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卫星成功投入运营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宋晨)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卫星15日在香港圆满通过了卫星在轨技术验收评审和地面系统最终技术验收评审,标志其完成在轨测试,正式投入运营。   亚太6E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采用东方红三号E卫星平台研制,是该款平台的首发星。卫星配置25个Ku用户波束和3个Ka信关站波束,通信容量约30Gbps,在轨寿命15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介绍,亚太6E卫星成功投入运营,对实现卫星平台高承载、低成本,提升我国通信卫星平台国际竞争力,以及实现卫星全自主轨道提升和长期在轨自主工作,提升我国卫星平台智能自主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亚太6E卫星与独立推进舱组合体于2023年1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   在发射成功10天后的2023年1月23日,卫星与组合体分离后,通过其自带的霍尔、离子两套电推进系统自主变轨,于2024年6月10日抵达同步轨道并定点于测试轨位。亚太6E卫星是全球首颗从低地球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全自主实现轨道转移的通信卫星。   抵达同步轨道后,亚太6E卫星在轨测试工作顺利开展,7月9日完成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工作后重新定点于东经134度工作轨位,与亚太6C/6D卫星三星共位运行。7月15日完成在轨测试大纲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亚太6E卫星有效载荷工作正常,性能良好,与地面测试结果相符,满足合同指标和在轨使用要求,平台配置的霍尔、离子两套四台电推进系统均满足位保使用要求。   亚太6E卫星项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长城公司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的第13个通信卫星在轨交付项目,由香港亚太星联卫星有限公司运营并委托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测控管理。亚太6E通信卫星聚焦东南亚市场,为该地区提供高性价比的高通量宽带通信服务。 来源:新华网
  • 统信软件张磊:端云结合成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科博会)于7月13日至16日在京举办。统信软件高级副总裁、CTO张磊在“未来信息”分论坛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发展方向,并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操作系统领创企业,统信软件紧抓全球操作系统技术趋势,与国际主流操作系统厂商同步迈入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时代。   张磊表示,自2023年9月UOS AI正式推出以来,已适配60余款应用和20余个操作系统设置能力,覆盖90%主流开源大模型与AI框架,在deepin开源操作系统和统信UOS桌面操作系统中深度赋能。   据了解,去年9月,UOS AI V1.0选取了用户常用的智能全局搜索、邮件、浏览器三大应用进行赋能。另外,UOS AI还提供了23个系统设置能力和深度定制的5款自研应用,分别是邮箱、日历、影院、音乐、浏览器,这些应用都配合UOS AI做了一些特别的功能联动。预计年底会覆盖30款以上自研应用的深度调用能力。   基于对国际主流操作系统应用人工智能的案例研判,以及操作系统产业演进历程的深入理解,张磊认为,“端云结合将作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重要载体,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以端云结合为基础,围绕智能代理和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统信软件在函数调用、矢量化搜索、多模态模型、统一接口等技术上进行研发,支持人机交互创新与应用软件的智能化,为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AIPC为例,张磊分享了UOS AI在系统资源调度、硬件策略、模型加速框架、用户意图预测四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级优化。   张磊表示,为更好支持跨模型、多模型的策略,在UOS AI框架中提供了端侧模型管理方案,可以遍历本地已有的模型列表,选择运行模型,暴露模型输入输出端口。当前自有模型是向量化模型,后续将推出语言问答模型、系统调用模型以及多模态相关的模型。用户也可以基于ollama技术,将其它模型加载进系统里运行起来,而且在UOS AI框架中也支持OPEN AI接口,从而提供了更好的模型扩展性。   谈及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商业化突破口,张磊认为,有用、能用是前提。“统信希望做出一个模型,能够放到PC上、手机上,包括最小的设备上面,这样它就能在比较小的设备上面把模型进行专有化或者最小化,还要把模型进行调度优化,这都是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形成商业化必须要做的创新。”   张磊说,作为加入“北京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的操作系统厂商,统信软件将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产品研发、生态建设、开发者赋能等方面持续创新。在生态打造、赋能开发者方面,统信UOS一方面通过deepin-IDE,运用人工智能生成代码,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智能化测试方面,现在也已融入人工智能。   张磊表示,未来统信软件将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战略地位,构建全栈AI布局,包括AI内嵌的操作系统、AI导向的解决方案和AI原生的开发者生态,助力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形成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新华网
