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无人机配送何以受欢迎       无人机配送作为地面运力的重要补充,给运输时效和寄递体验带来了新飞跃。快递物流企业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实现恶劣气候环境下的常态化运营,解决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无人机物流的需求。   时效是衡量快递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准。从下单到收货,不到24小时,这就是重庆市巫山脆李如今走出大山、飞向全国的速度。其中,参与转运脆李的重庆邮政货运无人机功不可没。从果园到巫山机场,货运无人机的投用,将2小时陆运时间缩减至7分钟,不仅大幅提高了脆李的转运效率,也是中国邮政在巫山首次实现“空空联运”大规模常态化运营。   事实上,无人机配送并非新鲜事。自2018年顺丰拿到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许可证后,无人机配送服务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不断向医疗物资、抢险救援、生鲜冷链、跨海运输等物流配送场景扩展。目前,顺丰丰翼无人机在大湾区已实现大规模常态化运营。今年6月,日均运输单量突破2万票,比年初增加了一倍。   无人机配送之所以受欢迎,有两个主要因素不可忽视。一是需求驱动。近年来,随着快递物流行业装备加速升级,效率不断提升,“半日达”“小时达”“分钟达”等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快递速度的认知。相比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配送的最大优势就是高效,尤其在城市拥堵路段,无人机能绕过地面障碍,准时将包裹送至客户手中。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寄递,无人机配送能大幅提高转运时效,确保农产品新鲜度。对快递物流企业来说,持续探索无人机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   二是政策推动。2021年2月,低空经济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被正式提出,并在今年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实施,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无人机配送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落地生根。在黄金珠宝交易集散中心深圳罗湖水贝,无人机每天都会飞过林立高楼配送黄金饰品,助力中小型黄金珠宝企业降本增效;在河南郑州、安阳等地,无人机物流同城配送试点也已率先开展,支持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线的措施相继出台。   无人机配送作为地面运力的重要补充,给运输时效和寄递体验带来了新飞跃,但无人机送货走进千家万户依然任重道远。受限于天气等气候因素,当前市面上的多数货运无人机运营都要“看天”。快递物流企业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实现恶劣气候环境下的常态化运营,解决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无人机物流的需求。各地也要因地制宜,放宽无人机配送场景应用,在需求旺盛的区域,还要加密低空物流航线网络,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寄递服务。   作为一个新兴赛道,无人机配送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产品的材质、电池、场地等行业标准也各不相同,亟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相关部门要将货运无人机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无人机配送的公共基础设施,如管控中心、起降停机坪、低空航路划设等。如此,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才能飞得远、管得住。(吉蕾蕾) 来源:经济日报
  • 我科学家研制出离子管理膜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相关团队合作,利用离子径迹技术研制出一种面向无枝晶锂金属阳极的离子管理膜,为多功能电池隔膜的设计和研制,以及解决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上。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然而,在长期循环过程中,锂金属阳极锂枝晶生长以及锂金属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会造成电池性能下降并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阻碍了它进一步的商业化应用。   近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锂枝晶生长问题。研究发现,均匀的锂离子分布可实现锂金属阳极表面锂均匀沉积并抑制锂枝晶生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利用离子径迹技术和表面化学修饰工艺研制出一种可有效“管理”离子分布和传输特性的电池隔膜——离子管理膜。该离子管理膜具有垂直排列、直径均一、荷负电性的纳米通道,可作为离子分配器和“锂离子导向器”,减小锂离子浓度波动并实现锂离子选择性传输。   该离子管理膜凭借独特的结构和化学特性,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优异的锂离子转移数,同时将锂金属阳极表面锂离子浓度波动降至最低,使用该隔膜表现出优异的抑制锂枝晶的性能。锂/锂电池应用该隔膜后,在1毫安每平方厘米条件下,可稳定循环1200小时,超过传统商业隔膜2倍多;对于锂/磷酸铁锂电池,该工艺可使比容量达到146毫安时每克,并在1000次循环后保持79.84%的容量,显著高于传统多孔隔膜,即现有商业隔膜的水平。(记者 王冰雅 尚杰) 来源:光明日报
  • “高速飞车”完成低真空环境试验       记者日前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高速飞车试验基地获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省联合建设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以下简称“高速飞车”)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成功完成低真空环境下系统集成演示验证试验,并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现场测试检查。这标志着该项目具备项目验收的条件。   高速飞车项目于2022年4月在大同市阳高县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融合了航空航天技术和地面轨道交通技术,目标是实现轨道列车的超高速“近地飞行”,轨道列车可实现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行驶。未来,高速飞车可用于超大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运输,北京到上海一个半小时左右即可抵达。   记者了解到,本次试验在全长两公里管线内建立低真空环境,采用超导航行器展开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高速飞车按照预定控制曲线受控航行、稳定悬浮并安全停止,最大航行速度和悬浮高度符合预设值,各系统工作正常,实测航迹与理论曲线一致性好,标志着试验取得成功。   高速飞车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试验实现了全尺寸高速飞车系统低真空环境下全系统、全流程、全要素的超导悬浮航行,验证了长距离大尺寸真空环境建立与维持、超导航行控制等关键技术,验证了低真空环境下各系统之间工作的协调性以及全系统的工作性能。(记者韩荣) 来源:科技日报
