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网络防沉迷 教育很关键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未成年人“触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以玩游戏、看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7.8%,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54.1%。   年轻网民规模增长的同时,网络沉迷等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分析沉迷背后的深层原因,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把孩子从对手机和游戏的过度沉迷中拉回现实,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一大课题。   找到“冰山之下”的问题   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以下简称“营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营地内设立了全国服务热线,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社交、支付等产品,开展综合网络保护与服务。   营地里的客服曾接到这样一个电话——一位来自河南的家长说,15岁的孩子1年时间在游戏里消费了两万多块钱。家长发现后打了孩子,并联系客服申请退款。   过去几年,随着网络游戏防沉迷新规的实施,各方协同发力,游戏防沉迷取得成效,但未成年人冒用家长信息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情况仍然存在。营地的相关数据显示,其受理的涉及游戏的案例中,有98%是未成年人冒用成人使用账号。   尽管类似案例不在少数,这位家长的倾诉仍引起了营地教育专家马滢的注意。   “我们发现,孩子在游戏中充值后,赠送给他人的礼物金额很高,这在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中比较罕见。”马滢说。   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后续调查,马滢和同事发现,孩子并非单纯沉迷游戏,而是遭遇校园霸凌,向高年级的同学赠送了许多游戏道具。   网络沉迷问题背后,根植着未成年心理状况、原生家庭状况、终端产品使用情况、相关内容生产优劣等复杂原因,城乡之间的表现也存在差别。   “一些城里的孩子学习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挫败,而游戏让他们找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不少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监护缺位、缺少陪伴,玩游戏、刷手机成了一种娱乐和社交方式。”营地客服张婷婷说。   在马滢看来,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网络的行为只是空间上的表现,要找到“冰山之下”的问题。为此,营地内设置了“教育辅导组”,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一对一教育帮助服务,一方面引导家长发现问题,跟孩子“坐下来聊一聊”,另一方面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网络认知,帮助他们提升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2019年,大学毕业的吴萍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教。几年的支教生活中,她帮助过不少沉迷手机和游戏的学生。   “有个三年级的小男孩,每天晚上不回宿舍,一直说想回家见妈妈。但我听到别的同学‘告密’,男孩经常在家玩手机。”吴萍说。   孩子是不是用见妈妈的理由玩手机、打游戏?吴萍担心学生在网络上遇到问题,便打电话联系营地客服。辅导组的专家了解孩子的情况后,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孩子如此依赖妈妈,家庭有没有出现变故?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孩子的社交或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后来才发现是孩子的父母再婚,他担心妈妈跟着继父走了,不要他了,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次经历让吴萍有了更多思考。支教结束后,她来到营地,成为教育辅导组的一员,把帮助未成年人的工作继续下去。   为了提高孩子的网络素养,吴萍和同事们一起开发了“网络素养七天课”,其课程理念是以重塑认知、心理赋能、行为养成3个方面为核心,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树立信心、养成习惯,在玩耍和学习中逐渐改变未成年人的用网方式。此外,营地还开展了“少年灯塔”乡村校园行活动,联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提升留守儿童网络素养。   各方力量应相向而行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与2021年相比,中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持续提升,近九成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随着游戏行业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成年人过度游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超六成未成年网民认为,当前限制游戏时长的管理方式让自己或同学玩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应持续相向而行、综合施策,共同致力于未成年人防沉迷和健康用网。   腾讯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未成年人在腾讯游戏总时长、流水中占比仅0.4%和0.7%,较2020年同期下降96%和90%。营地负责人李静介绍,成立7年来,营地已为3600多万用户提供未成年人健康用网和防沉迷知识和建议,累计深度沟通辅导8.7万名家长,带动19万志愿者参与其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邓学良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保护第一责任人也是家庭。家长需要提高对健康用网和防沉迷的认知,更好陪伴和引导孩子,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科学有效使用互联网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提出,未成年人是新一代“数字原住民”,“触网”方式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为防止未成年人游戏和网络沉迷,游戏应适龄适度,保护与疏导并治,网络把关应精准化、数据化,实现人治机治、协同共治。 来源:人民日报
  • 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郭倩)《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文章称,记者4月9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我国工业领域设备规模大、更新潜力足。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67万亿元,多种关键设备保有量全球领先,如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增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通过历史数据推算,我国工业设备投资约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是我国设备更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主任樊蒙对记者表示,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将有力拉动有效投资、激发潜在消费,推动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将有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先进产能比例。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项重点任务。   其中在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方面,将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方面,将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   《实施方案》明确多项保障措施。其中,将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   在加强金融支持上,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樊蒙表示,下一步需强化支持引导,提高政策落地效果。注重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监测分析,避免低端环节产能过剩、高端环节支持不足。同时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支持力度,研究扩大允许设备投资一次性扣除的范围,缩短重点领域、重点类型的设备折旧年限,进一步延长亏损企业亏损额的结转年限。 来源:新华网