  • 低空经济拓展新赛道 通过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市场运营主体,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数超过22.5万人,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近60.8万架,较去年年底增长了48%……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随着相关政策举措不断落地,我国低空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内涵的延展,不断发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旅游”丰富大众消费新场景,滑翔伞、热气球、水上飞机等独特的消费新场景,激发多地低空消费热。“低空+配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拓展,从城市外卖到观光型景区都在探索引进无人机配送服务。近日,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在深圳北站正式开航,“低空+轨道”第一次走进日常出行……通过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在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不断作出战略部署,有力促进了低空经济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了发展规划。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低空经济中无人机产业的发展。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围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强调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今年两会,低空经济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实践探路阶段,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通航管控服务体系、通航保障系统、通航机场等各方面的建设,未来如何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仍是关键。推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应重点从几个方面着手。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将科技创新贯穿低空经济发展各环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低空工业体系。重点在新能源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持续深化现有应用场景,如农林植保、工业巡线等生产作业领域,以及警用安防、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而拓展新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产品和服务向“大众化”发展。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支持加快建设通用机场及各类起降场,完善飞行器起降、备降、停放、能源补给等功能。推进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低空气象服务能力。 持续培育市场运营主体。支持企业合作与发展,探索可持续商业化运营模式。培育引进一批低空旅游、航空运动、飞行器租赁等运营企业,创新低空消费产品。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扩大、产业链完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快的发展。(冯其予) 来源:经济日报
  • “百模大战”中,工业大模型如何闯出“新天地”? 提问“外感风寒推荐哪些方剂”,系统在几秒钟内就能列出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与具体成分;提问“身体湿气重有哪些危害”,系统也能快速给出全面解答、提出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走进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5号楼,天大智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对“海河·岐伯”中医药大模型展开内测。公司研发总监徐大为说,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大模型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内容更广泛、更全面的辅助诊疗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医诊疗效率。 提出问题,迅速获得专业回答;输入需求,在线进行服装设计;提供图纸,自动完成冰箱组装……近期在天津举办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批聚焦工业、制造业应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 推动大模型更加深入赋能工业制造业,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由于供需不匹配、数据难获得、算力水平低等问题,工业大模型当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仍受制约。面对人工智能“百模大战”风起云涌的现实环境,工业大模型如何聚焦细分领域、加速创新破局? 工业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学习能力强、处理速度快、服务个性化等优势,成为智能科技领域的“宠儿”,尤为吸睛。 作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卡奥斯工业大模型COSMO-GPT亮相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产品发布环节,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秦承刚分享了卡奥斯工业大模型在助力工业企业优化工艺、流程、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功能。 “通过对开源大模型进行微调训练,卡奥斯工业大模型COSMO-GPT注入了562个工业数据集,拥有300多万条高质量工业数据、3900多个机理模型和200多个专家模型,推理准确率达到了96%以上,意图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5%以上。”秦承刚说。 羚羊工业大模型也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体验,他们纷纷就“地效翼船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产制造焊条要依据哪些标准”等话题进行提问,大模型都能第一时间回复。在大模型的工业视觉质检助手中,上传一张图片,输入“识别没有戴安全帽的人”,系统很快就能准确进行判断。 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甲甲说,羚羊工业大模型是以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的通用能力为核心技术底座,结合工业场景实际需求打造的大模型,具有工业文本生成、工业知识问答、工业理解计算、工业代码生成、工业多模态等核心能力,可以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知识中持续进化,实现从提出、规划到解决问题的全流程闭环。 “过去一年,大模型的长足进步使得信息分发获取、内容生产、全自然交互都显现出极大不同,逐步改变着科研范式、产业形态与市场竞争格局。”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随着“底座”能力的提升,不少技术进展将能与大模型“通”“专”结合,赋能行业发展。 