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两轮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转战”智能化       作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日常出行工具,两轮电动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亿辆,面对近在咫尺的市场“天花板”和相对过剩的产能,以及日益细化的标准规范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者需求,不少车企纷纷创新求变,通过加大研发、垂直整合等举措抢抓商机拓市场。   市场或触及“天花板”   元宵节一过,随着多地熙熙攘攘的务工人群涌向各大城市,两轮电动车市场迎来一波“小阳春”。记者在台铃集团无锡制造基地看到,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不停,拖车鱼贯进出送来一车车零部件,崭新的整车整齐排列等待运输。“市场比去年同期要好,我们3月份的订单已经排满。”台铃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国内事业部总裁常耀说。   在数百米外的金箭电动车公司,生产同样开足马力。该公司总裁孙亚君告诉记者,元宵节过后公司出现一定的用工缺口,目前正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加紧招工。   尽管形势好于预期,但多位受访者对市场表现出了谨慎态度。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亿辆。若以全国家庭户数计算,每5户家庭就拥有4辆左右电动车。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电动自行车产品累计销量约5000万辆,2023年数据尚未公布,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基本持平。“总体看,国内产能大于市场需求。”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行车电动车协会名誉理事长陆金龙说。   市场见顶之下,“卷”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感受,直观表现就是价格战。头部企业雅迪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企业收入170.41亿元,同比增长21.3%,毛利率为16.9%,略低于2022年同期的17.9%。新日股份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销售净利率3.09%,较2022年同期低0.59个百分点。   价格战正加速行业洗牌。某头部两轮电动车企业负责人表示,电动自行车本就薄利,“一辆车就挣一包烟钱”,现在二线品牌已在成本线上下徘徊,低端品牌正加速出清退出市场。某两轮电动车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2023年主动砍掉了走低端路线的产品线,专注发力毛利更高的电动摩托车市场。   除了调整国内市场策略外,多家两轮电动车企业表示正在加快全球化布局,通过深耕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细分市场寻求增长机遇。“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但从全球看,两轮电动车尚属新生事物,市场刚起步,成长空间巨大。”无锡市锡山区电动车对外贸易协会秘书长、雅迪控股执行董事沈瑜说。   行业发展面临“两难”   记者调研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外,来自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双重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让不少企业陷入“要市场”还是“守规矩”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国家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国内两轮电动车被划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三类。其中,受驾驶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需要对应驾照和多地“禁摩”等因素影响,电动自行车成为市场上的销售主力。2019年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下称“新国标”),将电动自行车重量限制在55公斤以内,这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某两轮电动车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能续航60公里左右的48v20Ah电池计算,铅酸电池重量为25公斤,若按新国标计算,车架、轮毂、电机等零部件必须做到30公斤以内,“考虑到售价、成本和质量安全,30公斤肯定下不来,只能用锂电池替换铅酸电池。”该公司负责人说,但同规格的锂电池价格差不多是铅酸电池的两倍,普通消费者并不容易买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满足新国标的重量要求,一些车企在申请3C认证时多配备电量更少、重量更轻的48v12Ah这类“小锂电”,一旦拿到认证开始生产销售,则采取“车电分离”的办法——整车出厂时不带电池,销售门店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再加装。“消费者需要的是便宜、跑得远,若按照新国标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因此陷入两难。”   另一方面,正规锂电池的供需矛盾引发风险。记者调研发现,铅酸电池与锂电池技术特质不同,使用场景也有较大区别。铅酸电池便宜、不易爆燃,很适合一般家用;锂电池则跑得远、跑得快,在快递、外卖等行业需求量大。“目前,使用锂电池的电动自行车占比在20%左右,相较新国标实施之前的5%提升明显。”陆金龙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供给端,当前两轮电动车锂电池市场集中度不如汽车用动力电池市场高,市场上存在大量缺技术、缺实力的小厂。“一些企业使用B品电芯,一些企业新老电芯混用,一些企业电芯PACK(包装)技术不过关,一些企业的电芯与BMS(电池管理系统)不匹配,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嗯哇科技董事长康定武说。   同时,由于前几年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推动正规两轮电动车锂电池生产企业产品价格上涨,而给了许多低价劣质锂电池乘虚而入的机会。目前,两轮电动车在流通环节多采取“车电分离”模式,且整车企业直营门店数量少,加盟、代理商多,末端环节自由度大,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快递、外卖等行业对电池电量要求高的背景下,电池非法改装、以次充好风险加剧。   以48v20Ah锂电池为例,正规大厂售价不低于800元,而小作坊的低劣产品售价可低至500多元。“相比裸车平均1000元左右的价格,两者差价显得极为明显,消费者若分不清情况、贪图便宜,则很容易‘中招’。”孙亚君说。   智能化成大势所趋   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与挑战,头部两轮电动车企业正在纷纷转型升级,智能化成为行业共识。   近日,雅迪举行冠能系列新品发布会。其中,首发的方舟智能安控系统,凭借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的紧密配合,为颠簸路面、湿滑路面等环境下安全骑行提供保障。   “当前竞争态势下,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企业之间的比拼不仅仅是成本控制,更向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领域拓展。”常耀说。   以电池领域创新为例,2023年以来,雅迪、台铃先后发布钠电池车型,探索利用更易获得的钠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我们正计划建设钠电池产线,未来将同石墨烯电池等一道,提高整车产品品质。”沈瑜说。   不单是整车企业纷纷加码自主研发,跨界合作也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记者在台铃展厅看到,通过与华为合作,搭载鸿蒙智联系统的车型具备精准定位、AI语音助手等功能,让两轮电动车能跑更能“想”。   “智能化已成为两轮电动车发展的新趋势,这不仅体现在产品升级上,也需要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升级。”陆金龙说,国内许多科技企业已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智能化技术和经验,未来可为两轮电动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谈及今年市场前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市场消费正在恢复,预计2024年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国内市场将保持在每年5000万辆左右的销售规模,同时随着低端产能出清,市场的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凸显。(记者 朱程)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虚拟技术、空间计算让展览越来越“好看”       最近一段时间,高品质展览成为假日“顶流”。技术加持下,主打一个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艺术展使展览升级到“高配版”:越来越沉浸,也越来越好看。艺术馆的展演形式发生变化,也塑造了新的沟通模式、新的视角:对观众而言,过去是“去看”,如今是“去体验”。   科技如何改变展览?如何拓展感知维度、打破时空界限?如何恰如其分地烘托艺术本体、服务人的需求、人的体验而不止于炫技?这不仅是科技界的命题,也是艺术界需要寻找的答案。   展览也“赛博”   赛博,代表虚拟的、数字的、网络的或人工智能的。当数字技术多维度渗透进日常生活,依托虚拟技术的“赛博展览”应运而生。   “赛博展览”与普通展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者无需展品也无需在场。比如,人在北京,也能“飞”上100多米高空,让约4600年前的胡夫金字塔尽收眼底。   近日,记者来到一个名为“胡夫地平线”的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尝鲜。进入展馆,戴上头显,即可跟随在数字人导游身后,走进金字塔内部。这场沉浸式展览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沉浸。与传统展览不同,展览应用多种交互技术,能使现实世界中的观众一步踏入“法老的世界”,成为“剧中人”。戴上头显后,人就立马出现了在胡夫金字塔脚下,抬头就能看到巴斯苔特猫神,可深入胡夫金字塔内部墓穴,了解其内部构造、历史脉络,探索金字塔内此前从未向公众开放的区域,还可体验一把“钻金字塔”的乐趣。   二是自由。“赛博在场”的空间,不仅能摆脱地域、时间的阻隔,还能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飞翔、漂移等动作。在CG技术、VR技术共同营造的沉浸感里,双脚不动也能登顶金字塔塔尖一览众山小,还能自由地在塔内行走、低头攀爬,穿越到4000多年前的埃及,近距离“参加”一场逼真的祭祀仪式。   三是极简。摘下头显,展览的物理空间布置极为简洁。除空地之外,现场没有任何展品,无需定位地毯、基站等设施,展览者也无需背上沉重的背包。   “我们每个VR头显的眼镜上配有4颗摄像头,用于作为追踪墙体及地面上的定位标记码,以检测和共享参观者的实时位置。根据获取的在场所有参观者的实时位置制作一张虚拟地图,然后把地图输入VR头显。目前我们的技术能够做到调动分组管理、满足组内互动;允许参观者随进随看而无需分批次进入。”HTC VIVE中国区元宇宙事业部兼软件及服务负责人杨叶青向记者介绍。   尽管此类技术还在不断迭代,但充满想象力。“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参观者的体验是否沉浸、互动是否顺畅。如果像素太低、延时较长,出来的效果就像是PPT展示,不够逼真,也容易出戏。”“胡夫地平线”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策展人田达治对记者说,目前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多国都纷纷加速研发提供沉浸感相关的技术研发,使其与内容创意有机融合,计划在实景游戏、虚拟旅游、主题娱乐等更多场景落地。   让古迹说话   “巴黎圣母院的那场火灾为我们敲响警钟。值得庆幸的是,其数字资产在火灾发生前已完整保存下来。”HTC VIVE文娱项目拓展负责人张雯说,某种程度上,数字技术是古迹“活下去”“得新生”的希望。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宝藏。因其珍稀、脆弱、不可再生性,对遗产进行精细的3D建模几乎是古迹所有国的必选项。而将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古迹的展演,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是近五年来才开始普及推广的事。   沉浸感是如何营造的?   展览工作人员介绍,展览首先基于实景进行全景扫描,在引擎上以1∶1进行高精度重建,还原真实环境。然后借助锚点空间计算技术,定位虚拟场景与物理空间人群与物体的相对位置。伴随参观者的走动、转头、俯身,虚拟场景则相应给出精准的实时变化,从而营造出逼真的“在场感”。   不少观众对跟随数字人、在祭祀仪式中听到身后埃及法老家族成员发出的声音印象深刻。“这种沉浸式的VR体验要做到定位的高精度、低延时,并同时保证软硬件的高刷新率,对硬件性能、软件算法以及数字内容优化等的要求极高。我们的技术已经能够在一个设备中同时捕获四颗摄像头的画面来计算场景中的空间位置,识别和捕捉双手的动作,并同步呈现高帧率的动画、模型和特效,这需要强大的算力做支持。”杨叶青说。   擅长营造逼真、沉浸“氛围感”的黑科技不断迭代,以匹配古迹特点、适应传播需要。Paraverse平行云创始人李岩介绍,目前VR技术在古迹、文物中的应用可谓一举多得。   “将V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能让游览者不用实地到访参观便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文物的魅力,体会文化的博大;还能有效地保护文物,把一些珍贵文物、难以挪动的文物真实地展现给人们;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人们看到没有实物的文物,对于一些残缺、只有文字记录的文物通过虚拟复原进行展示,可以为文物的修复奠定基础。”李岩说。   空间计算时代已来   最近一两年间,沉浸式体验在多地开花,不少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观众有了“赛博在场”的初体验。   对观众而言,“展览更轻了”。但展览的幕后步骤却更加复杂,产业链条也拉得更长。   “还有一处变化,体验经济的时代,观众也更愿意为更沉浸的氛围、体验付费。”田达治说,这又能更好地反哺技术研发,给观众更新更好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需求侧的大众而言,这些不同类型的沉浸感营造,让人更多地联想到《头号玩家》《钢铁侠》等科幻片中,社交、娱乐、游戏、办公都能以3D形式在其所适配的移动终端上“丝滑”运行的场面,以及这类技术将带来我们未来衣食住行的新变。   然而想要构建一个可信的虚拟世界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内容生产的先进工具(如建模、3D引擎、扫描、AIGC、动作捕捉等),还需要更优越的云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持续迭代的终端设备。沉浸世界的营造,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李岩说。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田达治说,好的技术更需要好的创意、好的内容,文化与科技要素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往前走。   今年,忙于在多地看项目、谈项目的张雯还有一个愿望:把中国瑰丽的“国家宝藏”带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并不是把实物带出去。过去有的文物实物展,单是运送文物就需要六家保险公司服务,还有物流公司、运营公司跟随,成本巨大,且充满风险。有些有价的文物磕碰一下都是大几亿元的支出,无价的文物更不敢轻易搬运移动。希望持续更新的技术,能够让文物、非遗走出国门,焕发新的神采。”(记者 张漫子)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加快以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肩负着扩大和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使命。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扩大引领消费的内在需要。   