  •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新物种长肋原花鳅       记者10日从广西师范大学获悉,近期,广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广西百色德保一带发现了洞穴鱼类新物种长肋原花鳅。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学科学》上。   科研人员介绍,长肋原花鳅属于原花鳅属,此属种的肋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原有的无眼原花鳅和多鳞原花鳅完全无肋骨,此次发现的新品种肋骨虽明显退化,但与同属种相比肋骨较长,故取名长肋原花鳅。至此,原花鳅属达到四种,分别为:无眼原花鳅、多鳞原花鳅、前腹原花鳅和长肋原花鳅。   此次研究由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广西师范大学等共同完成。研究表明,长肋原花鳅是典型的洞穴鱼类。洞穴鱼类和地表鱼类相比,眼睛已彻底消失或仅残存一个细小的眼点,晶状体已缺失,视网膜细胞层次已不可辨,仅个别残存,且由于在黑暗的环境中缺乏光照,体内生成色素的基因不活跃,因此身体透明,血管和内脏团清晰可见。   科研人员表示,由于洞穴中食物缺乏,洞穴鱼类的种群数量较低,很多种类的分布区域狭窄,有限的种类数量和狭窄的分布区域使得洞穴鱼类非常容易因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而濒危。(记者林凡诗) 来源:新华网
  •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要把保障数据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GPT Store,掀起AI应用新潮流;谷歌遭遇裁员风波,聚焦AI战略调整;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起诉OpenAI,指控其背离了初衷,将人工智能用于盈利而非为人类福祉服务……近期,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声势高涨,产品与服务推陈出新,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尤其是在数据安全方面。   AI大模型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依赖于大量的高质量数据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智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巨头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寻求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以及专业领域的知识等,从而使AI模型能够更好地生成和理解内容。   训练AI模型时,数据的来源和使用方式也引起了公众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当涉及版权、隐私和知识产权等敏感问题时,数据的使用就更需谨慎。最近,视频网站YouTube首席执行官尼尔·莫汉(Neal Mohan)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这一问题,他表示,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OpenAI使用了YouTube的视频内容来训练其文生视频AI工具Sora,但如果确实存在这种行为,那么这将明显违反YouTube平台的使用条款。   莫汉表示,YouTube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有权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控制,包括如何使用这些内容。当创作者将他们的作品上传到YouTube时,他们期望这些内容能够受到保护,并按照平台的规则和他们与平台之间的协议来使用。这意味着,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尤其是用于商业目的的AI模型训练,都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此外,《纽约时报》的报道认为,OpenAI和谷歌可能使用了YouTube视频的转录文本来训练他们的AI模型,这可能侵犯了内容创作者的版权。OpenAI被指控使用其Whisper语音识别工具转录了超过100万小时的YouTube视频内容,并用这些数据来训练其模型。这一行为如果未经内容创作者的许可,就可能违反了版权法,并引发关于AI训练数据合法性的讨论。   在AI领域,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数据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合法、合规地获取和使用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AI大模型备受瞩目且承载厚望的当下,数据的质量、多样性以及专业性等将直接决定AI模型生成内容的质量高低和适用场景的广泛程度。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要把保障数据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发展,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面向算法治理,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面向人工智能合成技术的快速突破,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全球数字经济激烈竞争格局下,科学把握风险防范的尺度至关重要。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潜能正日益显现。要抓住这一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必须同时警惕其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因此,科技企业需要采取更为透明和负责任的举措来对待数据问题。这要求企业积极与内容创作者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获取的数据拥有合法授权。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数据来源,例如利用合成数据和公开数据集。合成数据可以帮助解决数据匮乏、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难以获取真实数据的场景中,合成数据成为训练AI模型的有效手段。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的数据管理和合规审查,确保所有的数据使用都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作者 吴双)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国产算力探索资源配置“最优解”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需求迅速增长,在国产算力高速发展的背后,算力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目前,我国已正式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工作。业界人士指出,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在算力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各行各业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智能服务。   国产算力发展动能强劲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信息显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有力,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认为,国产算力不断攀升的背后有多重因素推动:首先是自主可控需求,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自主可控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其自主可控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市场需求,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长,国产算力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第三是技术创新进步,国内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产算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宇指出,国产算力不断攀升,除了数字经济持续发展产生需求提升外,人工智能对于算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算力亟须突破在人工智能任务处理能力方面存在的较多局限性,这也是重要因素。