不同于通用大语言模型,研发工业领域垂类大模型需要大量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核心数据。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彬回忆,最初,企业虽依靠长期实践积累了大量工业数据,但并没想到这竟会成为公司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现在,这些数据成了我们技术创新的‘核心秘籍’。”曹彬说,依托数据优势与核心算法平台,企业研发的工业垂类大模型就像生产线上的专家“智囊团”与实时“诊疗师”,针对生产瓶颈与设备故障迅速“对症下药”、答疑解难,并提出优化生产调度和调整工艺参数的建议,推动产品提质升级、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收入连续三年快速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将突破30万亿元。 “未来,通过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和‘催化剂’作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将得以进一步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推动产业升级。”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劲松说。 多重短板制约规模化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以基础大模型为技术底座、以工业应用为切入点推动AI行业发展已成为业内共识,但目前供需不匹配、数据难获得、算力水平低等问题仍在制约大模型进一步发挥赋能效用。 ——不够“聪明”,部分产品仅能“打酱油”。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大模型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不少大模型仍难以匹配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佛山市顺德区捷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伟权表示,企业的智能监控终端产品需要进行视觉训练,若有大模型帮助,可大幅提高效率,但目前市面上可用的大模型产品有限。 部分政务大模型声称具有工业相关内容,但其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一些大模型在企业和政府内部应用时,使用者会发现其不仅缺乏行业深度,对业务也并不熟悉。“这些大模型一般是基于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训练而成的,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各自为战”,数据要素流动难。大规模数据是大模型能力的基础保障,但目前数据体系建设仍存在多项短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表示,受限于工业场景碎片化、工业领域训练数据采集整理困难等问题,单一企业开发的大模型往往存在数据量不足、完备性不够等问题,导致大模型与行业融合应用难。王劲松认为,尽管我国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但是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依然严峻,迫切需要找到突破口、打破数据壁垒。 同时,数据隐私与版权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据的流动。“现在的知识已经被大模型解构甚至‘像素化’了,很难直观地看出大模型产生的内容参考引用了哪些知识、信息或艺术风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表示,随着AI对人类的理解越来越全面深入,其对人类隐私的侵犯也会越来越直接和严峻,在数据交易过程中数据版权的保护也会更加困难,这使得数据确权问题成为一项挑战。 ——算力“卡壳”,公共云占比较低。大模型发展背后必须有庞大的算力基础作为支撑。专家表示,公共云是破解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算力“供不上、用不起”的重要抓手,能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方式,让更多的用户享受普适普惠的算力服务,但目前公共云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公共云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30%,但2022年上架率仅5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目前我国算力利用率仍不高,公共云占比较低尤其制约了大模型规模化应用。 加速破局尚需多方合力 专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政府、企业等各方仍需积极参与,推出更多满足各行业需要的垂直大模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首先,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2023年底,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推动建设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并鼓励社会公益机构、大模型企业、新型数商积极参与,为大模型加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王劲松认为,应加快构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基础库,加速完善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制度体系和服务生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速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供给激励,给予数据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一定的试错空间,鼓励面向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着力推动数据高质量供给与数据创新性应用的双向赋能和快速迭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要素配置空间。 其次,依托开发者团队为产业赋能。刘庆峰认为,打造一支覆盖各行业的开发者团队,是实现大模型为产业赋能的重要保障。据介绍,2023年5月6日“讯飞星火”正式发布以来,已新增超过273万开发者,其中大模型直接相关的开发者数量超过52万,企业级用户超过32万。秦承刚也表示,打造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一系列应用场景的大规模实践,根据用户需求反复验证和优化,才能形成符合工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智能体,从而进一步复制推广。 再次,专注单一领域,把大模型做小。“最近联想、苹果、微软、三星都在把模型做小,要让模型上电脑、上手机、上汽车。块头越做越小,能力越变越强。”