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一个单光子探测器的长三角协同创新之旅       如果把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打开,会看到近10个圆柱形“小冰箱”,每个“小冰箱”里精心排布着10多个比指甲盖儿略大、带着光纤“小辫子”的金属模块。   “这些模块名为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是‘九章三号’中捕捉并识别单个光子的‘眼睛’。”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告诉记者,在上海诞生,到浙江封装,再到安徽应用,每个单光子探测器都会经历一场长三角协同创新之旅。   对于光量子计算来说,“火眼金睛”非常重要。尤立星说,光量子计算是用光子的不同量子态来表达运算中的“0”或“1”,要获得运算结果就要识别其中的每一个光子。一个10瓦的小灯泡每秒钟释放的光子数以万亿亿计,一个光子的微弱程度可想而知,单光子探测器需要非常精准。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0年,尤立星团队刷新了光子探测效率的世界纪录,探测效率达到98%,可以简单理解为100个光子一个一个传输过来,其中98个都能被精准探测。   科研追求的是极致,而应用需要规模化普及。采访中,国家需求、应用导向给记者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尤立星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合作始于10多年前,那时候尤立星和同事经常上海、合肥两地跑。   “单光子探测器对环境非常敏感,我们需要根据应用环境做出调整。”尤立星说,“‘九章三号’需要100多个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在实验室环境里实现一个高效率的单光子探测器不难,难的是做出一批,而且可以适用于各种应用环境。”   团队在一致性、适用性和降低使用门槛方面下了大功夫。例如,单光子探测器之所以要被集成在“小冰箱”里,那是因为其使用的超导材料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工作。团队选择了工作温度相对较高的一款超导材料,以此缩小“冰箱”的尺寸,降低使用门槛。   再如,为了实现单光子探测器的批量化供货能力,团队在毗邻上海的浙江嘉善打造了一条封装集成生产线。单光子探测器在这里被装进“小冰箱”,然后再运往安徽合肥。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10余种研制中的单光子探测器。“上海有非常强的科技实力,嘉善有制造的成本优势,合肥在持续探索量子科技前沿。”尤立星表示,长三角协同创新持续助力量子科技攀登科技高峰,团队将继续围绕应用需求推动单光子探测技术演进。(记者董雪、屈彦) 来源:新华网
  •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       本报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谷业凯)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日前正式上线。国家超算互联网可将全国众多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构建一体化的超算算力网络和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算力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算力中心亟须突破现有单体运营模式。2023年4月,国家超算互联网正式启动建设。其目标是紧密连接供需方,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有效支撑原始科学创新、重大工程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达成,成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高速路”。建设过程中,国家超算互联网依托一体化的算力调度、数据传输、生态协作体系,实现算力供给、软件开发、数据交易、模型服务等产业链相关各方的紧密链接,构建市场化、互联网化、标准化的先进计算服务环境。   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200家应用、数据、模型等服务商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并提供超过3200款商品。这些商品覆盖科学计算、工业仿真、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前沿数字化创新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先进计算服务的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超算互联网正式上线将有助于缓解目前算力供需矛盾,为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 做强高端医疗装备“中国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快速提升,构建了基本健全的产业体系,覆盖检测、治疗、监护、康复等环节,满足了我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基本需求。但在头部企业规模、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原创性医疗器械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与医疗装备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速,催生了新一轮医疗装备领域技术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既是国产医疗装备面临的形势,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未来,要促进国产医疗装备迭代创新升级,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聚焦产业关键环节,精准布局实施重大攻关专项,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应围绕医疗装备领域产业链各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前瞻性和系统性顶层规划布局,通过针对性设立重大攻关专项等,精准布局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力量,通过国内医疗装备领域的优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协同攻坚,在3年至5年内实现风险等级较高的一批原材料、核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实现一批依赖进口装备的国产替代,显著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例如,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为团队基础,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轮驱动,联合上下游、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优势力量和创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对关键核心技术与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进行协同攻关,率先突破了国产首套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彩超、超高场5T人体超导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装备,探索全链条协同创新攻关的新模式。   