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加快   以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如何更好地发挥和放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引领和扩大消费中的重要作用?数字化工具是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通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形成驱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   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是激活和扩大内需的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国内外的特色优质消费资源,打通线上线下消费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优势互补、跨场景无缝链接,实现消费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提高消费体验,扩大消费规模。充分利用5G、AR、VR、AI、区块链等一体化的数字技术打造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发展云旅游、云展览、云健身、云培训等多元消费新业态,全方位提升消费者体验和价值,激发消费新需求,从而带动消费升级、扩大消费增量市场。   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是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的需要。数字化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两端,赋能供给端,让生产企业能快速、精确地感知消费需求,紧贴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同时减少无效供给;对企业运营系统而言,大数据连通所有运营环节,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企业内部问题,不断改良企业管理运营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企业迈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商业企业而言,数字化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效率,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商铺选址、经营决策、市场分析、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关系、线上线下营销等,有助于传统商业企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任务、项目进度、资源调度、各商圈消费和客流情况、各平台运营情况等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数据挖掘、统筹协调管理,提前预警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改进运行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治理效率,构建统一的国际化大市场,实现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消费快速发展普及   提质升级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国消费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各类网上应用持续扩大,数字化生活方式广泛普及,数字化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新消费场景和模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线上培训、线上旅游、线上展会、线上文娱、线上医疗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形式层出不穷,消费数字化和数字消费化同时向纵深推进,汇聚为不可忽视的时代潮流,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化模糊物理和地域界限,消费愈加呈现线上线下融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低成本线上消费反而使线下消费的传统优势受到冲击,线下消费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线上消费为增强可信度和提升用户体验,也有与线下结合的需求,线上线下消费趋于深度融合。线上信息高度聚合,全球商品被高效地整合展示,成熟的线上支付和物流网络使商品得以顺畅交易和配送,“买全球”和“卖全球”已成发展趋势。   数字化驱动力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   发挥的主要作用   一是整合全球优质消费资源。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更大程度地提供全球化的优质商品和服务,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更高效便捷地实现匹配,这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比如,在两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和广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均为每年定期举办的国家级重大展会。尽管展会上全球卖家和买家云集,影响力巨大,但线下展会时间和来往人员有限,而充分打造和利用线上展会平台实现跨境电商功能,使进博会和广交会成为全天候的永不落幕的展会,更高效地对接全球市场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不但为全球优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商机,也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创造通路,不断提升消费供给水平,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正助力完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   二是创新消费商圈建设。数字化技术将在商圈改造和品质提升上发挥优势作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加快商业街提档升级,重点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在供给端,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以实体商圈为基础,打造数字商圈。商圈的商业地产、商业业态和公共服务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改造,帮助商户在经营上实现智能化改造,在商业模式、消费场景、交易模式、服务模式等商业服务的各环节进行持续创新,提升商圈的数字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需求端,构建线上多平台消费渠道,增强客户消费数据的整合和挖掘能力,同时加强客户数据保护;通过线上智能化营销和服务改变被动等待客户上门的传统方式,提高客户黏性,通过抖音、小红书、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扩大商圈宣传,吸引更多客流,不断提升商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推动消费融合创新。结合信息技术,打造国际视野、全时沉浸的数字消费和体验场景,形成多维体验,提升商圈体验感;提供商圈全场景消费的线上服务,通过数字人民币,整合商圈政府补贴等优惠,有效地引导和辅助消费过程,提升消费体验;数字化打破了商圈的物理空间限制,形成线上消费与线下体验与服务的新模式。   夯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化建设基础   首先,夯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基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想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将城市消费海量数据转化为驱动消费增长的数据生产力,必须夯实基础。