周鸿祎说,目前,不宜再追求一个大模型解决所有的问题,而需强调术业有专攻,让一个大模型解决一个专业问题,再由多个专业大模型组合起来一起为政府和企业工作。“只要思路转变了,过去限制大模型走进政府和企业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认为,将小参数的大模型部署在政府和企业内部,可以保证数据安全。他表示,公共智能与私域智能共存、互补构成的“混合式人工智能”,将成为大势所趋。最佳路径是打造人工智能个人终端设备,拥有强大的本地异构算力,还能够建立个人知识库,连接开放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增长机遇。(记者 王宁 刘惟真)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科博会上新技术各显神通 未来产业项目首次集中推介       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惊艳亮相,各显神通。7月14日和15日,本届科博会首次举办了未来产业系列推介发布活动,集中展示并推介未来产业领域科技成果,开展产融对接。   人形机器人成为本届科博会的一大亮点,外形愈发逼真和“智商”不断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我们负责火炬‘飞扬’在生产制作阶段的整体打磨抛光工序,完成这些工序的机器人,编程效率比以往提高了5.7倍。”在人形机器人专题推介会专场,华航唯实机器人公司副总经理郭瑞军的介绍,把观众的思绪拉回至北京冬奥会。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能让机器人的“大脑”更聪明,精准完成打磨、焊接、抛光、切割、打孔等复杂操作。   推介会现场,深思考人工智能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杨志明向观众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这款大模型能实现文生图、文生音乐、图生文等,可以更精准执行工作任务而且“更懂人”。   在未来制造产业推介专场,思科、驭势科技等企业负责人现场推介创新产品及技术。“面向实体经济商业应用的自动驾驶,将成为车企尚未触及的蓝海领域。”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吴甘沙畅谈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趋势,台下观众认真聆听,不时拍照留存幻灯片上的分享内容。   本届科博会邀请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独角兽、专精特新等企业代表,共同分享未来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投资机构高管主持点评。本次推介会现场成为科技项目聚集的“盛宴”,也让与会企业扩展了“朋友圈”。   今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谋划部署未来产业发展。本届科博会突出“未来感”,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分享前沿技术。(记者 潘福达) 来源:北京日报
  • 中国科技企业加速出海       随着中国科技加速发展,中国企业正以全新姿态迈出国门。从生物科技到新能源,从消费电子到AI大模型,科技企业出海“掘金”浪潮迭起,积极汇入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竞争大潮中。   中国科技企业开启“大航海”   手持一台相机大小的设备,对着缺失了一条胳膊的孩子进行一番3D扫描,制作假肢的一步就完成了。在欧洲,一位医生使用小巧的3D扫描仪,为自己的孩子制作了一个适配度更高的假肢。   研制这台3D扫描仪的是中国企业知象光电。公司成立于2014年,在2020年启动出海。截至目前,这些在智能硬件、医疗成像、元宇宙等领域落地的3D扫描仪等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卖到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海外业务已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在孟加拉国,基于中国的支付与安全科技支持,500万失去收入来源的家庭获得了政府通过电子钱包发放的援助金。“以往我们线上开户需要去线下网点提交资料,再由网点将材料定期批量运送至中转站,完成人工审核、电子注册等多个步骤。一整条线下流程走下来,大概需要数天到十余天不等,期间还会出现很多错误,不得不重新验证。”当地工作人员回忆。如今,基于蚂蚁数科旗下的ZOLOZ智能化可信身份认证技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过去一年,蚂蚁数科的海外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300%。   几个月前,由北京企业海德利森设计制造并提供整体EPC(工程总承包)服务的迪拜首座加氢站正式亮相。在中国建了140多座加氢站后,这家企业开始“掘金”中东。今年,他们还将在欧洲交付几座加氢站。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组的巨大机遇期,近几年,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将全球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开启“大航海”时代。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公开表示,全球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必答题,“不出海,就出局。”   白热化竞争下觅新机   国际市场的广阔空间,吸引着中国企业出海寻找新机遇。“在一些东南亚、南美国家,其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激光使用率不足,设备装机量很少,欧美的激光设备又过于昂贵,这是我们很好的目标市场。”一家中国激光设备商说道。   “不可能一直待在摇篮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路江涌看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变,从自主技术和国内市场主导的国内循环走向由全球技术和全球市场构成的国际循环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企业在长久的高度竞争中,已经积累了相对充足的技术和能力,出海是企业发展阶段中必须面对的选择和考题,中国已经走向技术与市场驱动的阶段。   寻求更可观的利润空间,是不少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重要驱动力。以大模型行业为例,进入2024年,期盼中的应用爆发还未出现,国内大模型公司却掀起了“价格战”。在国内竞争白热化的同时,商汤、阿里、零一万物等大模型企业也纷纷走向海外,东南亚、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北非等市场遍布国产大模型“出海”踪迹。   零一万物创始人兼CEO李开复表示,从大模型服务来看,美国等国际市场有更好的付费意愿和消费习惯。因此,零一万物在进入国内市场之前,已率先在国际市场试水并取得了积极反馈。   一位AI应用投资人也表示,相比于国内用户,海外用户的付费意愿、付费习惯都明显更好,更容易跑通AI大模型的盈利模式。