二是锚定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强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型医疗装备产品不断涌现,医学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转变。人工智能、新型传感、探测材料、增材制造等创新技术正在改变医疗装备发展格局。AI辅助医学诊疗、单分子检测、仿生学技术应用等成为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热点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推动医疗装备朝精准性更高、交互性更强的智能诊疗、精准诊疗方向发展。应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加快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在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掘新赛道、新业态,促使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是聚焦创新人才建设,加强医工融合,构建适宜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医疗装备产业位于科技、制造、生命健康等交叉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信息、机械、电子、材料等多个行业,是集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等特点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创新需要大量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相关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缺乏,建议高校聚焦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紧缺人才,通过培育医工交叉的“四链”融通环境,支持企业等产业创新主体深度参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创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针对产业投融资痛点,多措并举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医疗装备中小企业一般为轻资产企业,产品需经过周期较长的临床验证和审批注册流程,面临着融资难题。应提高资金在产业链创新链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持续加大财政对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重大专项的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平台功能,优化创新器械审批,加速技术转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总体来看,医疗装备产业具有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需进一步加强“四链”一体化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链条融合发力,强化研发投入、技术攻关、临床牵引、成果转化、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创新全要素支撑,以自主创新驱动塑造我国医疗装备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更多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造,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郑海荣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 来源:经济日报
  • 发展大模型关键在应用       发展大模型,要立足实际走差异化路线,关键在应用。以应用为导向,立足已有优势,与垂直行业深度结合,不仅能激发产业新动能,也能锻造技术新优势。企业要立足实际,结合自身业务场景,综合考虑行业专业性、数据安全、持续迭代和综合成本等因素,构建适合自己的专属大模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召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企业座谈会,提出加快培育面向工业领域的大模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和工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一日千里,是作为跟随者“满场乱跑”,还是走差异化之路寻求换道超车,是值得厘清的问题。   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少关键领域与美国确实存在差距。近一两年,ChatGPT、Sora等大模型都来自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2023年底《财富》杂志发布的“人工智能创新者50强”榜单中,绝大多数都是美国企业,中国仅有1家企业入选。总体看,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工智能的产业基础薄弱,顶尖人才缺乏,高质量数据积累不足,在底层技术、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受制于人。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被技术封锁,有些差距不断拉大。   面对他国的主导优势,盲目跟随既不利于真正的创新,还容易“烂尾”。中美两国已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梯队。近年来,美国不断升级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与支持,研究制定针对、遏制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措施,以保持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力。自ChatGPT发布以来,中国企业纷纷推出大模型,形成了“百模大战”的局面。但大模型并不是多多益善,“一哄而上”的结果往往是“一哄而散”,许多同质化、重复性的大模型不仅造成投资浪费,也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中国发展大模型,要立足实际走差异化路线。业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发展大模型,我们不能跟美国打篮球赛,因为美国在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跟随容易“满场乱跑”。我们应该用下围棋的办法,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大模型赋能制造业等各个领域,以实现人工智能在应用上的突破和提升。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也证明,只着眼于虚拟世界却不能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技术,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只有融入并赋能千行百业,才能成为引领未来的突破性技术。   差异化的关键就在应用。目前,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行业大模型深度赋能电子信息、医疗、交通等领域,形成上百种应用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应用为导向,立足已有优势,与垂直行业深度结合,不仅能激发产业新动能,也能锻造技术新优势。比如,在工业领域,充分发挥我国完备产业体系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优势,加快培育面向工业领域的大模型,凝练、开放工业应用场景,深化工业数据开发利用,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将形成人工智能和工业领域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企业上马大模型也要注重差异化。大模型不能包治百病,盲目上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拖垮企业。应立足企业实际,结合自身业务场景,综合考虑行业专业性、数据安全、持续迭代和综合成本等因素,构建适合自己的专属大模型。用得好还要用得起,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技术、资金、人才等限制,很难用上个性化定制的大模型。只有推出更多普惠易用的大模型产品,才能让大模型更广、更快落地,扎根企业、行业,实现迅速迭代和性能优化。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车轮”仍将滚滚向前。着眼未来,我们既要在前沿技术上对标领先水平,也要推动大模型应用快速落地,实现产业生态的竞争优势,才能有望缩小差距甚至实现换道超车。 来源:经济日报