要完善先进的数字化新基建,提升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培育商业数字化载体,打破商业消费领域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孤岛”现象,建设统一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数据平台,加速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强化数据要素发挥关键的引擎作用,提升要素协同配置效率,营造安全、开放、健康的数字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承载和拓展各种上层应用,培育多元化数字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等,提升数字内容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实现线上监测、分析、运营和调控等功能。   其次,促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所在,坚实的产业能力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因而国际消费中心建设需要在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加大投入。一是促进数字产业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化消费主体企业,强化数字要素在提升生产力的赋能作用,通过消费端的数据挖掘、形成智能化决策进行“按需生产”,带动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提升,反过来再以高质量的供给引领新需求,此过程中形成连接产品研发设计、原料供应、生产制造、仓储配送、分销渠道、售后服务等多环节协同的数字化闭环网络,从而实现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动数字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繁荣提升本地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数字化手段将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聚集和整合,通过网络进行畅通的交易和交付;鼓励发展数字生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服务于本地实体产业,包括:科技研发、金融、法律、财务、采购、营销、会展、生产租赁、跨境电商、跨境支付、智能系统开发等,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三是促进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零售业的转型,对重点商圈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和商户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发展网上购物、网上餐饮、网上医疗、网上文娱、网上交通等,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但能扩大服务消费总量,促进企业提质增效,还能提高居民的消费体验和生活幸福感。   第三,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能力和治理效率。一是提升决策和调控能力。围绕国际消费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构建消费市场大数据系统,将重点商品的生产、物流、分销、零售等各环节纳入监测,更精准地把握消费市场运行状况,建立数据为中心的决策机制,跟踪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精准调控,提高决策能力和效率。二是挖掘城市消费潜力,提供更精准、高质量的供给。各消费商圈构建主流客群的大数据系统,对其分类分层和精准画像,挖掘其真实需求和潜在新需求,更智慧、精准地满足其消费需求,引领消费升级趋势;从而培育和强化各商圈差异化优势,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坚持科技以人为本,贯彻数字包容的理念。在更新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推广数字化消费场景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和提升不同群体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从数字系统搭建之初考虑到各群体的差异化水平和需求,体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人文关怀。关注老人、小商户、残障人士、外来人员、低收入家庭等的数字化需求和使用中的困难,在各种消费场景中提供便捷的数字技能的指导和答疑,普及网络安全防范信息和知识,改良数字化工具的功能和指引,减少数字鸿沟,使更多群体受益于现代科技带来的效率和便利,更大程度地实现数字包容,在数字经济时代共享美好生活。   第五,营造安全友好的数字化消费环境。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是消费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一是结合智慧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商圈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便利、时尚的现代化消费环境。二是落实好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网络环境治理,推广安全移动支付,规范发展消费金融,离境退税方便快捷,营造友好的消费环境;对电商假冒伪劣产品、网络钓鱼和金融欺诈、侵犯用户隐私、AI算法导致不公平待遇等加大防范和查处力度,保护消费者利益,并做好警示宣传。三是加强推动新业态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建设。对直播电商、主播、电商平台等加强合规指引和法规宣传,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数字内容产权保护力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建立数字化信用治理平台,加强信用分类监管。归集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征信大数据,据此形成定期统计分析、信用评级、风险预警和考核奖惩等分类监管机制,以增强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诚信建设。   (李洪涛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职业里的新动能|在数字孪生里感受“科技范”——走近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       新华社天津3月12日电(记者徐思钰)走进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家动漫园里的大型动作捕捉棚,四周环绕着三十多个高清红外摄像头,身着特定装备的动捕演员正在中心表演,一个做着相同动作的虚拟动漫角色在电脑上跃然而生。   “这是动作数字孪生,利用光学动捕技术,棚内多个专业摄像头捕捉演员身上的特定标记,以毫秒级的速率计算出角色的运动轨迹,然后将数据传送到电脑上,实现虚拟人物的动作。”国家动漫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动捕棚的技术顾问崔盛辑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数字孪生”是指把现实中的静态物体、人及周边环境利用虚拟3D技术还原进电脑,再接入现实各类传感器数据,最后由AR、VR或各类屏幕等载体呈现出来的技术。这一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概念,已在城市智慧管理、文创产业等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在数字孪生技术相关应用中,大众相对熟知的是静态模型数字化。”崔盛辑说,例如虚拟城市的建构就是通过把真实的城市街景通过数字渲染“搬入”虚拟空间,收集、加工数据,来刻画城市全貌,从而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   “而我们主要做的技术是动态数字孪生,比如人体姿势的数据分析,可以运用于运动医学、非遗动作数字留存等。”