  • 对科技产品该不该“喜新厌旧”?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位外国领导人称,自己仍在使用电子管电视机,且其仍然非常好用,因此当他看到新款电视机时,他会想,反正一年后又会有新款了。   这则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这些年来,从电子管电视到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再到现在的智能电视,电视机已多次升级换代,而这位领导人还在使用老物件。这也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新技术加速迭代、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如果旧产品还能使用,该不该“喜新厌旧”?   应当说,无论是出于节俭或是习惯,今天仍然使用电子管电视,都是值得尊重的。实际上,我们的民族也是素有勤俭节约传统的。而另一方面,在提倡节俭、珍惜老物件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拥抱新科技,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科技变革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是我们使用新科技产品最直观的体验。衣服中加入石墨烯,轻薄的面料也能抵御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相比传统汽车,智能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感和驾驶体验都有显著提升……种种案例,不胜枚举。   另外,科技成果也离不开推广应用。只有让产品派上用场,企业和科研机构才能及时获得用户反馈和市场红利,有更多的动力和资源去开展技术攻关,从而进一步加速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形成创新主体、新品用户和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新老科技产品的更替必然会刺激消费需求、增强经济活力。以国内正在开展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为例,目前,这一政策的市场效应已经显现,上半年我国家电等商品零售额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1个百分点。   对于各类新科技产品,我国民众一直保有较高热情。据统计,2020年我国用户平均更换手机时间约为25.3个月,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43.2个月。近日,美国赛仕软件公司(SAS)等企业对全球1600名行业高层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中国受访者已经开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远超其他国家。另据3M公司发布的2024年度“科学现状洞察报告”,9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未来的生产生活会更加依赖于科学,比全球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   话说回来,那位领导人也在鼓励拥抱新科技。他呼吁同胞更加“冒险”一点,尝试购买电动汽车。毕竟,科技可以让社会更进步、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应该从中获益。(作者 :柯 平) 来源:科技日报
  • 载人登月 值得期待       依托月球这个天然科学实验室,聚焦宇宙起源、生命科学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产出的原创性成果有望成为人类科技变革的动力源泉   前不久,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成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用于载人登月等任务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期成功完成了一子级火箭动力系统试车……一系列重要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实现2030年前载人登月奠定了坚实基础。   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60年代末,人类曾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围绕载人登月任务,我国科技人员正紧抓机遇,埋头攻关、矢志创新,勇攀航天技术高峰,为人类和平探索太空贡献中国智慧。   载人登月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托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珍稀月壤,科研人员已在月球形成、太空风化作用与机制等领域取得重要科研进展。未来,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科学考察站,开展有人参与的科研活动,能够更加充分地开展科学研究,观测宇宙射线、太阳活动等,进一步推动空间科学发展。依托月球这个天然科学实验室,聚焦宇宙起源、生命科学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产出的原创性成果有望成为人类科技变革的动力源泉。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也是具有高度挑战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在载人登月技术突破和实践过程中,所应用的大量高精尖新技术和新材料,将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如同载人航天工程的4000余项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载人登月的相关科技成果也会反哺千行百业、造福社会。此外,月球引力相对较小,利于航天器节省发射燃料,更适合成为从事深空探测活动的中转站;月球蕴藏着丰富的氦—3等资源,如果能充分开发,也将有望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我国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名字,寄托了中国人对载人登月的美好期待,彰显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豪迈与自信。“天宫”翱翔,“嫦娥”起舞,“北斗”闪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加速,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开拓进取,用自主创新铸就了自立自强的底气,取得了一项接一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提出实现2030年前载人登月,这种自信正是源于我国航天事业的深厚积累。   载人登月任务复杂度高、难度大,时间紧迫,目前还有很多工程技术难点亟待攻克。坚持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奋力拼搏、团结一心,我们有信心在月球上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足迹。载人登月,值得期待。(刘诗瑶) 来源:人民日报
