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以数据要素投入增强产业链韧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并进一步就“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作出重要部署。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的生产要素,能够通过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水平、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引导企业进行动态调整等途径,对增强产业链韧性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增加数据要素投入,可以有效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水平,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基于数据的泛在性和易获取性,企业能获取大量与其内部生产和外部运行网络相关的数据,但数据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要使数据转化为数据要素并发挥要素价值,就需要依赖基于人工智能整合的云计算、数据挖掘、区块链等技术,将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从而有效挖掘、提取和利用大数据中呈现的规律信息,进一步优化内部生产和外部网络运行算法。从外部生产网络运行来看,核心企业拥有上游采购和下游销售的大数据,对这些大数据波动背后规律的呈现和利用、对未来市场发展动向的预测以及对网络薄弱链条和节点的实时洞悉,都需要基于具有大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的人工智能来完成。从企业内部生产来看,只有企业拥有的数据要素与企业现有资产有效融合,才能更大限度发挥数据要素的自身价值和乘数效应,达到数据要素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互补和融合,而这种融合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因此需要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水平。进一步地,基于大数据优化的人工智能应用,一方面能够较为敏感地预测外部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做到快速预警和处置,及时对产业链补链强链,从而提升核心节点企业的风险应对韧性;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和供给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基于人工智能的柔性化生产,能快速有效调节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实现产能转换,熨平库存波动,从而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   通过增加数据要素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数据要素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首先,能够改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委托代理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与公司运行目标的不一致。传统条件下,委托方对公司运行情况大多是通过经理人提供的财务报表等数据进行了解,对公司业务的具体运营相较于经理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此外,公司虽然可以提高招聘经理人的条件,以期聘用能力更强的经理人,但是经理人是否能够有效处理公司特定业务,在公司运行中是否能够作出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决策,委托方依然难以进行有效监管。而基于数据要素投入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破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基于对公司运营活动数据的实时记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有效监控公司业务活动走向,降低公司的监管成本和决策时滞,使公司控制层和管理层能够及时调整公司运行策略,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提升对公司运行的监管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在基于数据的监督管理下,经理人的决策行为和决策后果被有效记录,委托方能够得到经理人行为的实时反馈,进而强化对经理人行为决策的监督,改善关于经理人能力及运营决策的信息不对称,有效规制经理人行为,规避逆向选择风险。其次,能够实施个性化激励机制。数据记录了员工的工作绩效,能够通过数据记录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激励,减少甚至消除“平均效应”,在差别化激励下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最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对内能有效降低公司运行和监督、管理成本,提高公司运行效率;对外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应用于开发新客户和供应商,维护客户、供应商关系及监控生产运行网络,提升生产网络的稳定性和多元化,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   通过增加数据要素投入,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数据要素投入引导企业进行相应动态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同企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存在数据要素应用水平的差距。数据要素投入从平均效应来说能够增强产业链韧性,但传统企业要有效利用数据要素,首先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转型的前期固定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且转型技术相对复杂、周期长,因此从数据要素投入到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存在较大的成本投入,引致不同企业在数据要素应用方面存在差距。数据要素应用水平高的企业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更充分,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强,能持续扩大其市场份额,维护生产网络稳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而数据要素应用滞后的企业市场份额则可能被挤压,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被挤出。二是相较于传统企业,数字化新兴企业处于较高的数据要素利用优势地位,虽然成立初期并不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凭借强大的后发优势,能通过较低的外部搜寻成本快速建立起供应商和客户网络,通过扁平高效的内部管理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的生产运行效率,增强产业链韧性,从而快速进入到同类同行业市场中,并逐渐扩大其市场优势。因此,在数据要素投入条件下,能有效利用数据要素释放价值并增强产业链韧性的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数据要素利用水平低,且产业链韧性不强的企业则可能会被挤出市场;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在数据要素赋能产业链韧性的前提下,则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立足之地。