  • 我国互联网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李芃达)从国务院新闻办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季度,电信业务收入达到4437亿元,同比增长4.5%。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5G用户普及率超过60%,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端口达到2456万个,全球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链路正式商用。   今年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30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年底,备案网站数超过380万,网民规模达到10.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5%。融合赋能作用充分彰显。在生活领域,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网约车等应用蓬勃发展,拓展了数字生活新空间;在生产领域,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我国新型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企业经营合规性、行业生态开放性和安全保障稳健性明显提升。惠民利企的行业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用户权益保护得到加强。工信部将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推动“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据悉,工信部正加快落实《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计算、网络、存储和应用协同发展,引导构建全国枢纽、区域中心、本地边缘协同发展的梯次算力基础设施架构。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30EFLOPS。同时,强化网间互联数据传输效能,升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骨干直联点功能,提升算力接入网络能力。征集算力应用创新项目超过5000个,覆盖金融、交通、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   谈及如何落实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相关部署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首先要统筹算力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深化算力基础设施统筹监测,引导东西部算力协同发展。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完善算力集群到主要城市的直连网络,增强算力网络接入能力。   其次,加强智算引领,优化算力结构。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计算架构和软件生态建设,加速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方案。鼓励各方探索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运营新模式,包括多方协同机制,把智能算力用得更好。   再次,激发算力需求,完善算力服务。研究建立公共算力服务监督管理体系,组织算力服务调度和运行安全监测评估,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算力服务企业,打造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不断优化算力网络产品和服务,降低中小企业使用算力成本,提升算力普惠易用水平。 来源:经济日报
  • 以“新”谋局 以“质”竞速——京津冀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一路走来,三地求新识变,重塑生产力“质态”,重构新发展“版图”,逐步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如何“燃动”新质生产力,努力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个春天,记者深入京津冀一线,感受三地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脉动。   这个春天,到京津冀一线走走,能鲜明感受到一股向上、向绿、向智的创新变革之气。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正有序释放。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站上新起点,三地立足自身禀赋,携手“燃”动新质生产力引擎,以“新”谋局,以“质”竞速,以“改”助力,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挺进。   重塑生产力“质态”:钢材比头发丝还薄,集装箱让机器人“接管”   渤海湾畔,登上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码头的七彩廊道远眺,近百辆智能运输机器人正往来穿梭,有序运行。   “扛大个”曾是几代码头人的记忆,现在坐在距离码头边七百多米的智控中心,只需点点鼠标、操作摇杆就能卸下十几吨重的集装箱。“一个班5个人,就能将75万平方米内的生产管起来!”谈起技术变革,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彪滔滔不绝。   在这座2021年投产运营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实现百分之百绿电供应。通过物联网、卫星、5G、人工智能等技术连通“人、车、箱、船、机、场”后,装卸作业时间比人工装卸减少26.2%,远洋干线船舶在泊船时效率提升28%。   数据显示,2023年该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箱,70%以上来自京津冀地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超过280万标箱,目前看整体形势很好。”孙彪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赋能改造,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   从北京石景山到河北曹妃甸港,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生产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采用首钢电工钢制造。   “生产出比头发丝还薄的钢材,这是老首钢不敢想的。”