市场需求是推动国产算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万亿规模的泛人工智能产业驱动着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对国产算力芯片的付费意愿增强,推动国产算力领域快速发展。   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方汉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量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涌现,国产算力不断取得突破。这是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业生态系统日益完善的共同结果。   算力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不能忽视的是,在国产算力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算力供需矛盾目前仍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产业发展。   对此,志翔科技高级副总裁伍海桑博士指出,算力供给紧张和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算力需求和供给的地域时域不平衡,如在年底购物节中的算力需求暴增;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平衡和灵活度不够,导致局部算力资源闲置,即便是算力不够时也无法被调配和高效利用。   在伍海桑看来,国内算力企业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人才短缺,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算力领域专业人才方面,目前仍然有很大缺口,对技术创新和发展限制很大;二是技术壁垒仍然存在,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有待创新突破;三是标准与规范有待完善,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导致很多产品和服务间的兼容共享存在障碍,影响行业整体发展;四是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算力和算法的发展,带来应用领域的不断创新,同时,产业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法律法规方面的挑战,需要在技术和政策上加强能力建设并持续完善;五是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需要更加聚焦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用创新产品和服务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矩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戈则格外重视网络安全问题。他表示,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网络安全不仅保护了算力本身,还确保了通过算力处理的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当前,算力网络面临的安全挑战,包括资源链接的增加导致攻击面扩大、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篡改或泄露风险、分布式资源节点的数据信息管理复杂性、新型架构带来的管控复杂度提升等。为了保障算力产业稳步前进,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算力网络安全体系,包括对基础设施、编排管理、运营服务等模块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撰文指出,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着眼于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一体化布局,东中西部算力一体化协同,算力与数据、算法一体化应用,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融合,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一体化推进等五个“一体化”,旨在从战略上加快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对于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可嘉表示,构建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算力服务市场准入标准、监管机制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规范运行,继而打造统一的算力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算力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用户获取算力资源的成本。同时,加强算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推动算力服务市场的统一化和规模化发展。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算力服务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优质算力服务资源与我国市场进行互动。   宋宇认为,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既需要硬件层面的支撑,也需要软件层面的适配。在硬件层面,需要统筹全国算力节点的接口标准,通过制定统一的算力技术标准,促进不同算力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同时,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是实现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的基础,需要加快数据中心和网络设施的建设,并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支撑算力的计量、分配、调度等任务。在软件层面,需要构建统一的算力服务平台,通过软件定义算力的方式,让用户在算力使用过程中可以不再考虑算力地点的影响。同时,需要研发智能调度相关算法,平台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匹配最合适的算力资源,实现算力的高效利用。   业界人士指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是我国数字化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将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随着算力网建设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记者 孙广见)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我国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体验速率三年内总体提升超过2.5倍       4月10日,宽带发展联盟发布《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第34期),对我国2023年第四季度的“端到端”宽带用户体验速率情况予以发布。   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用户体验)达到83.88Mbit/s,比上季度提升了4.3%,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18Mbit/s,年度提升幅度达到16.99%;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和5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用户体验)达到129.36Mbit/s,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1.91%。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城市地区和有条件的乡镇已经基本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千兆到户”。“双千兆”网络的发展,将我国宽带网络用户体验提升带上了“快车道”:我国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体验速率三年内总体提升超过2.5倍,我国宽带网络用户访问互联网内容时的平均体验速率快速提升。   报告同期还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不同网络制式的移动宽带用户体验速率情况: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为43.48Mbit/s,使用5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为228.75Mbit/s。随着我国移动宽带网络的不断发展,我国移动宽带用户的4G网络和5G网络体验持续提升。 (作者 连闻) 来源:人民邮电报