不久前,崔盛辑团队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太极拳协会合作,留存了一套太极拳动作数据。“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将这些非遗文化保存下来。”他说。   “85后”崔盛辑从事数字技术相关工作已近十年,“我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但我更喜欢探索游戏背后的技术逻辑。”从游戏美术转型到数字技术行业,他一直在数字的世界里遨游。在他看来,数字空间延伸了现实,能更高效地协助人们解决问题,在数字行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应用的实现成为可能,相关技术人才也在不断涌现。人社部近年公布的18个新职业,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名列其中。   这一“科技范”十足的数字新职业也为不少人打开就业新空间。在搭建虚拟场景需求导向下,捏脸师、动捕师及动捕演员等工种活跃在社交类产品和游戏制作等领域。   “我主要负责虚拟形象的数据修饰。”22岁的实习生丁铭告诉记者,就读于虚拟现实专业的他已计划今年毕业后留在团队继续工作。在崔盛辑的团队中像丁铭这样的“00后”占60%以上,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与双手,在虚拟宇宙中开发“新世界”,在虚实之间感受科技与美学交织的魅力。   新职业照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活力。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仍在与日俱增。   “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对年轻人的需求非常大,我们公司也在不断地招人。”崔盛辑坦言,数字新职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期待有更多年轻人才进入数字“新世界”中。 来源:新华网
  • AWE2024:驱动创新与消费正循环 加速智慧生活新场景落地 3月14日,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4)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AWE以“智能科技,创享生活”为主题,规模达到13个展馆,吸引了千余家全球领先的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参展,全面展示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的最新创新成果,呈现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智慧生活方式,为全球消费者描绘出一幅更加令人向往的场景化智慧生活美好蓝图。 AWE2024 开启年度家电“换新”大幕 AWE2024召开前夕,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迎来重磅利好政策。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包括家电在内的传统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推动大规模回收利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列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作为全球三大家电及消费电子类展会之一,参展企业将在AWE同期举办近百场精彩纷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战略发布会。AWE2024所展示的新产品、新消费场景、新生活方式,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换新选择,有力拉动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智能消费、绿色消费、场景消费,对于提振消费信心、推动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家电及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将成为AWE2024的瞩目焦点,展会将集中呈现高端化、定制化、集成化、套系化的智能家电及场景化的智慧物联生活解决方案。AWE2024期间,海尔智家将携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斐雪派克、三翼鸟等品牌,再度以一整个展馆的宏大规模展示其在智慧家庭领域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让观众可以体验无边界的智慧美好生活;华为将打造1500平米全场景智慧生活沉浸式体验空间,更有户外未来之家车家互联体验区,带来华为全场景科技产品与互联互通的未来家体验;海信将展示其在激光电视、ULED X 旗舰产品、新型显示、智慧生活、智能家电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及在芯片、汽车电子、精准医疗、智慧城市、商用显示、VR、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产业布局;TCL将携TCL实业、TCL华星与TCL中环三大核心产业的37个品类、超150种前沿科技产品亮相,展现智慧科技下的美好生活;格力电器将通过光(风)电、储能、中央空调、地暖、新风、全屋家电、健康用水、智能家居等系列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舒适家居环境。 从处于技术前沿的AI手机、带来更完美娱乐体验的8K超高清电视,到与居家设计完美融合的平嵌冰箱,可以定制温度适宜、清新干净空气的空调,给未来生活带来无限想象的智能厨房电器,还有针对电竞、露营、萌宠、适老、母婴等不同圈层、细分用户群体、多元化场景打造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AWE上所有这些展出的高科技含量的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想象。 为贯彻落实换新政策,AWE联合上海市浦东区商委等多个部门举办“2024浦东家电生活节”,AWE2024作为活动主会场亮相。此外,AWE主办方将联合京东、抖音、淘宝等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于3月14日晚再度举办AWE直播之夜,还将3月16日定为AWE消费者日,届时将邀约上海广大消费者到AWE参观体验,并与京东、天猫等多个电商平台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促消费活动。 AWE同期举办的两场顶级论坛——2024AWE高峰论坛也将聚焦推动国家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地、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家电新消费。其中,“可持续即未来”主题论坛的一项重要议题是探讨如何畅通和完善家电及消费电子回收体系,推动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助力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家 瞰见幸福”主题论坛将探索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如何以前沿技术为消费者构建智慧家居生活体验,激发消费者换新需求,推动绿色智能家电和场景化智慧生活解决方案消费。届时海尔、京东、松下、TCL、华为、海信、方太、博西家电、淘天集团等企业领导将发表主题演讲。 助力双循环 AWE全球影响力再提升 依托强大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产业,AWE不只是局限于中国本土市场,正大步向国际化发展,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其对于引领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市场消费潮流、锚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和灯塔价值逐步得到认可。 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跨国企业对AWE倾注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A.O.史密斯时隔四年后回归AWE;三星首次将全产品线搬到AWE舞台;LG不仅参展面积为历届参展之最,全球高管团更是集体亲临AWE;博西家用电器集团董事会主席将率全球高管现身展会现场;日立空调是以日本总公司的名义首次单独参展。