在首钢京唐公司钢轧作业部,MCCR作业区精轧操作工荣彦明指着长达288米的世界首条多模式连铸连轧生产线说,“没有金刚钻,我们不敢揽瓷器活儿!”   在这里,汗流浃背的炼钢场景已成为历史影像,工程师在控制室调好参数,只需25分钟,一炉滚烫的钢水直接铸成板坯并轧制钢卷,总流程耗时较传统热连轧工艺节省近3个小时。清洁、低碳、高效,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放眼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只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高质量“重塑”。   重构新发展“版图”:“北京研发、津冀制造”释放潜力   今年3月,SMC(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工厂二期开工。作为全球领先的气动元件制造商,这家在北京深耕30年的世界500强企业,如今将研发留在北京,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至天津、河北等地,通过京津冀三地协同布局,实现了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   “SMC总部已批准立项,将在北京投资5亿元建设亚太创新中心。”SMC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透露,建成后,面向中国半导体、新能源和汽车产业等市场的自主研发比例将显著增强。   新质生产力有一个关键催生因子,即“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像SMC在京津冀的协调布局一样,许多企业通过整合三地生产要素,实现链式发展,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三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着力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三地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42家,分别占全国比重达到12%和14%。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落户雄安新区后,一批中小企业紧跟而至。在刚刚入驻这里的雄安妙心医学检验有限公司,“90后”副总经理王芳军满眼兴奋。他指着全新的办公区,雄心勃勃地说:“没赶上深圳改革,我终于赶上雄安崛起!”   这个春天,京津冀三地高层互动频繁,一体化发展机制日益完善,“五群六链五廊”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竞速”未来产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双向奔赴”   “让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在雄安新区成了一句流行语。   记者逐“新”走访,一个个面向未来的技术成果着实令人惊叹——雄安创新研究院建立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落地、雄安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和转化中心投入运营……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试”是关键环节。   走进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芯联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生产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去年1月,这家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的创业公司入驻雄安。如今,其自主研发的窄线宽激光器订单不断,已用于高空卫星等场景,今年还将有新产品落地。   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负责人说,作为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发展高新产业的平台,我们新建的高标准厂房,通过三年免收租金、两年减免租金等方式,已吸引多家芯片设计、无人驾驶研发等企业入驻。   新质生产力常常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并借助新型生产工具,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   连日来,在京津塘高速上,一辆“满配”自动驾驶设备的货车,以最高90公里的时速前行。2024年初,京津塘高速北京、天津自动驾驶测试路段批准开放,成为我国首个跨省市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货运测试。   对未来公路货运发展的前沿探索,是京津冀携手培育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人才,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有效发挥带动作用。   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如何布局“新赛道”、打造“新引擎”?   根据2023年底京津冀首次联合发布的跨区域产业链图谱,三地将共同打造氢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高端工业母机、生物医药、机器人6条产业链,并梳理了重点企业清单、应用场景清单等。   据透露,后续三地还将修订完善产业链图谱,并健全“供需清单式”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定期梳理并发布应用场景需求侧清单和创新资源供给侧清单,布局一批带动性强的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变革”生产关系:发展出题目,改革来破题   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课题。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顺畅流动,京津冀三地正加快探索步伐。   一直以来,职称评审都是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天津最近在全国率先实行“六单一顶格”的职称评审授权改革措施。信创海河实验室成为首家授权单位,其负责人李涛说:“有了职称评审自主权,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人才加盟,解决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   据天津滨海高新区人社局长赵政波介绍,此次授权是针对信创海河实验室发展需求和人才结构量身定制的,目的是助力“中国信创谷”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第一动力”,关键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而打造人才“强引擎”,急须破除人才体制的壁垒。   在雄安新区,出台人才16条政策,在150所高校设立引才工作站,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发放“雄才卡”已逾1万张……近几个月来,一连串密集动作背后,涌动着这座“未来之城”求贤若渴的诚意。   紧抓创新“牛鼻子”,下好改革“先手棋”。改革开放的历史反复昭示:只有不断清障破壁,才能构建起适应先进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打开手机,轻触屏幕,消费者线上下单保税商品,京津冀地区实现次日送达。年初,京津冀首票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落地实施,北京将富有特色的全球购新体验带到了天津。   而依托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医药企业“异地监管”政策,曾经是盐碱荒滩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如今也聚集了上百家药企。   