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雪龙2”号离开秦岭站踏上归程       新华社南极秦岭站3月7日电(记者周圆)北京时间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   “雪龙2”号于6日抵达南极秦岭站,这是本航次第三次停靠该站。停靠期间,69名考察队员分批次搭乘船载直升机上船。接下来,“雪龙2”号将经停澳大利亚纽卡斯尔,部分队员将在此下船,搭乘国际航班回国。“雪龙2”号预计4月中旬抵达上海。   本次考察期间,“雪龙2”号已航行2.5万余海里,7次穿越西风带,顺利完成秦岭站建设保障任务,执行阿蒙森海大洋调查,在新西兰利特尔顿港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并在赤道附近成功救援一艘遇险船只和船上4名船员。此外,“雪龙2”号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帮助运送23名韩国考察队员从韩国张保皋站前往利特尔顿港。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搭乘“雪龙”号和“雪龙2”号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雪龙”号已于日前驶离南极中山站,开始返航。 来源:新华网
  • 两会新华鲜报|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中国大市场向“新”而行       中国大市场蕴含着产业的演进,催生出强大的向“新”力。   从2015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提出“互联网+”“智能+”,再到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人工智能+”,这是中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释放创新动能的新信号。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中国市场是一个海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和潜力。在多重风险与挑战中稳健前行,发展引擎和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兴产业、新能源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无处不在的“新”,彰显中国正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就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   夯实动能之基,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这次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意味着我国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鼓励各行各业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说,人工智能浪潮到来,多领域开拓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要将算力和大模型落地,让技术进步更好地惠及百姓。   中国拥有完备产业链,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   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董事长赵民革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企业转型带来新机遇。“我们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依靠创新实现动能转换,夯实发展新动能之基。”   引领动能之变,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出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委员认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表示,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和低空空域管制逐步开放,我国庞大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雏形初现,低空经济有望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量子科技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尤其是在量子计算等领域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表示,把某些比较成熟的量子信息技术先行先试,形成未来产业的推动力,我们不能等。   拉动消费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提质——   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认为,拓展消费新空间,拼的是产品的综合能力,核心是增强创新能力。   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消费品牌的产生,背后是拉动中国制造业供给,提高生产能力,带动经济增长。   自动驾驶、VR体验、智能家居……近年来,5G、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为新消费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打破传统的消费时空界限、创造了智慧化新消费场景,使功能各异的新产品不断落地。   新消费打开新空间。在促进消费方面,报告提出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等,诸多举措落地,让百姓满怀期待。   “‘人工智能+’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带来的4份建议都与人工智能有关,从智能驾驶、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教育,目的就是让新技术可感可及。他表示,下一步将向汽车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安全舒适的产品体验,增强自主汽车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优势。   瞄准未来,中国大市场向“新”而行。   监制:霍小光   策划:陈芳   记者:鲁畅   编辑:杨洋 来源:新华网
  • 中国科技创新力何以闪耀世界       近期,中国创新元素闪耀两大国际展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技术“盛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企业在5G-A、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布创新产品。在已有百年历史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中国车企展现出“绝对一流、前沿的科技实力”。   5G-A商用元年,中国企业成为中坚力量;新能源时代,中国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全球竞争的重要赛道上,中国的创新力成为新兴产业孵化器、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观察到中国企业正在走入舞台中央。”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说,没有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就无法真正体现其全球本质。正如他所言,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实际上,不仅是近期的两大国际展会,从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到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再到日本国际机器人展,近几年的国际行业展会上,中国企业踊跃参展,发布的前沿技术产品持续“吸睛”。中国积聚的创新势能、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让世界眼前一亮。   国际展会的中国高光时刻,离不开中国对创新力的长期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高新技术企业约40万家。2023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也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的同时,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60%。传统产业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互相促进,中国创新能力与日俱增。日本《日经亚洲》网站评论说,那些对中国经济持悲观看法的人忽视了中国大力培育的创新能力,中国持续增加对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创新力的提升源于供给能力、需求潜力和要素禀赋的加持。从供给能力看,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从需求潜力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发展,孕育着广阔创新空间。供给侧创新激发新需求,由此形成推陈出新的正向循环,持续增强新动能。《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称,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度融入为中国赢得创新优势提供强大动力。从要素禀赋看,中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拥有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的中国,应用场景丰富,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根植于鼓励创新的制度、崇尚创新的文化和孕育创新的土壤。中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科技事业进行了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谋划。中国政府在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上不懈努力,不断提升政策对创新的适配性,同时更加重视通过金融、税收和财政等市场化政策工具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的自上而下与企业的自下而上相贯通,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奔涌。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近期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高质量专利数量体现出在“绿色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德国之声援引德国《商报》的报道说,中国在专利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得益于中国长期的产业和科研战略。   中国的创新要素资源丰沛,政府正在以全球视野谋划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是中国企业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沃土滋养的花朵。将其置于中国整个产业发展逻辑、政治经济体制和国际创新竞争的大背景下,便会深刻理解中国创新力源头之所在。   “惟进取也,故日新。”