  • 提高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水平       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出高度融合、智能化和生态化的特征,逐步从单点应用向全产业链深度融合转变。我国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能源、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高效运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已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所有41个工业大类。在网络架构、平台建设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随着5G商用加速推进,“5G+工业互联网”正实现规模化发展,是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1万个。   一系列相关政策先后出台,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到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要求,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推动了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提升了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技术标准不统一阻碍了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和数据共享,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限制了高水平应用推广,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亟需得到重视等。对此,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应多维度、多路径同步推进。   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引导支持。进一步明确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协调联动机制和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应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坚持“宽进”激发市场活力,“严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其跨越数字鸿沟。   注重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标准不统一,犹如“语言不通”,将阻碍信息、数据在不同系统、不同平台之间的顺畅流动。在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国虽已取得显著进展,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但标准的制定并非一劳永逸,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完善。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制定的协同,形成通用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不同企业、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狠抓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协同融合。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和突破5G通信、边缘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工业互联网的性能和效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等要加强合作,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通过推广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实现从传统工业向智能工业跃迁。(段忠贤) 来源:经济日报
  • 儿童手表“智能过头”有隐患       “碰一碰加好友”、高清可旋转摄像头、刷短视频、玩游戏……儿童智能手表功能日益丰富,俨然成为时尚单品。然而,儿童手表“卷”出新花样,令家长对“智能过头”心存担忧。   儿童智能手表因定位、通话、紧急求助等功能,受到家长欢迎。但如今的手表功能已远超实际需求,有“过度开发”之嫌。孩子耗费在智能手表娱乐功能上的时间与日俱增,长此以往不仅有损视力健康,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存在诱导消费等隐患。   商家应回归初心,切勿一味逐利。应优先保证儿童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如精准定位、紧急求助、健康监测等。同时,可适当融入有益的教育元素,如科普知识、语言学习等。减少不必要的娱乐和社交功能,避免孩子过度沉迷。厂商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加密技术等措施,确保儿童数据的安全,谨慎添加附加功能。   对家长而言,应避免盲目追求功能和品牌,不能简单依赖科技产品来“看管”孩子。要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相关功能,培养其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通过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监督使用情况、安装与学习相关的软件等方式,弱化智能手表的娱乐功能。同时,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定期检查智能手表设置,避免信息泄露。   学校也可发挥协同作用。例如在上课时间帮助孩子集中保管手表,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多样的兴趣爱好等,引导孩子们不盲目跟风攀比。   针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监管,相关部门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核,确保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定期对市场上的儿童智能手表产品进行抽查和检测,重点检查产品的安全性、合规性等。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投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应依法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李丹丹) 来源:经济日报