总之,数据要素投入可以通过促进企业的动态调整来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整体水平。   为此,应持续推动数据要素投入,充分发挥其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快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智能生产和监管能力,提升企业对数据要素价值的利用水平,增强风险预测能力和外部冲击抵抗力。二是充分发挥国家数据局的协调整合能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要素市场整合能对数据要素流通及数据要素价值应用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数据局的顶层设计职能,使地方数据平台在框架内运行,统一相关规则和口径,提升数据获取和使用效率,进而增强数据要素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效应。三是加快生产网络节点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数据要素投入条件下,核心节点企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对上下游节点企业中数字化转型水平高的企业的产业链韧性提升效应更强,因此需要加快节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弥合上下游企业数字技术落差,扩大上下游产业链韧性一体化协同提升的企业覆盖面,进而实现国家整体产业链韧性的稳固与提升。   (作者:赵春明,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 我国研发出首个碳纳米管张量处理器芯片       记者从北京大学官方网站获悉,近日,该校科研团队在下一代芯片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基于碳纳米管的张量处理器芯片,可实现高能效的卷积神经网络运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大模型应用的崛起,未来世界的数据将呈爆发式增长,海量数据的处理对芯片的算力和能量效率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高能效计算芯片的发展正遭遇芯片架构、晶体管性能两个重大瓶颈: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高速、高带宽的数据搬运和处理需求,未来的高能效运算芯片必须在硬件架构上进行革新,以适用于神经网络等模型的张量数据运算。同时,构建芯片的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也处于尺寸缩减、功耗剧增的困境,亟须发展超薄、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半导体作为沟道材料,期望构建比硅基CMOS晶体管具有更好可缩减性和更高性能的晶体管。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和超薄结构,碳纳米管晶体管已经展现出超越商用硅基晶体管的性能和功耗潜力,因此有望成为构建未来高效能运算芯片的主要器件技术。只有在系统架构和底层晶体管两个方面共同实现突破,才能最大化地提升芯片的算力和能效。目前成熟的硅基器件技术的运算芯片主要依赖于架构的创新,而基于新材料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晶体管的性能,尚未有研究工作将二者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基于碳纳米管晶体管这一新型器件技术,结合高效的脉动阵列架构设计,成功制备了世界首个碳纳米管基的张量处理器芯片。该芯片采用新型器件工艺和脉动阵列架构,将3000个碳纳米管晶体管集成为张量处理器芯片,将碳基电子学从器件研究推向系统演示,显著提升卷积神经网络的运算效率,功耗极低,且准确率达到88%。此外,碳基晶体管展现出比硅基CMOS晶体管更优的速度、功耗等综合优势,碳基张量处理器在180纳米技术节点具有3倍性能优势,并有延续至先进技术节点的潜力,有望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性能、高能效芯片的需求。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打通智能家居产品互联堵点       打开空调制冷,让热水器提前加热,确认电饭煲已按照预约时间煮饭……对于消费者而言,操作多个智能家居APP的场景并不陌生。然而,智能家居不同品牌、不同设备之间交互不够便捷,给日常使用带来困扰。   智能家居,是近些年的热门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据统计,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智能家居APP的月活用户超过2.6亿人次。众多厂商进入行业,各类APP不断涌现,折射出市场发展的繁荣程度。不过,部分智能家居产品无法互联互通,与“万物互联”的愿景还有一定距离。下载安装大量APP,适应不同APP的操作逻辑,也让消费者颇费精力。   智能家居产品,能否提升兼容性?其实,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基础早已具备。如今,WiFi、蓝牙等常见的通信协议已十分成熟。但是,由于不同品牌设备发现、配网、接入认证等流程和技术标准有所差异,互相兼容并不容易。做好软硬件适配,需要企业调整既有的产品线规划和技术方向。这些都可能带来额外的改造成本,没有明确规定和相应支持,企业主动作为的动力就会不足。   对智能家居企业来说,自有生态链就像品牌的护城河。依托自有平台,提供套系化解决方案,有助于深入了解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用户黏性,为销售品牌其他产品引流,从而扩大市场份额。但企业发展各自为营,会导致消费者无法兼顾品牌多样性,也会影响操作便利性,降低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好感。从这个角度看,让智能家居更好助力美好生活,要更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实现各品牌产品间的联通融合,共同把市场蛋糕做大。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今年7月1日,《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 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正式实施。该行业标准将指导智能家居相关产品互联互通软件的开发,为不同设备接入统一的生态平台提供可行性方案。目前,已有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家居标准化,设计相关操作系统。其实,提升设备间的兼容性,让更多智能家居设备实现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有助于行业“抱团创新”,提升产业升级效率。产品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用户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消费体验,最终形成用户体验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当前,越来越多家庭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高性价比、操作简便的智能家居产品,能更好满足改善型、个性化消费需求。期待相关企业顺应消费新趋势,以创新为引领,以应用促发展,共同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协同联动、融合互通、智能互联。不断提高设备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让智能家居真正智能起来,智能家居产业必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尽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愉悦。(成 森) 来源:人民日报