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未有穷期。“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正在破除,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说,下一步,京津冀将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向规则协同并重转变。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展望未来,京津冀激荡人心的创新发展故事将更加精彩。(记者 宋振远 王璐 郭宇靖 张骁 王井怀 齐雷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质生产力推动消费深刻变革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上,记者发现,新质生产力正从创造需求、塑造风尚、打造环境等方面加速“造新”,推动消费深刻变革。   创造新需求 增添消费动能   走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移动舱体展示的全屋智能场景,仿佛来到智慧、安全、舒适便捷的“未来之家”:主人进入家中,灯光、音响、空调等智能设备便会自动启动;老人一旦跌倒,会立刻发送信号至亲人手机;在车上也可以实时掌控家中的扫地机器人……   “以全屋智能为代表的空间智能化,是房地产行业探索发展新模式的最优解之一,它能使房子产生显性变化,继而促进新型家居消费。”华为终端BG首席战略官兼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说。目前,华为全屋智能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300多家门店,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和服务。   变革新技术,创造新需求,催生新场景。   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智慧运动设备……消博会上,一系列新质生产力典型业态相关产品和方案集中亮相,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激发更多新型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赛道提质升级。   在科大讯飞展区,智能录音笔、翻译机、办公本、AI扫拖机器人等多款搭载讯飞星火大模型的产品集中展出,引来观众驻足围观,有人更是按“展”索“品”,当场上网订购。   “在马车时代,用户想要的永远不会是汽车,而是更快的马。”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副总裁战文宇用一个形象比喻,说出了创新与需求的辩证关系,“要不断以技术创新来满足真实世界的刚需。”   近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地方站首站在海南启动,聚焦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众多参展企业认为,这不仅是针对消费者的设备更新行动,也是一场针对消费品企业的创新行动,可以催生新需求、新产业、新模式,为消费增长带来新动能。   塑造新风尚 引领消费潮流   一路旖旎风光,一路风驰电掣。消博会期间,一场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众测赛在海南环岛展开,17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展开续航和智慧能力的竞逐、测评。   新能源汽车是绿色经济最具代表性的消费品之一,其赛事和展览成为消博会上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消费风尚的生动例证。作为消博会举办地的海南,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8%,这意味着每新增两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位列全国省级第一。   “市场正面临新型消费大时代,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的提升,会带来消费习惯和方式的巨大改变。未来人类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在消博会参观的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说。   自动识别塑料瓶并发放“环保奖励”的智能回收机,量身定制健身方案的智能体测一体机,智能扫码最快3秒“出杯”的喜茶出茶机,帮助运动障碍人群进行有效锻炼的反重力跑台……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消费的场景在消博会处处可见。   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新质生产力还为国潮国货消费插上了新翅膀。   在浙江馆,一款糖画机器人传承糖画非遗技艺,快速融化糖块并喷涂,实现平面糖画制作。观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选择食材、造型并支付后,各式造型的甜品便快速“画”了出来。“省时省力,已有很多景区、夜市采购我们的产品。”该产品展商尹于辉说。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货品牌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消博会上,越来越多的精品国货,展现出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的崭新面貌,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目光。   打造新环境 重塑消费体验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一环。观察消博会会场内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推动消费在体验感、安全感和便捷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客服等加速应用,为消费者打造了身临其境、交互丰富的沉浸式购物场景,辅助消费者进行购物决策,提升个性化购物体验。   “球鞋模型有全方位的展示,还可以用手点击查看每个细节,效果非常逼真。”消博会得物App展台前,不少观众佩戴头显设备,好奇又兴奋地体验3D创新应用“球鞋博物馆”。得物App展商介绍说,目前得物的球鞋模型库已囊括超两万双球鞋模型、涵盖众多知名品牌。   消费市场各环节的数据、信息等通过新技术实现整合和存储,便于监管部门对商品的生产、物流、售后等进行追溯,能更大程度地优化消费市场环境。   免税消费是繁荣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消博会上,众多免税企业参展;会场之外,海南各离岛免税店也客流不断。   得益于免税商品溯源码这一依托技术创新推出的管理机制,海南离岛免税品质保障备受好评。“此举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也有利于监管部门高效查处行业违规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安永大中华区零售与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郑铭驹说。   基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国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容提速,快递物流等渠道更通畅,让消费更便捷舒适。   瞄准未来市场,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在消博会展出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广泛应用于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场景,相关领域消费也将更加高效便捷。