此外,在一些领域海外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例如社交陪伴类产品在海外面临的监管风险较小,这也让不少企业看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国际创业须克服多重挑战   比起“出海”这个词,路江涌更愿意用“国际创业”这一表述来提及中国企业出海。“创业本就不易,还要出国做,难度就更大。”他说,当前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面临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这四种距离,以及与之一一对应的四类挑战——新来者挑战、局外者挑战、弱小者挑战和外来者挑战。   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当地遭遇本土化挑战的案例不胜枚举。海德利森相关负责人回忆,在迪拜建设加氢站时,由于企业配置的电缆不符合当地安全标准,只得临时更换。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政企数字化转型部副主任罗欧认为,在出海过程中,企业需要提高合规性问题防范意识,加强本地化运营和跨文化管理,提前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记者 孙奇茹) 来源:北京日报
  • 我国统计与数据科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成果份额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统计赋能、数据赋能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7月12日至14日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联合会议期间,会议轮值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告诉记者。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会议期间,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共谋统计与数据科学发展之道。   “数据是政府治理、企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所在。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大数据中,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隐藏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指导决策和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江松说,精准挖掘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成为各行各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设立了一批重大项目、专项项目和应急管理项目,全力推动我国统计学科、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统计的管理,正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启荣认为,统计与数据科学不仅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治理,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   “统计学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但目前,统计与数据分析人才数量仍显不足。”陈松蹊告诉记者,加速对数据分析领域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本届联合会承办方云南大学,在1989年正式创建了统计系。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文会介绍,当前,云南大学将统计学列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并着力于围绕新时代社会经济统计、大数据统计基础理论、贝叶斯统计与人工智能、张量分析与生物医学统计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培育优秀人才。   依托第二届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联合会议搭建的平台,来自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分会等机构,以及全国334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精英汇聚一堂。同时,还有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115所海外高校的2200余名代表,共同切磋交流。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艾丽西亚·卡里奎里认为,统计学应在民事和刑事司法系统发挥关键作用;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凯瑟琳·罗德则分享了统计与数据科学应用于遗传和基因组测序的相关课题。   “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扩展,离不开广泛的国际交流。我们将通过这一平台,继续促进这一领域的交流合作。”陈松蹊告诉记者,这也是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统计学交流平台。   会议期间,丰富多彩的学术报告、企业展台及人才招聘等活动,让与会者收获满满。   “这样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术界、产业界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统计与数据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马文会说,通过深度交流、互学互鉴,大家一定会碰撞出智慧和友谊的火花。(记者 赵汉斌) 来源:科技日报
  • 人形机器人“进步”神速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早已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而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科技领域的宠儿。在近日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共有25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其中不仅包括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先锋阵列,还有特斯拉第二代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中国首秀等。人形机器人所在的展区赚足了眼球。 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集成了AI、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各类先进技术。