创新是经济的活水,今天的中国,处处可以感受到“日新”的气息。“新”潮澎湃的中国不仅经济展现出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也通过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和世界一起书写未来。(记者 樊宇)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空间广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位列要位。报告强调“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未来,随着技术、政策、产业端共同发力,“人工智能+”将加速“百花怒放”,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数字经济形成了支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源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我国数字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比重达到41.5%。预计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   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蓬勃发展,并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办公、医疗、教育、金融、制造等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活跃领域。从加快新药研发、精准预报天气,到缩短工厂产品交付周期、提高办公效率;从单点应用、通用场景,到多元化应用、行业特定场景,人工智能迈向全面应用新阶段。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各行各业降本提质增效。有不少例子可以作为佐证,比如,笔者注意到,在农业领域,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铁骑力士基于钉钉AI PaaS打造AI智能客服,实现养殖户的技术与采购咨询高效回复,并通过调用钉钉API接口打造了25套业务系统,流程效率提升了30%,人均收入和订单交付率提升了20%,产品效率提升了15%。   再比如,在制造业领域,芯片设计企业艾为电子推出“AI智能客服”后,实现7×24小时无间歇智能解答,让技术专家回归专业岗位。在消费品行业,鞋服品牌百丽国际上线AI助理“货品数字员工”,针对商品流通环节的收发差异问题,让AI助理代替真人进行处理,不仅解放了人力,还提高了业务效率。   在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中,“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正在不断拓广。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智能化,从而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随着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将愈发深入。国际知名咨询机构IDC预测,随着AIGC的发展,智能化应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将孕育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相当于过去40年间出现的应用数总和。另外,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的预测,2035年生成式AI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将突破30万亿元。   与此同时,AIGC产品与生态的发展也将推动AI变得更加普惠,降低个体创作者和开发者的商业化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够积极参与到AI时代的变革中。包括钉钉在内的一些AI应用厂商正在作出有益尝试,他们不仅在企业内部推动人机协同、智能决策等先进工作模式的实施,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易于使用、功能强大的AI PaaS工具和服务。而这些具有场景和数据的系统,也尤其适合匹配中小型模型,未来空间大有可为。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则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2024年无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产业元年。伴随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产业界需要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和研发,在“人工智能+”上做大文章,开发出更加适合行业应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有理由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的涌现,我国的“数实融合”将更加深远,“数智未来”的新图景将渐行渐近。   (张军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经济热点问答|中国科技创新力何以闪耀世界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樊宇)近期,中国创新元素闪耀两大国际展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技术“盛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企业在5G-A、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布创新产品。在已有百年历史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中国车企展现出“绝对一流、前沿的科技实力”。   5G-A商用元年,中国企业成为中坚力量;新能源时代,中国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全球竞争的重要赛道上,中国的创新力成为新兴产业孵化器、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观察到中国企业正在走入舞台中央。”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说,没有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就无法真正体现其全球本质。正如他所言,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实际上,不仅是近期的两大国际展会,从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到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再到日本国际机器人展,近几年的国际行业展会上,中国企业踊跃参展,发布的前沿技术产品持续“吸睛”。中国积聚的创新势能、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让世界眼前一亮。   国际展会的中国高光时刻,离不开中国对创新力的长期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高新技术企业约40万家。2023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也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的同时,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60%。传统产业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互相促进,中国创新能力与日俱增。日本《日经亚洲》网站评论说,那些对中国经济持悲观看法的人忽视了中国大力培育的创新能力,中国持续增加对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创新力的提升源于供给能力、需求潜力和要素禀赋的加持。从供给能力看,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从需求潜力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发展,孕育着广阔创新空间。供给侧创新激发新需求,由此形成推陈出新的正向循环,持续增强新动能。《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称,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度融入为中国赢得创新优势提供强大动力。从要素禀赋看,中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拥有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的中国,应用场景丰富,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根植于鼓励创新的制度、崇尚创新的文化和孕育创新的土壤。中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科技事业进行了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谋划。中国政府在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上不懈努力,不断提升政策对创新的适配性,同时更加重视通过金融、税收和财政等市场化政策工具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的自上而下与企业的自下而上相贯通,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奔涌。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近期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高质量专利数量体现出在“绿色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德国之声援引德国《商报》的报道说,中国在专利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得益于中国长期的产业和科研战略。   中国的创新要素资源丰沛,政府正在以全球视野谋划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数字转型和绿色发展,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是中国企业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沃土滋养的花朵。将其置于中国整个产业发展逻辑、政治经济体制和国际创新竞争的大背景下,便会深刻理解中国创新力源头之所在。   “惟进取也,故日新。”创新是经济的活水,今天的中国,处处可以感受到“日新”的气息。“新”潮澎湃的中国不仅经济展现出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也通过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和世界一起书写未来。 来源:新华网