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技术的进步,还包含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毕马威中国海南区域首席合伙人张岚岚说,消费企业愈发注重运用新质生产力提升运营能力,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更舒适的服务。(记者 吴茂辉 王存福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型储能行业需回归技术创新主航道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安全监管亟待升级等问题。业界呼吁,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   宁德时代发布天恒储能系统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储能系统,为储能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负责人许金梅表示,天恒储能系统的产品可以实现“容量5年零衰减”以及“6MWh(兆瓦时)的高能量”。许金梅说,围绕储能电池的长寿命、高安全、零衰减,宁德时代做了大量技术创新,并通过应用场景开发了解决方案,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据介绍,天恒储能系统是一款标准20尺集装箱式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旨在解决储能领域长期存在的安全、容量衰减、寿命跳水以及能效降低等问题。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以及商业模式四大创新突破,天恒储能系统在抗衰减方面的表现堪称卓越。   宁德时代方面表示,天恒储能系统的设计强调大容量、小尺寸,并在寿命和安全性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其所使用的锂电池实现了15000次以上的实验室循环,有效延长了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   近年来,宁德时代的新型储能业务得到进了快速发展。宁德时代的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一;营收同比增长33.17%至599亿元,占总营收的14.94%。从2018年到2023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收入从1.89亿元增至近600亿元,已成为宁德时代的第二增长曲线。   新型储能已成产业新赛道   据了解,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目前,不只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向新型储能领域延伸布局。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比亚迪未来将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个方向高度协同发展,目前比亚迪的储能电池累计出货量已超40GWh;中创新航方面透露,将会推出两款全新的储能电芯产品,未来储能业务在中创新航业务中的占比将达到20%至30%;亿纬锂能也于2023年底投资37亿元加速扩大储能电池的生产规模。   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到2030年将接近3万亿元。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惠东表示,和传统调节电源相比,电化学储能具有调节速度快、调节精准高、布局灵活无场地限制等优点,但在长时续航方面存在经济性不足的问题。综合来看,电化学储能还相对处于偏弱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成为未来主力。   竞争加剧需避免低效竞争   新型储能赛道的火热景象之外,诸如产能过剩、项目实际利用率不高、产业安全监管待升级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储能市场存在诸多痛点,其中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称,2022年储能电池库存可能超过20GWh,2023年按照不同口径统计的储能电池库存约为50GWh至80GWh,这也就意味着这两年的总库存已高达70GWh至100GWh。   不仅如此,墨柯认为,储能电池激烈的价格竞争还让动力电池的价格上不来,且储能电池倾向于向低端电动车消化库存,进一步挤压了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   一些业内人士提到,我国目前有上万家储能企业,但大部分产品毛利率比较低,导致企业缺乏后续资源与经费继续投入研发。   深圳国瑞协创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卓清锋表示,新型储能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今年下半年或将迎来行业大洗牌,届时至少一半以上的集成企业将被淘汰。“现金流有问题的企业,今年估计会比较困难;做大储(应用于新能源电站、电网等大型场景的储能系统)的小企业,项目越多可能风险越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电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认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他建议,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调度运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呼吁,新型储能行业应坚守安全底线,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避免低效竞争。他们建议,新型储能行业要进一步增强上下游的分工协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新型储能的标准化、安全化、规模化和经济化,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 董建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美国:人工智能正从流行词变成生产力       许多美国企业不仅把人工智能当作流行词汇挂在嘴边,而是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尝试采用相关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先行一步拥抱人工智能的公司正在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越早尝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业务有机结合,就可能越快找到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方法。   拥有160万名员工的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内部应用程序有一个名为“我的助手”的功能,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支持。这一功能可以快速回答问题,总结会议记录,并帮助撰写文档。沃尔玛表示,这项应用能简化一些繁琐的工作,以便员工能够专注于更重要的任务,预计这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   美国著名百货连锁店梅西百货也表示,其正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来定制营销策略,通过算法向顾客推荐商品。   美国休闲服饰品牌Abercrombie&Fitch的设计师则使用人工智能应用帮助他们设计产品,生成服装创意图像。其营销部门的工作人员还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帮助编写产品描述的简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将价格与需求实时动态匹配,已成为一些公司通用的做法,比如优步会根据想要乘坐的人数多少来浮动定价。