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不断升级改进,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纷纷加入其中。 特斯拉在2021年发布人形机器人计划,并于2022年推出首款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目前第二代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灵活行走,并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模仿人类操作,在特斯拉工厂进行电池的分拣训练。下一步,特斯拉计划在明年限量生产擎天柱,届时将有超过1000个擎天柱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同样火热。从傅利叶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到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夸父”,以及全球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等,国内人形机器人应用已经覆盖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据统计,中国已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量最多的国家,累计申请量达6618件,8年间增长了25倍。 人形机器人功能的不断精进,不仅能提升人类生活便捷性、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水平,还将改善医疗健康服务,丰富教育、娱乐体验等,为人类生活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变。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动能愈加强劲。 人形机器人虽然在关键技术层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但其发展仍面临着核心技术尚不成熟、制造成本过高、应用场景不足以及伦理道德问题等多重挑战。同时,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加速演进也导致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若想在这波科技浪潮中占得先机,企业应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力争量产,使人形机器人真正发挥作用。(刘 畅) 来源:经济日报
  • 数字消费引领生活方式新变化       数智技术应用和数智经济发展,使信息日趋对称、消费需求升级,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供应商、产地、构成等信息,都在数智世界透明呈现,倒逼企业满足客户需求,客户可以有更多选择,从而涌现数字消费模式。数字消费的产生、发展、特点和趋势,引领生活方式新变化。   数字消费是互联网消费的升级   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带来数字化的产品、工具、软件和服务。消费内容决定消费方式,这些不同于传统的新型产品、服务和工具,连互联网消费都难以满足,势必促进消费转型,创新消费模式,支持消费升级,塑造出数字消费。数字消费最典型的模式是,从在互联网+实体商店方式的基础上,改造和提升为“产品基地+数字平台+物流配送”的方式,实现了线上为线下引流、线下为线上提供配送和体验等服务,优化了服务和管理流程,推动了线上线下联动、融合互动发展的诸多创新,提升了线上线下的交易效率,带动餐饮、出行、住宿、娱乐、教育、金融等诸多消费行业的转型升级。方便的线上购物,改变了消费者触达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减少了时间和信息成本,增强了交易透明度,带来多样化选择,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   从互联网消费升级到数字消费,深化了内涵,扩大了外延。一是消费要素得到创新。比如消费主客体的数字化、消费渠道与工具的数字化,以及消费理念与环境的数字化,涌现了诸如虚拟现实方式的新游戏、新社交,以及利用云技术等技术,将文化旅游产品汇集云端的“云游”“云聚”等,正在走进新消费时代。二是消费业态引领潮流。以网络购物、直播带货、数字文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与数智技术加速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城乡数字消费亮点频出,各项新技术加速落地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展前景可期。三是消费观念再次刷新。数字消费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让群众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在数字消费实践中,一些新的消费现象正在上升到消费理念层面,出现了便捷消费、智能消费、个性化消费等观念,数字消费、定制生产、共享经济新概念正深入人心,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观,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四是消费机制在生成。从功能消费到数据消费,从一次性消费到持续性消费,从单一产品消费到联网型消费,从个体消费到社群消费,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和机制。企业兼顾实体和虚拟两种市场,创造新实体消费,释放虚拟数字消费。   数字消费始终以消费者为王   消费者需要最适合自己的物品和服务。数字消费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购物、健康、娱乐等方面,都能根据个体所需、喜好和要求进行定制。个性化服务模式会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医院通过大数据处理病患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方案及医疗服务。“90后”“00后”正成为消费主体,他们借助数字手段快速走向社会舞台,以早得多、快得多的方式表达个性化诉求,企业则为他们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产品。   消费者需要便利有效的购物和服务。数智经济为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的消费方式,人们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体验预约、购物、交通等各种服务,便利大众消费,提高购物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催生新的消费风尚,为消费者带来生活质量提升和改进,社会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消费者需要快乐的购物体验。许多消费者的购买更在乎过程和获得愉悦、享受、舒适的感觉,这种体验式消费深刻改变着消费习惯。随着多模态大模型、领域模型、AI短视频生成的开发,许多娱乐、创作和旅游等方面会走向消费端,在线旅游平台服务会得到更大的改进,可以提供更上乘的旅游产品销售、旅游目的地的详细介绍、旅游攻略的分享等内容,让消费者获取更多的旅游信息和体验。