  • 科普|人工智能助力巴黎奥运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称,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赛场内外,运动员会听到一个全新、友好的声音来迎接和引导他们,这是一款专为运动员设计的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从辅助运动员训练到辅助判罚,再到赛事转播,AI正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本届奥运会运动员和观众。   AthleteGPT是一款为运动员设计的AI聊天机器人,是法国米斯特拉尔人工智能公司开发的大语言模型,可以通过Athlete365移动应用程序访问,能非常快速地浏览数千个信息页面,并全天候回答问题,比如:如何到达体育场馆?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播开幕式吗?比赛中会有电脑裁判吗?在哪里可以得到赞助商的免费赠品?   在本届奥运会上,AI还被用于提升运动员表现,其方式多种多样,从设计定制运动鞋服,到定制最佳营养和训练计划,甚至还可能加速发现新的运动策略。比如,英特尔的3D运动员追踪技术,可利用AI追踪人体21个点位来精确呈现其身体运动,提供“教练在顶尖运动员身上寻找的所有生物力学见解”。   受益于AI的不止是运动员。在接触性体育运动中,裁判要对运动员的瞬间动作作出是否犯规的准确判决属实不易。因此,在裁判和实时数据分析方面,AI通过体育场周围一系列摄像头记录的信息和植入足球的芯片,已经在足球等体育项目中为裁判决策提供支持。   比赛期间收集的大量数据不仅会为AI算法提供信息,还会为渴望获得统计数据的电视观众带来更直观的体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赛事转播已经能够在电视屏幕上标注表示世界纪录的虚拟线。今年,借助AI技术将能够展示更多信息,比如运动员的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步幅等。   得益于英特尔计算机视觉AI平台“盖蒂”,观众将可以欣赏个性化的精彩赛事集锦。AI能够准确地挑选出观众想看的内容,这可能是未来赛事转播的一个特点。 来源:新华网
  • 提高人工智能时代口述史研究水平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其开放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当前,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机器翻译、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突破与应用,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为历史学的繁荣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口述史也迎来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用创新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去探索人工智能在口述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路径,把握好人工智能在采集、整理、保存、分析、传播等环节对口述史研究的赋能作用。   在采集环节,人工智能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的访谈模式,实现口述史采集的智能化。以访谈形式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并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是口述史研究的重要旨归。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情感计算等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开发出一批虚拟访谈助理、对话式助理等人工智能系统。这些人工智能系统以人机对话的方式与受访者互动,根据受访者的特点自动生成个性化访谈提纲,并根据访谈进程实时调整问题的内容和顺序。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可以让受访者“穿越”回特定的时空情境,身临其境地重温当年的人和事,为口述史采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受访者更多的记忆和情感共鸣。   在整理环节,人工智能在转录、编目和索引等方面显著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口述史整理的自动化。在口述史研究中,对访谈内容的整理至关重要,无论是文献整理、文字整理还是影音整理,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随着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发展,口述史整理全流程的自动化处理日益成为可能。在转录方面,智能语音识别程序可以自动将口述音频转化为文本,并进行智能标点、分段、生成时间戳和说话人标记等处理,大幅提高转录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人工转写的成本与错误率。在编目和索引方面,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等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和提取口述史资料中的主题、关键词、人名、地名、时间等重要信息,按照预定义的规则和标准生成元数据,建立资料目录和索引。   在保存环节,人工智能改变口述史的保存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而提升其安全系数、管理效率与利用水平。海量口述史资料的数字化保存面临诸多挑战,如存储空间不足、检索效率低下与数据安全隐患等。人工智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比如,智能化的数据压缩和存储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口述史资料的存储成本,区块链技术等可以为相关资料提供更加安全可信的存储环境;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提取口述史资料的语义特征,构建多维度、细粒度的索引,实现智能化检索,从而显著提升其利用效率。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使得海量口述史资料长期保存和智能化管理更为便利、可行,从技术层面延续了口述史的生命力。   在分析环节,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有助于开辟口述史研究的新范式与新路径。传统的口述史研究在分析环节主要依赖研究者的主观解读和历史想象力,着重强调对个体经验的描述和诠释,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则为口述史分析提供了更多定量分析和数据驱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这些研究工具和方法包括:可以实现口述史资料的智能化解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口述史资料中隐性知识和深层关系的知识图谱和语义网络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海量口述史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模式和趋势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等等。人工智能不仅是口述史分析的工具和方法,更是口述史研究范式转变和创新的催化剂,将推动口述史研究从传统的人文解释学范式向数据密集型、技术驱动型的新范式转变。   在传播环节,人工智能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呈现模式与途径,有助于创造更加大众化、交互化、沉浸化的口述史体验。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的结合开辟了口述史传播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格局。比如,智能展示技术可以创新呈现方式,沉浸式现实、虚拟人、体感交互等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打造身临其境的口述史沉浸体验;再如,智能推荐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传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采集用户的浏览行为、兴趣偏好等数据,利用协同过滤、内容过滤等算法,自动为其推送相匹配的口述史内容,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转化率;等等。