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等境外机构也前来AWE观展。香港电器业协会将带领30家本地家电企业组成“中国香港馆”展区。 海尔、海信、TCL等中国本土的全球性家电及消费电子龙头企业积极利用好AWE主场优势,邀请各自的全球国际客商与会。AWE在连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快跨界破圈 打造高价值开放合作平台 产业不断创新求变,AWE也在因时因势而变。作为承载行业创新成果展示与创新加速器功能的平台,AWE不断跨界、破圈,逐步覆盖消费者智慧生活全场景,并延伸至智慧娱乐、家居、设计、出行、医疗、教育等相关领域,海思等半导体及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也与AWE开展了更为深入的合作,AWE日益成为一个连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业与跨界产业的开放合作平台。 为促进超高清视音频产业的发展,AWE将与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联合举办2024AWE超高清论坛,推动开启数字化娱乐新时代。此外,AWE同期还将举办2024AWE艾普兰颁奖典礼、2024中国家电创新零售峰会、2024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高峰论坛等论坛活动,分别从不同维度聚焦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为产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智。 AWE一直在推动产业链加强链接,不断提升AWE平台对于创新产品和智慧生活场景的落地转化作用。AWE2024期间,除展商邀请各自客商外,由京东店主、天猫店主、TOP渠道商等组成的多达数千人的流通渠道观展团将光临展会,通过现场观摩、经贸磋商,推动新产品在消费端的落地。 AWE作为全球领先的行业大展,具有强大的提升参展企业品牌、传播新生活理念的价值。AWE 和央视财经合作,将在3月16日下午现场直播AWE。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搜狐、财联社等几百家国内外知名媒体将广泛报道AWE。抖音、小红书、B站、百度、知乎、微博、腾讯视频等头部社交媒体和数字化传媒平台也将通过达人探展直播等方式,介绍绿色智能家电新产品和场景化智慧生活方式,将智能、绿色低碳、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传递给亿万消费者。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AWE希望与全球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家电及消费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打造智能、健康、舒适、绿色的美好生活。 来源:新华网
  • 让“科普场馆热”持续升温 【代表委员谈科技自立自强⑨】   ◎本报记者 史 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科普在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判断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相比2022年的12.93%,增长了1.21个百分点。   作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科普场馆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国科普场馆加快建设,因地制宜深化展陈设计,推动资源共享,讲好科普故事,为更多人打开科学的大门,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进一步激活科普阵地资源   “科学普及是科学认知领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过程的完善。科普场馆是拓展科学见闻的重要科学文化阵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前不久,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科普场馆类入选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王焰新介绍,作为一家以自然资源为主题建设的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强化地球科学特色,打破高校博物馆的藩篱,向社会开放,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让越来越多参观者触碰自然脉搏、坚定文化自信的科普平台。   如今的科普场馆更加注重传承,成为科学精神的传播之地。王焰新介绍,围绕“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等问题,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推出了“嫦娥五号模拟月壤及陨石展”“问道地学启赋长江——地学长江计划展”“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等20余场特色展览,社会反响强烈。   如今,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科普场馆开始追求参与感,科普全过程贯穿着“体验至上”的用户思维。对此,王焰新表示,要进一步激活科普阵地资源,激发社会主体的动力与活力,促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   以“场馆+”赋能科学教育   从去年暑期开始,“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国内的博物馆热潮代表了教育的回归和转向。“当孩子们走进博物馆,他们看见的是实物,感受到的是情感,他们可能会再发现新的内容,甚至自己‘创造’新的知识。”倪闽景说。   “要培育出真正的科创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改变以讲故事、看实验、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倪闽景认为,科普场馆和学校在学习范式上有着主动吸收和被动接收的差别,科普场馆的学习具有“再发现的可能性”,是一种投入情感的主动式学习,更加能够引导孩子形成专注力、自驱力和创新力。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媒体技术,以及未来教育形态,如何构建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新体系?“实践性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紧跟科技发展速度等,是科普场馆在课程、项目开发上的优势。”倪闽景透露,以上海科技馆为枢纽的“科创校长空间站”,正在深化馆校、馆企、馆研合作,精准连接中小学和高新技术企业,向青少年传播前沿科技成果,以“硬科普”讲好科技创新故事,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国家推出了科学传播职称系列,这实际上对展教人员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倪闽景建议,应该鼓励科普场馆展教人员进行必要的科学教育培训,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更好地参与到科学教育中来。这些展教人员还可以跨界到中小学校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孩子的需要,开发贴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表演和展陈作品。科普场馆的馆藏也可以送到学校去展示。   让民营博物馆“冒”出来   2023年,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最繁忙的一年。为了更好地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科学普及作用,他到全国各地调研了很多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既包括公立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也不乏民营的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浙江绍兴盘古化石馆等。   徐星认为,博物馆在全民科学普及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传统的公立博物馆规模大、展陈内容权威,但数量有限、知识更新慢,滞后于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公众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博物馆‘冒’了出来。它们在建筑构造、展览形式上别具一格,互动感强、贴近公众。不过,民营博物馆的生存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专业人才不足,展陈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有所欠缺,运营成本高,很难长久维持。”徐星直言。   对此,徐星建议,积极推动多形式、多元化科普场馆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中的运用,把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由集中式分布转向分散式分布,从传统的集中式展示标本和传播知识转向分散式科普,惠及更多民众。 来源:科技日报