  • 消费调查: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行为影响明显       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与立信数据研究院携手开展的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2024年二季度调查数据近日在重庆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消费行为影响很大,知晓该政策的消费者中,通过以旧换新方式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比重高达72.9%,彰显了这项政策促进消费的有效性。但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消费者尚不知晓这一相关政策,凸显促进消费的相关举措需加大宣传力度才能真正实现政策的初衷。   针对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调查显示,51.9%的消费者表示知晓该政策,仍有接近一半(48.1%)的消费者尚不知道国家出台了这方面政策,其中西部(50.2%)和东北地区(51.5%)消费者超过一半不了解该政策。   在知晓该政策的消费者中,通过以旧换新方式购买了商品的消费者比重高达72.9%,表明政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就区域而言,城市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购买活动的比重(72.9%)与农村消费者(72.9%)持平;从收入水平来看,高收入消费者参与活动的比重(76.5%)高于中等收入(71.9%)和低收入(72.5%)消费者。   在以旧换新购买的商品中,家电以43.4%的占比位居榜首,手机等电子产品以37.2%的比例紧随其后,汽车则以18.7%的比重位列第三。家电作为生活必需品,其更新换代需求旺盛;手机等电子产品因技术迭代迅速,消费者对新品的追求促使其成为以旧换新的热门选项。   关于消费者未来半年内打算通过以旧换新购买的商品,手机、电脑或其他电子产品以17.8%的比重排在首位,家电以17.1%的比重位居第二,其他消费品以11.6%的比重位居第三。这一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电子产品和家电的更新需求依旧强烈,同时也反映出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其他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市场潜力逐步显现。   关于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活动享受到的优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4.1%)的消费者表示获得1000元以内的优惠,其中接近三成获得500元以内的优惠;不到一半(45.9%)的消费者获得了1000元以上的优惠,其中二成左右(20.8%)的消费者获得了2000元以上的优惠,略超一成(11.8%)的消费者获得了3000元以上的优惠。   从消费者期望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80.5%)的消费者期望的优惠在1000元以上,其中接近半数(47.3%)期望优惠2000元以上,约三分之一(33.0%)期望优惠3000元以上。这表明,多数消费者享受到的优惠在1000元以内,与他们的期望值(大多数希望优惠1000元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立信数据研究院院长潘建成博士等业内人士建议,一是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宣传推广力度,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政策的曝光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消费者解读政策内容和优惠措施,让消费者更容易了解政策并参与活动。二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优惠力度,在消费意愿有所下滑的背景下,适时向消费者发放消费券,增加现金补贴、赠品等形式,以直接推动消费循环加速。三是丰富商品种类和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上门回收和安装等服务,提升消费者以旧换新的购物体验。(记者 王松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南方航空:科创“引擎”让飞机维修更高效       维修人员只需要戴上一副AR眼镜,场景化工作指引就能显示在眼前屏幕上,还能实现签署、拍照、测量等操作,请后方专家“云会诊”……类似的高科技场景,每天都在南方航空上演。   机务维修是保障民航安全的重要一环。这幅AR眼镜就像为航空维修配置了智慧的大脑,其背后是南方航空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AR的智慧维修新方式”的应用。中心位于广州,由南方航空依托工程技术资源,与中国民航大学共建。   作为首批获得民航局认定,也是唯一以航空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工程中心,其已成立6大研究方向,涉及维修工程理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发动机维修、飞机健康诊断、智慧维修、人工智能、飞机改装等研究领域。   走进南航机务大楼,机务工程师们正紧盯着大屏幕上的飞机故障预警系统。这里可以实时看到正在三万英尺高空的飞机发出的故障预警,而不是等着飞机落地后才能获取信息。   工程师们告诉记者,这是“南航天瞳HORUS系统”,能让机务工程师了解飞机性能变化趋势、提前预测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这个系统的建成凝聚了科研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国外飞机制造商建成了可商用的监控管理平台,但平台管理服务费按小时计算,费用高昂,且核心技术不可控。研发一套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健康监控系统成为机务工程师们瞄准的目标。   没人指导就“啃”英文原始材料、翻译手册内容、解读核心代码;遇到问题就多跑跑机库和机坪,寻找解决思路……在南航机务领军工匠刘宇辉和团队的努力下,2000年,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诞生,成为飞机“隔空诊脉”的首创“中国方案”,并投入实际应用中。   “我们希望以天瞳系统为核心,打造一个自主可控的航空维修供应链技术创新生态圈。”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技术管理中心飞机系统工程管理高级工程师陈林烽说,天瞳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故障的感知,给出基于数据驱动的维修决策建议等。   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天瞳系统发布故障预警通知超700次,预警准确率能达98%以上,故障定位时间平均缩短了80%,全机队放行可靠度达到99.92%。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营效率的提升也始终是航空公司的追求。当前,随着市场的快速恢复和日趋复杂的运行环境变化,飞机可用运力与需求运力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破题?   近年来,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对维修场景多变、数据海量庞杂、资源配置复杂等问题,确定了“一张5G专网,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TAOIX’,N大应用”的建设思路,实现对维修产业的要素、流程、场景进行数字化处理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   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欣介绍,TAOIX平台打破了之前的数据孤岛,连通了包括资源、人员、构型、业务、QAR等各类原本散落的数据,面向飞机全生命周期以及维修全业务流程。   以智能排班为例,TAOIX飞机排班系统嵌入智能算法,综合考虑营销、运行、维修、飞机可用性等诸多因素,从全局统筹优化,减少沟通协调成本,极大缩短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打造民航维修技术与管理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从深度和广度持续提升维修管理水平。”李欣说。   据介绍,今年民航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系统培育民航维修新质生产力,突破民航维修领域核心技术壁垒,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民航强国建设,为中国民航贡献智慧成果。 (记者 马晓澄 参与采写:陈雪莹、伍嘉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南方电网:“万家灯火”背后的人工智能       在粤西山野一处输电线路,无人机从机巢自动起飞,开启日常巡检任务;远在五百公里之外的广东电网机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实时接收无人机巡过的沿线电网照片,包括铁塔上的鸟巢、绝缘子,甚至连人工都容易忽略的指甲盖大小的螺栓帽丢失等等。智能分析系统还能自动进行缺陷识别,如果识别到设备异常,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在南方电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荣介绍,南方电网以数字化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智能巡检有力支撑了故障精确定位,实现了输电线路状态可视化、智能化广泛覆盖,输电巡检效率提高了80倍。   “南方电网架空线路超过百万公里,按照两座高压杆塔之间距离约500米,每个杆塔精细化巡检要拍约35张图片来算,产生的数据非常惊人。”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二级领军专业技术专家董召杰介绍,以前,数据分析员们靠人眼辨别,眼睛通红,每台电脑前备着一排排眼药水的场景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现在通过充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可以在复杂环境中通过视觉智能分析判断,解决复杂的电力巡检视觉智能分析难题。   无人机自主巡检是人工智能赋能电网的一个缩影。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夸父”新能源高精度功率预测系统……走进南方电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运营中心,记者发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均朝着数字化转型,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映入眼帘。   2023年9月26日,南方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并肩亮相的还有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电力大模型“大瓦特”。   “大瓦特每分钟能处理100张问题图片,同时识别20类缺陷,效率为传统人工智能算法的10倍。它还能针对电网异常情况,秒级自动化生成处置预案,及时响应电力市场调节要求。”南方电网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梁寿愚介绍。   目前,“大瓦特”大模型已在五省区发、输、变、配、用电各领域80余个场景广泛应用。   近年来,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速,但受天气情况影响,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等问题,这给用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电网的安全稳定带来一定挑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新能源功率预测领域,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带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为此,南方电网研发了“夸父”新能源高精度功率预测系统,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天气预报”工具,采用了高频更新、高分辨率、小尺度的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可以提供高精度、低成本、轻量化的预测。   据介绍,“夸父”系统降低了新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减少了电网配置备用容量,能有效辅助调度决策及电力市场交易,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风电、光伏场站及分布式新能源预测的准确率均高于国家标准5%至7%。   “南方电网把握数字化发展浪潮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积极研究探索深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胡荣说。 (记者 马晓澄 参与采写:陈雪莹、伍嘉炜)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