  • 新时代·高质量·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激发新活力——代表委员谈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谈及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形象地称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他说,以他所在的新材料领域为例,一个原创性的新材料可能会创造或更新一条产业链,实现能级爆发。   近年来,俞书宏院士团队一直围绕仿生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开展研究。他说,一方面科研人员要面向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主管部门需有效破解企业“等米下锅”、科研人员“不知米往哪儿放”的“两张皮”困境,打通原创技术的市场转化渠道。   根据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去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初步测算,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力形态。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江实验室将全力聚焦智能计算主攻方向,不断激发智能计算对产业变革的跨越式推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打造新兴产业赛道,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向未来,受访代表委员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能有效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也面临挑战,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建议,建立国内产业政策高级别协调机制,如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能源转型领域等组建重点行业发展委员会,承担细分领域规划制定、跨领域政策协调等职能。同时,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探索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覆盖面。   记者:水金辰、梁姊、张璇、丁静、黄浩苑 来源:新华网
  • 向新向智向未来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中国证券报》4日刊发文章《向新向智向未来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文章称,利用新兴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突出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范式;鼓励国产智算软硬协同,支持大模型创新与应用;加快推进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发展……多名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立足行业现状及趋势,热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他们认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进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正在变革、重组生产要素。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CEO周源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为技能培训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会,促进技能培训行业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可以实现更加个性、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体验。   人工智能被看作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加速迭代,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以智能制造、数字工厂、绿色工厂为代表的生产新模式,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面貌。   “过去几年,我们全力贡献产业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提供包括全栈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全球化的服务能力,携手产业和行业伙伴加快推进数智化创新应用的规模化商用,在工业现场网、工业制造、矿山、钢铁、港口等多个领域形成一系列标杆案例。”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对记者表示。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高起点发展,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   ——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锻造更强的产业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表示:“我们正在围绕工业发展以及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探索核能的多用途利用,不断释放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和社会价值。秦山核电站机组利用冬季剩余热能,已经实现给居民供暖,代替了原来碳排放比较高的煤电供暖,这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体现。此外,中核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高温气冷堆的高温蒸汽,能够满足绿色制氢要求。”   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同比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同比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同比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同比增长36.2%。   前瞻布局未来重点产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   “作为未来产业,量子科技距离技术成熟仍有很大一段距离,可一旦成功部署,产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路径仍在探索,企业的研发实力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表示,量子科技被普遍认为将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杨智认为,我国应尽快打牢基础研发力量,布局新兴研发力量,强化企业研发力量,形成“产学研用资”协同的研发体系。比如,加快量子科技产品国产化和技术换代,支持下游应用单位逐步使用国产化量子科技产品。   脑机接口更是时下产业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门前沿技术赛道。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表示:“脑机接口技术从学术探索正快速走向应用转化。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加速我国推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黄立建议:一是完善植入式脑机接口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二是鼓励脑机接口产品临床试验、上市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化进程。三是建设国家级脑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创办综合性医工结合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   激发创新主体更大活力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周源说。   多名代表委员认为,要多策并举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生命科技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跨越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我们将深入推进‘二次创业’,持续研发创新,加大对生命科技关键底层技术、关键赛道的投入,深入打造精品工程,努力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在1到3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前三。”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说。   张学武表示,在产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张学武认为,国家应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激励中小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稳健发展。具体包括: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设立中小企业技术转让资金,促进成果转化;在财政资金科技计划中引入充分竞争机制;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   多名代表委员认为,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效能。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生物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金额大、研发成果不确定”的特性,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是推动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登陆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有效解决了医药创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企业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丁列明说。 来源:新华网