这将使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质和服务,对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消费者需要简单安全的支付。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信用卡时代,而中国跳过信用卡阶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子支付方式,引领支付新时代,现已影响到世界各地。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消费行为,颠覆了传统支付模式。电子货币也纷纷登场,数字货币场景已涵盖餐饮、文旅、住宿、购物、教育、交通、医疗等多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数字新应用与消费的黏合度越来越高。五花八门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格外抢眼。可以说,数字消费要始终围绕消费者服务。   智能消费正在成为数字消费的亮点   数字消费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包含智能产业,智能消费可以提高数字消费的品质。近年来人们正在抢抓生成式人工智能从1.0进入2.0的重要机遇,如火如荼地开展AI的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和广泛应用,随着一些企业和商家通过to-b、to-c和单位合作的方式,陆续推出智能的技术、产品、软件、服务,智能消费正在成为数字消费的闪光点,从无序到有序地走进消费者,提升消费者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利用生成式AI将成千上万的顾客评价归纳为一个简短句子,协助消费者选择。   数智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全球市场范畴,消费者可从全球市场购买想要的任何物品。比如,义乌一个女老板应用前沿的AI视频,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更多的AI软件及服务将会成为消费者更持久和更大的消费机会。AI会不断刷新我们的消费认知和体验,将对消费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价值的交流方面,全球合作将有效推动消费品质量的提高。   智能消费走到了消费前沿。智能工具的开发,将会基于消费者画像把握结构性机会,提升新消费品质,普及新兴技术,注重精神追求,成为新消费的趋势。新型消费将与数智技术融合,使其定位逐渐个性化,凸显出越来越多的新应用、新体验、新市场和新风尚,智能技术将点亮美好生活。   绿色智能消费引领社会生活新风尚。随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升级,健康刚需使绿色智能产品受青睐,追求节能高效使家电家居产品从功能驱动消费转向追求智能品质。在满足消费兴趣的过程中,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从而体验获得感,收获健康和快乐。   消费普遍升级给数字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网络犯罪等问题和隐忧随之出现,需要更多的安全措施、数字治理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确保新技术应用更加智能与公平,要从技术、制度、工具等方面探索路子,助力人们享受美好的未来生活,比如随着无人智能网约车上市,要考虑驾驶员岗位被取代后的安置政策衔接问题。   (作者邵春堡 为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 来源:北京日报
  • 发挥双重优势布局数实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能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带动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10%左右,有望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表示将加大政策供给。在多重政策利好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至目前的超50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以消费互联网为主要增长点,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进入以产业互联网为主要增长点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更多,竞争也更加激烈。 数字经济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能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带动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全球主要大国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布局数字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赋能千行百业,有望培育出超万亿美元的支柱产业。面向未来,不进行数字化转型,将会面临被淘汰;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的数字经济,则是“空中楼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我国具有制造大国叠加网络大国的双重优势,为做优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广泛、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网络,5G基站数量占全球总数超六成,数据资源规模保持全球第二位,算力总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依托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扎实推进,2013年至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非稀缺性、高流动性、强外部性、低成本复制等特点。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仍在起步建设阶段,还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短板,亟需加快破除阻碍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2023年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步伐加快,今年还将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8项制度文件。随着数据共享、开放、流通、应用步伐加快,将有力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数字产业化是基础,要持续加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继续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是重点,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