快餐连锁Wendy's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在生意清淡的时段对网上菜单价格进行打折促销。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库存管理。联合利华旗下著名冰淇淋品牌Ben&Jerry's在商店冰柜中安装了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摄像头,存货不足时会评估剩余的数量,及时向公司总部发出警示。这一技术已安装在8000台冰箱中,后续还将大幅增加安装数量。因为能及时补充受欢迎口味的冰淇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冰柜销量平均增加了13%。   农业设备制造商迪尔公司则使用人工智能摄像头来改进除草剂喷淋装置。此设备可识别杂草,从而更精确地使用化学品。这一技术于2022年首次推出,公司估计这项技术已覆盖1亿多英亩土地并节省了800万加仑除草剂,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作物和土地的影响。   尽管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探索,但其目前应用有目共睹的成效让人们对新技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许多经济学家和商界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才刚刚开始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拥有广阔的前景。高德纳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90%的公司将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这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就业未来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受访公司计划采用人工智能,其中50%的公司预计人工智能将带来就业增长。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的许多应用只是改进了既有软件可以做的事情,虽然更有效果,但不一定会向个人电脑和互联网那样“改变游戏规则”。另外,目前企业人工智能方案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上,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企业前期的科学决策过程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潜力。   也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工具发展很快,企业人云亦云采用人工智能效果有限。需要企业管理者深入跟踪研究相关技术的功能和潜力,结合公司具体业务,探索人工智能提高绩效的范例。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护栏等制衡机制来管理安全风险,减少人工智能编造信息的“幻觉”倾向,规避训练数据中出现的偏见、知识产权等问题。   人工智能在给企业赋能的同时,还会加速工作岗位和工人技能要求的变化。确保工人有能力适应变化也是企业的重要责任。   世界经济论坛相关研究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扩展人类潜力、增强经济弹性”,但前提是企业和社会需要在更宽广的领域采取行动,培养适应性强的劳动力资源,让员工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并强调同理心、创造力和战略思维等人类特有的技能。(吴晓凌)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引导更多科技成果走向货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举措。前段时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意见》,旨在从更大范围内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可以使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助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就是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让科技成果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开花结果。为此,要不断强化科技成果需求导向,充分展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通过各方协同创新、优化人才环境、改进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等举措,为成果转化落地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科技创新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真有效果。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当前,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存在内部和外部评价体制市场导向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高,科技成果“获取难”。搭建成果转化桥梁、解决相关问题,是加速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突出评价体制的市场导向,让市场来引导科技立项、经费分配、技术孵化,激励创新链条和创新主体。要加大改革力度,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是重点。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才能让创新创造的血液畅快流动,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经营主体。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机制,秉持公正、客观原则,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促进供需衔接有效顺畅是关键。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衔接不畅问题仍较为突出,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科技中介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可提供信息匹配、信用担保、综合服务等,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有效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要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建设一批科技中介服务综合体,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扶持企业主导型科技中介机构,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存在的局部性和碎片化问题,实现全流程集成服务转型。 我国科技创新要素资源丰富,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潜力,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就一定能让更多科技成果走下“书架”迈上“货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沈费伟 戴 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