  •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建造完工       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海基二号”刷新了结构高度、重量、作业水深、建造速度等多项亚洲纪录。   “海基二号”作业海域平均水深约324米,导管架总高338.5米,超过北京国贸三期主楼高度,总重达37000吨,用钢量接近国家体育场“鸟巢”。因此,面临着地基沉降、大型吊装、重量尺寸控制、装船运输、安装等一系列技术挑战。   “项目团队与国内钢铁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了适用于海洋工程的新型420兆帕级超高强钢厚板。”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付殿福介绍说,“海基二号”应用S420级高强钢超过2万吨,通过这一创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攻克了超大型海洋平台轻量化设计的关键技术,使“海基二号”导管架成功减重5000吨,节省了上亿元的材料及船舶改造费用,而且为国产高强钢在海洋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该项目统筹优质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全面掌握了超300米水深导管架的自主设计建造成套技术,仅用26个月就完成导管架建造,关键尺寸精度控制在5毫米之内,创造了亚洲超大型深水导管架建造速度和精度新纪录。   “海基二号”在国内首次成功将导管架平台应用水深提升至300米以上,可大幅降低开发投资、工程建设和生产成本,使大量潜在的深水边际油田开发成为可能,为经济有效开发我国中深水海域的油气资源开拓了一条新路。   据了解,“海基二号”计划于近期进行海上安装,建成后将服役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推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能源新动力。(记者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
  •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拔尖创新人才”现在是全社会的一个热词。   “我们正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心,走进科技创新领域的‘无人区’,很多领域急需一批站在最前沿、具有创新眼光与引领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   在张荣看来,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在自身专业领域有过硬的本领,还应具有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这四个特质。具体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创新引领作用,有家国情怀、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宽厚的同理心,有与时代特征相匹配的思想观念、技能与素养,能够与社会、国际同行有更多互动。   探索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智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创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是关键。“大学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改革,提升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陶智建议,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禀赋特长开展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同时,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培养科研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源自实际问题的高阶挑战项目,引导学生选定研究方向,为开展持续攻关打好基础。   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为此,陶智建议在高校探索项目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试点。“在高校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对课程、师资、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多指标’评价。”陶智说。   创造更好的育人生态   高校还应创造更好的育人生态。张荣认为,高校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化培养转变。“以往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自主兴趣,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学校应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学生自己希望的样子。”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让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先进理念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张荣说:“如果不能将高等教育开展的改革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可能很多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设计将建立在不牢靠的基础上。”   2021年,厦门大学与厦门第一中学签约携手展开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探索特色顶尖人才衔接培养机制。   “这是厦门大学积极将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衔接联动起来的实践。未来,希望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在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身上得到更多体现。”张荣说。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则提到,对拔尖创新人才来说,早期培养很重要,应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科学精神。比如,在学校里建立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在课堂里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中考、高考设置更多样化的评价招生方式,鼓励社会开展各种科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对天赋异禀的孩子多一些宽容。(记者 孙 瑜) 来源:科技日报