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与口述史的融合将会更加深入,促进口述史研究观念、方法、路径与模式等的全方位创新,让口述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并非口述史发展的“灵丹妙药”,在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如何确保口述史资料的真实性与代表性,如何避免著作权侵犯、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风险,如何避免算法模型的偏见和误读,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如何应对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平等,等等。这些都是口述史研究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面向未来,我们既要借助人工智能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也要坚守人文情怀和学术操守,以历史学的学理自觉引领技术应用,实现人机协同、优势互补,拓展研究的智能化实践,打造研究与应用的广阔前景与全新境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祥银) 来源:人民日报
  • 推动科技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同时,持续的科技投入保障了大规模、高水平的科研产出,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专利申请量和科技集群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这奠定了更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重要基础。但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推进,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持续出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并以极快速度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近些年取得较大发展成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备受关注的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大都由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的突破性应用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关键动力。因此,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各项政策相互耦合。我国也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对接,经济相对发达、科技资源丰富的地方逐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既是创新链本身的重要一环,又是促进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完整的创新链不仅包括技术研发,还包括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市场价值创造。从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历史以及两者关系的演进看,无论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创新链的完整性,最终造成科技创新动力减弱。如果缺少技术研发能力,就难以形成产业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也难以推动产业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领域。如果缺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就会缺少市场验证的机会,难以实现更新迭代,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动力。我国是科技创新大国也是产业大国,具备构建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完整创新链的基础条件,有能力和机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优势与产业发展优势互动共进。   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有效解决现存难题。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无论是一些西方国家加大技术交流和人员流动审查,还是中断部分技术合作项目,都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还比较多。技术研发主体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明确,创新链部分环节存在缺失,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性技术研发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没有以技术的产业应用或者扩散为考核目标。金融服务对创新链的支持不足,对创新失败的包容性也不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同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要求。面向未来,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耐心资本对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及时产业化。   (邓 洲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 发展“耳朵经济” 激活生产消费生机       近年来,利用碎片时间“听读”成为流行趋势,伴随这条小众的内容赛道走向大众化,“耳朵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耳朵经济”包括播客、听书、有声读物等,具有便捷化、阅读碎片化、互动性强等特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相关企业4万余家,三成以上公众有听书习惯,35.4%的用户选择付费订阅,预计2028年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将增长至510亿元。   “耳朵经济”发展,不仅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推动构建全民阅读新生态,也激活了消费新“声”机,为经济带来新活力和新机遇。为进一步推动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动有声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需从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当前,音频平台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内容创作者和市场主体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做好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发掘新的创作领域,丰富创作题材的“内容池”。分析研判用户阅读消费场景与用途类别,了解其需求偏好,根据各自市场定位开发差异化、垂直性的优质内容,布局和深耕个性化细分领域,加快树立具有辨识度的市场品牌。音频以听觉为传导途径,其播出效果还取决于播讲者对文本的诠释能力、声音感染力及背景音效的信息密度。如何提升作品内容品质,将文字符号升华为带有亲密感和人情味的对话,为用户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将是市场主体面临的考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搭建一支集编剧、配音、导演、后期制作等多方面人才于一体的强有力的团队就显得必要而重要。   “耳朵经济”的崛起得益于科技的创新发展,数智技术在音频生产过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于内容生产、流量预测、分发推荐等环节,音频平台可以获取用户的点击流量、付费习惯、评论内容、分享频次等数据,并根据算法机制建立用户画像,精准预测其行为习惯和偏好,为个性化内容生产提供支撑,从而提升用户黏性。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等将使生成的语音更加自然、流畅,传递更丰富的情感温度,系统性提高用户的收听体验。同时,无线耳机、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各类智能硬件的日益普及提供了多终端、沉浸式、全场景覆盖的接收渠道,在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为“耳朵经济”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空间。   由于“耳朵经济”以听觉为主要内容形态,可以很好地解放双手、双眼。因此,音频可以渗透到不同场景中,和其他应用共享碎片化时间,这为构建“音频+”的多元业务生态提供了可能。如“音频+直播”模式可实现实时互动,用户可通过音频参与直播,获得即时反馈;“音频+游戏”模式可通过声音引导创造出全新的游戏体验;“音频+出版社”模式可通过有声书和播客等形式拓宽传统出版传播渠道,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和生动。如此来看,以模式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为推动“耳朵经济”健康发展拓展更多有效路径。   (作者:赵恒春,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 我国云计算市场保持较高活力,预计2027年可突破2.1万亿元       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支撑。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165亿元,同比增长35.5%,仍保持较高活力,AI原生带来的云技术革新和企业战略调整,正带动我国云计算开启新一轮增长,预计2027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可突破2.1万亿元。   过去十多年,在政策引导和产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云计算发展已从概念期进入创新活跃、广泛普及、应用繁荣的新阶段,取得了积极进展。白皮书显示,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活跃,资源布局、服务质量、技术融合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云资源供给方面,呈“东重西轻、南强北弱”,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云服务应用方面,从资源上云转向深度用云,服务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云技术融合方面,算云融合呈阶梯状分布,数智云化水平仍存较大差距。   过去一年,人工智能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云计算作为大模型的底层算力支撑,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开启智能化新纪元。白皮书显示,2023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586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在生成式AI、大模型的算力与应用需求刺激下,云计算市场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预计202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可突破万亿美元。   传统的通用云计算正加速与人工智能融合,升级成为可服务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智能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快速革新。AIIaaS夯实云计算技术底座,持续提升智能软硬件效能;AIPaaS聚焦智算服务开发能力,成为AI工程化实践最优解;MaaS定义云上服务新范式,赋能AI创新与效率提升;AISaaS推动AI应用落地实践,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持续深化云计算战略布局,安全和智能化成发展重点。美国持续加强云计算行业应用,同时出台政策、规则关注云安全和云主权,避免技术外溢,以巩固其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欧盟发布宣言、计划,将云计算服务的使用率定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绩效指标,确认云计算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撑,特别强调云数据安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等国发布数字路线图、法案,注重境外资源引入。日韩侧重扩大云计算投资,推动本土云服务扩张和智能化发展。我国持续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应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云上) 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4巴黎奥运会迎来AI浪潮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当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1000名运动员为奥林匹克精神和梦想奋力拼搏时,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独特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   从为运动员提供贴心的日常服务到辅助训练,再到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AI将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留下独特印记。   运动员的“贴身顾问”   如何到达体育场馆?可以直播开幕式吗?在哪里可以领取赞助商提供的赠品?这些运动员们的疑问,将由AI助手AthleteGPT事无巨细地予以解答。   英国《自然》网站在7月25日的报道中称,聊天机器人AthleteGPT由英特尔携手国际奥委会(IOC)打造,专为全球运动员量身定制。它依托强大的至强处理器与高效的高迪加速器,可跨越语言与文化界限,为奥运健儿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它具备卓越的交互能力,能够即时响应运动员的日常咨询,按需推送定制化信息,从出行指引到赛事规则一应俱全。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快速获取有关比赛场馆、开幕式直播、比赛规则及赞助商活动等各种信息。   英特尔实验室奥运会AI创新项目负责人托德·哈珀表示,AthleteGPT能够快速浏览“数千个信息页面,并全天候回答问题”。   2023年,IOC成立了人工智能工作组,成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AI先驱、学者、运动员和科技公司领袖。今年4月,IOC在伦敦发布《奥林匹克AI议程》,在展望AI可能对体育带来哪些影响的同时,提出了IOC引领全球体育领域开展AI计划的框架。   IOC主席托马斯·巴赫指出,IOC的持续成功取决于如何拥抱数字技术,尤其是不断加速发展的AI技术。IOC必须成为变革的领导者。   成绩提升的“好帮手”   早在1900年巴黎首次举办奥运会时,法国科学家艾蒂安-朱尔·马雷就率先利用技术手段研究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表现。现在,AI技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运动员冲击世界纪录。   在辅助训练提升运动员成绩方面,中国的AI技术奋勇当先。如百度文心大模型技术辅助中国国家跳水队训练;联想AI PC则为中国帆船帆板队提供技术分析。   