并运行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云计算、区块链、车联网、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新型重大基础平台,加速前沿技术和底层技术快速迭代及创新突破等。   《方案》明确,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机制,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贯通机制;同时,聚焦高能级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另外,《方案》提出开展包容审慎监管试点,试点对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给予合理执法“观察期”。(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发射成功!看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技术“绝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该系列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是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格的航天器。   神舟十八号飞船具备哪些特点,将在任务中展现什么“绝活”?航天科技集团相关人员对此做出全方位解析。   径向对接再次上演,“神舟舵手”稳如泰山   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用6.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空间站核心舱实施径向交会对接,这是此次任务中的关键一环。   与前向和后向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径向交会对接堪称高难度动作。空间站百吨级组合体对飞船测量敏感器的遮挡,以及空间站组合体发动机工作时羽流间的相互影响,都会给径向对接带来很大挑战。   为了消除这些风险,研制团队通过研制产品化、流程标准化措施,把每一发对接机构的传感器、执行机构以及弹簧的性能参数偏差控制在最小,通过数十次地面标准流程捕获缓冲试验,验证对接机构在多种复杂工况下的捕获缓冲能力。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实现首次径向对接。神舟十八号飞船再次实施径向对接,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交会对接GNC(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进一步成熟。   GNC是神舟飞船的核心分系统,被研制人员称为“神舟舵手”。该系统负责飞船从发射时与火箭分离开始,到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再到飞船从空间站撤离以及返回地球的全过程控制,同时还负责独立飞行过程中的姿态与轨道控制、太阳翼帆板控制等。   因此,尽管径向交会对接难度较大,飞船在“稳如泰山”的GNC系统自主操控下,依然能够圆满完成交会对接全过程。   飞船“心脏”更强大,高效长寿还减重   电源堪称飞船的“心脏”。为飞船在轨飞行提供电能的主电源、关键阶段可确保航天员安全的应急电源、为返回舱提供电能的返回着陆电源、为轨道舱和返回舱提供火工控制能源的火工品电源等,在此次任务中都至关重要。   相较于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飞船,神舟十八号飞船的电池容量更大、系统可靠性更高,能为任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在神舟十八号飞船上,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改为锂离子电池。该产品已成功用于空间站、货运飞船等航天器,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广泛验证,其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高倍率充电更佳,还能为整船减重约50公斤。   飞船入轨后,太阳电池翼展开是确保实现能源供给的关键动作。为保证该动作可靠完成,研制团队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关键产品重要指标的实测数据方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再利用地面部组件测试结果,综合计算出太阳电池翼在轨展开所需的时间。多次飞行验证显示,太阳电池翼可实现8秒左右的快速稳定展开并锁定。   “太空天路”再升级,智慧“翻译”显身手   目前,我国空间站各舱(船)均配备了中继终端。它们与中继卫星紧密配合、高效协作搭建“太空天路”,能让飞船与地面的通信畅通无阻,也能确保地面测试人员实时掌握飞船的状态。神舟十八号飞船上采用的中继终端产品,均按目前最新技术要求进行了优化升级。   载人飞行任务中,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是与航天员直接实现交互的重要系统,在该系统中,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承担着“秘书”与“翻译”的角色。   当神舟十八号飞船各分系统开始运行时,产生的数据会汇集到数管分系统。这些数据经过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的汇总,再转换为航天员可以直观识别和操作的内容,最后转发到飞船仪表上显示出来。   据设计人员介绍,该软件的图形显示技术,不仅能呈现新颖的仪表控制器显示效果,还能实现仪表中的图形、文字处理,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清晰、直观、舒适的显示界面。 (记者 付毅飞 赵卫华)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