  • 拓宽增收渠道 多重举措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着眼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从“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加强农村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计划报告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记者了解到,当前,不少地方正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促进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更好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带就业促增收作用。   “这块黑猪肉在购物车链接,喜欢的朋友可以去拍。”在网上的彭家沟村爱心助农直播间,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焦宪正拿着猪肉,隔着屏幕向网友展示。   “我们从去年开始搞网上直播,卖新鲜腊肉,打出了品牌,产品卖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还有一单卖到了新加坡,这位客户还一直在回购。”焦宪说。   不只在彭家沟村,如今,电商直播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新农活”。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当地利用直播电商帮助土糖、地瓜、腊肠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外销。“儋州的东坡红米半年卖出了5000余斤,还经常断货。”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说。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增速均快于网零总体。   “要带动小而散的农户增收,必须要提升农户对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认知和参与度,进而切实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吴少玉说。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平台,但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好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交通不便带来的物流配送难是目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我们村在流通环节遇到的难题。”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表示,很多边远乡村物流成本偏高,压缩了农产品利润空间,最终导致好的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对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等作出部署。计划报告也指出,加强农村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   国家邮政局此前介绍,2023年,邮政快递业加快健全县乡村寄递服务网络,累计建成1267个县级公共寄递配送中心、28.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9万个村邮站。2024年,仍将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寄递网络体系。   在李君看来,大部分快递物流机构在乡、村两级的布点仍有不足,特别是在村一级,应该建立更多的快递物流站点,打通最后“一公里”。此外,吴少玉建议,还要加快探索在产地田间形成“生产+仓储+保鲜+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   乡村产业发展,最终还是要着眼于带动农民增收。计划报告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应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涉农企业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让农户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   在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李君认为应该立足资源禀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要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地让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说。(记者 汪子旭 萧永航 闫睿 夏天 张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全球科技公司竞逐AI功能电子消费品       全球各大公司近期对人工智能(AI)应用的布局竞争愈演愈烈,纷纷向消费者推出以AI技术为主导的产品或服务。业内人士称,AI应用设备将是消费市场新的竞争高地,而中国厂商有望在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在电脑产品方面,微软、苹果近期上市最新AI技术引领的新产品。微软将于3月21日发布Surface Pro 10和Surface Laptop 6。据介绍,新品将搭载“AI Explorer”功能,这也是AI 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与普通PC的区别所在,AI Explorer可以在任何应用程序上运作,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搜索文档、网页、图像和聊天。与此同时,苹果也将新款电脑押注于AI,以扭转其Mac业务的颓势。   华福证券认为,在芯片的良好支持下,联想、惠普、戴尔等终端厂商的AI PC产品正加速落地,2024年有望成为AI PC规模出货元年。群智咨询预测,2024年全球AI PC整机出货量将达到约1300万台,而在2025年至2026年,AI PC整机出货量将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年增长率,并在2027年成为主流化的PC产品类型。   在另一大电子消费品智能手机领域,业界也将2024年定义为AI手机元年,以韩国三星为代表的海外厂商今年陆续推出新款AI手机。而令业界关注的是,中国手机厂商也在加速拥抱AI。中国厂商OPPO在新款手机中部署了约70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用户可以在拍照后使用“AI消除”功能,AI还能够帮助用户智能梳理通话中的重点信息。中外消费市场表现出惊人相似,即AI手机带动了年初的手机热销。   “手机作为用户最多的终端,是AI大模型创新与应用的重要领域。”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AI手机将是通信行业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第三个重大变革阶段,为国产品牌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重要机遇。”   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率或已跌至23.5%,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在金石看来,AI技术发展引发的行业变革,为手机行业描绘了良好前景。“AI手机这一概念成为不少用户换机的驱动力。”金石说。OPPO联合IDC今年发布的行业首个《AI手机白皮书》也得出相似结论,并就行业趋势、用户调研、未来发展等进行综合性阐述。   业界认为,未来电子产品在AI应用的竞争还取决于人才储备。在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国内产学研布局也在加速。金石举例,在产学研层面,东南大学和OPPO在“6G+AI”、芯片、系统协同等方面探索合作,并开展“6G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大赛”等。“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共同培养面向人工智能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记者 闫磊)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