此前,上海体育大学也与百度合作开发了体育大模型,提供体育文献、动作识别与技战术分析等,助力跳水、游泳、田径等多支国家队的日常训练和巴黎奥运会备战工作。   哈珀则表示,英特尔的3D运动员跟踪系统使用AI技术跟踪人体的21个点,能够精确呈现运动员的身体运动,从而也可为教练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此外,AI还可以为运动员设计定制运动鞋和服装,以及确定最佳营养和训练计划。这些技术将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以及新的世界纪录。   开辟观赛的“新视野”   奥运会期间收集的海量数据不仅将为AI算法提供“粮食”,也为渴求信息的电视观众开辟了新视野。美国体育技术公司Stats Perform首席科学家帕特里克·卢西指出,体育运动就是它自身的语言。它跨越障碍,帮助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数字与数据等信息的融入为这些交流增添了丰富的元素,深化了对话的层次。   媒体正想方设法探索新方式,以将更多信息呈现在电视屏幕上。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当虚拟的“世界纪录线”出现在屏幕上时,很多观众为之倾倒。2024年,媒体有能力在屏幕上展示更多内容,如运动员的加速度、最高速度和步幅等。   据悉,巴黎奥运会采用了中国阿里云AI增强的全新转播技术“多镜头回放系统”,让观众看比赛就像看电影一样,身临其境多角度看到运动员动作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效果。   哈珀称,英特尔公司的Geti计算机视觉AI平台有望向观众提供个性化信息,这将引领未来的新潮流。他解释称,随着越来越多体育赛事同时被记录下来,AI能准确识别观众想要看到的内容,这将改变游戏规则。例如,人们想要看篮球队里的每一个三分球,AI可以浏览所有镜头,并自动将其组合在一起。(记者 刘 霞) 来源:科技日报
  •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       截至今年6月,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42.5万件,权利人为企业的发明专利占比提升到72.8%,企业创新更加活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万亿元,占GDP比重增至12.7%……7月29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知识产权有效赋能经济创新发展。   大力推动专利转移转化是近年来知识产权工作的一大重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各部门、各地方密切配合,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多项举措,切实破解专利转化难题:   一是加快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盘点。“我们搭建了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发明专利数据平台,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准确掌握存量专利底数。”申长雨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组织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率先开展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有效发挥企业在专利产业化中的主力军作用。申长雨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已组织超过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该计划。   申常雨表示,下一步将把工作重心从存量专利的“盘点”转向“盘活”,集中精力在“转”字上做文章,在“活”字上见实效,聚焦专利产业化这一工作主线,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和社会资源,全方位、深层次、多途径推动专利转化实施,释放专利的市场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技术创新的热点领域,数字经济创新也十分活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副局长、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透露,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6万件,占同期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四成半,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21.0%。截至2023年底,共有15.5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数字经济相关发明专利,较上年增加3.1万家,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37.8万件,同比增速超40%,是全球平均增速的1.4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葛树说,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17个省市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颁发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超过8700件,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过55亿元。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了数据知识产权政策性文件,制定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规范,设计了全国统一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加快建立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开发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为在国家层面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做好必要准备。   谈及近来备受关注的专利开放许可,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2022年5月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截至2023年底试点结束,3200多个专利权人筛选出5.9万多件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匹配推送至超11万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项目超1.7万项,有效缓解了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   今年1月20日,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细则正式施行,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全面落地。王培章说,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将着力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内容、完善配套机制。   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专利开放许可实施纠纷调解工作办法(试行)》,引导当事人妥善解决专利开放许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纠纷,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专利法规定,对开放许可实施期间的专利年费减免15%,进一步调动权利人实施专利开放许可的积极性。(记者 操秀英)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