  • 央企加快布局发展人工智能 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会议要求,中央企业要加快布局和发展智能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等。业内人士指出,中央企业加大力度投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增强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通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中央企业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未来,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可能会不断增加。 多次“点题”人工智能 “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上述专题推进会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如是说。会议认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这是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多次在AI领域要求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点题”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7月举办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曾提出,国资央企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之一。 此后,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要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密集部署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是其中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关键引擎之一。”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中央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促使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信息安全和国家自主可控性。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认为,中央企业加大力度投资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既是增强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一方面,人工智能关联度高、影响面广,也是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中国需要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夯实发展基础,构建发展优势,中央企业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责任;另一方面,中央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进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并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路径。 快马加鞭推动多场景应用 近年来,中央企业持续发力,不断在业务场景中推广人工智能的应用。如国家能源集团近期正式发布上线的“智能无人评审系统”已实现非招标采购全类别(物资、工程和服务)、全评审方式(询价通知单、最低价、综合评估法)全覆盖,智能评审准确率达97%。该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采购场景创新,实现了采购评审“靠人-少人-无人”的突破。 在国家电网公司,未来电网在“源网荷储”各环节,处处都需要智能化、数字化的监控、通讯和控制系统来保证电网的可靠运行。近日,具备水下电力线路基础检查功能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正式“上岗”,这台水陆两栖机器人由国网浙江电力绍兴供电公司自主研发,主要由履带机构和悬浮姿态控制机构组成,通过水下电缆实现有线供电和通信,实时传输各项数据,在不断探索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与传统电网业务的融合路径中,实现电网业务在运维、检修、安监、检查等各生产环节向“机器代人”模式的转变。 此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中央企业成立了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子公司。如中国电信2023年12月成立中电信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包含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推进会中,共计10家中央企业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会议还指出,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华福证券研报指出,中央企业具备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等优势,中央企业入局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AI产业发展基础底座,促进形成产业示范项目为其他企业创新提供方向。 周丽莎认为,通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中央企业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还有助于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投资或将增加 中央企业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中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夯实发展基础底座,把主要资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周丽莎认为,未来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增加,包括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并购和重组,通过并购和重组来获取关键技术、市场份额和人才。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中央企业带头推进国产算力,加速建设智算中心。从“东数西算”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再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验证了算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成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能算力中心,需要以“国家队”力量为核心,辅助以强大的能耗管控力、降本增效能力、网络可视化能力等。 刘兴国认为,中央企业投资发展人工智能,应当做好统筹谋划,切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既要注重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也要注重协同推进,各有侧重。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聚焦于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具有制造能力与经验的企业,可以聚焦于人工智能重大关键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具有应用场景优势的企业,则应将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应用上,同时也可以兼顾与拥有技术或制造优势的企业开展联合研发。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国务院国资委要做好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引导,避免出现分散重复投资的不利局面。既要引导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分工协作,形成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又要引导中央企业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合力,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取得产业发展引领力与控制力。 据悉,在今年1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下一步将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记者 沈寅飞)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将面向市场推出 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 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运营商,中国卫通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联合航空公司推出航空卫星互联网产品流量套餐。 2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发布会,介绍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据来自中国卫通市场部的专家介绍,搭乘航班的机上旅客可提前查询互联网航班,并通过互联网便捷购买卫星互联网流量套餐,旅客能够在空中使用自己的手机或其他终端连接机上Wi-Fi,流畅地观看视频、浏览网页,实时观看体育赛事,网速相当于4G的流畅程度。 当前,卫星通信应用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民生的各领域、全过程,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之一,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石。 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是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等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我国唯一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和国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也是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链链长单位。(记者 胡喆)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恒星周围水蒸气重量首次算出       意大利天文学家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圆盘中发现了水蒸气,恒星盘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据1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观测结果显示,在距离地球450光年的金牛座的年轻类日恒星HL Tauri的内盘中,含水量至少是地球所有海水的3倍。这是科学家首次计算出恒星周围水蒸气的重量。   水是地球上生命的关键成分,也被认为在行星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之前,天文学家还无法绘制出水在稳定的恒星盘中的分布。   但此次,研究人员不仅可探测捕捉到详细的图像,还在距离地球450光年的距离上对水蒸气进行了分析。   用地面望远镜观察水绝非易事,因为地球大气中丰富的水蒸气会降低天文信号。此次新发现归功于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ALMA的能力可以显示出一公里距离内小到人类头发丝的细节,而且ALMA位于海拔约5000米处,这一高而干燥的环境可提供特殊的观测条件。迄今为止,ALMA也是唯一能够绘制出水在遥远行星形成盘中分布的设施。   研究人员在HL金牛座盘中正在形成行星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水,这里的天体正在“疯狂”收集物质。而水蒸气可能会影响此地行星的化学成分。   研究人员表示,构成圆盘的尘埃颗粒是行星形成的“种子”,碰撞并聚集成围绕恒星运行的越来越大的天体。在温度足够低的地方,水可冻结在尘埃颗粒上,物质会更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因此这是行星形成的理想地点。(记者 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