  • 我国将在四地试点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       工业和信息化部4月10日发布《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下称《通告》),部署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根据《通告》,将在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四地率先开展试点。   《通告》提出,在获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以及信息服务中信息发布平台和递送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网络出版、网络视听、互联网文化经营除外)、信息保护和处理服务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提升电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10项增值电信业务中的8项,其中6项不设外资股比限制,并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取消了经营类电子商务等多项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此次《通告》旨在向社会公布增值电信业务试点扩大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激发市场竞争和经营主体活力,与全球共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同时,通过在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试点开放,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进一步积累电信业开放经验。   后续,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试点实施情况,适时扩大试点地区范围。(记者 郭倩 实习生 杨珋) 来源:经济参考报
  • 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开幕       4月9日,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幕。本届大会以“竞逐人形万亿赛道·重塑未来产业新纪元”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融合发展的未来新契机。   在开幕式环节,立德研究院与优必选科技、灵心巧手等联合参编单位代表共同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研究员、科技部专业技术二级专家刘进长在对该报告解读时介绍,政策利好、交叉融合创新,正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创造空前机遇,国内高校人形机器人技术先驱技术迭代迅速,国内科技企业人形机器人百花齐放,产业生态正酝酿全维度跃迁。   报告精选了国内在人形关键零部件、整机以及机器人与大模型融合等领域的领军企业,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   此次大会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指导,立德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大讲堂)携手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主办。(记者 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 通感一体化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作为5G-A的重要新增能力和创新方向之一,通感一体化备受关注。近日,据中信证券研报分析,通感一体化有望成为低空经济核心的基础设施。   通感一体化即通信感知一体化,可以理解为通信和感知系统的融合。“5G-A的通感一体化能力具有多感官性、自然性、交互性和智能化等特点,在低空经济、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徐畅4月10日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将有助于推动社会走向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数字孪生世界。   支撑低空经济领域各类应用   “传统的通信技术与感知技术是独立发展与演进的,通感一体化技术通过集成通信基站、卫星通信等核心基础设施,将感知能力原生融入通信系统,构建高效协同的网络系统。”徐畅介绍,通感一体化通过频谱资源共享、软硬件设备共享等,实现通信功能与感知功能的深度协同,使高精度感知信号、无缝通信信号以及定位信号能够实时与后台系统进行交互,从而实现高效的资源调度。   在云南省保山市云瑞机场,全球首个5G-A通感基站日前已建成并开通。这是5G-A通感一体化技术及AI能力首次用于智慧机场建设,打造了5G-A智慧机场跑道侵入防范新样板。5G-A智慧机场通感基站开通后,在低空区域可实时感知并跟踪机场范围内无人机、飞鸟等的活动,在陆地区域感知人员、车辆等的活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安全预警等服务。同时,结合AI能力,基站可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自动识别和预警潜在的入侵风险,实现“技防”手段升级完善,有效提高机场跑道防侵入管理能力。   “通感一体化技术是低空飞行的技术底座之一,一方面满足低空飞行器对高质量通信的需求,实现飞行器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升低空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精确感知和定位,为飞行器的安全飞行和精确作业提供有力保障。”徐畅表示,通感一体化能够解决低空飞行中低空建筑密集、卫星导航信号稳定性差、雷达密集部署经济性差等问题,还能支持多目标探测和跨区域完整航迹的连续跟踪与上报,为低空安防等低空经济领域的各类应用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   开展关键技术验证和规模试点   科学布局建设具备通感一体化功能的基础设施是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任务。   徐畅建议,应高效利用5G-A的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确保通信和感知数据的高速传输,实现基站之间的网络连接畅通,实现对大量感知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升整体系统响应速度。   同时,充分发挥5G-A通感一体化优势,实现不同层次的感知与通信信息的融合,通过整合来自不同设备和系统的数据,提升感知的准确性和通信的可靠性,为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各地已经在“水陆空”全场景开展5G-A通感一体化关键技术的验证和规模试点。同时,运营商正积极推动5G-A建设和应用落地,中国移动表示今年将在全国300个城市启动商用部署。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阳逻港港口的5G-A基站叠加了雷达功能,能探测跟踪周边的汽车、轮船、无人机,堪称全天候超视距感知的“千里眼”。即使在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和低能见度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巡检和监管,并通过5G-A网络发送信息给数据后台进行AI动态监测分析。未来如果在船舶上安装配套的物联网芯片,5G-A网络就能获得更精准的船舶位置和信息,实现船货人一张网融合管理,降低航运物流综合成本。   另外,徐畅补充,要注重安全隐私,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通信和感知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记者 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智慧农业“未来”已来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 随着中国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亟需解决。智慧农业或将成为这一问题的重要答案。   中国不少地方开展的智慧农业探索,已深入到组织模式、产学研贯通各环节。不过,智慧农业发展也面临基础设施、数据质量、“智慧”人才供给等难题,需多方合力破解。   智慧农业实践走向深处   在山东省,“90后”何石宝一人就管理了1000亩地,粮食连年高产稳产。这得益于当地吸引高学历人才的激励机制,让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得以有效落地。   何石宝所属的农业企业负责人张研生说:“收入与农场利润挂钩,加上地方人才补贴,像何石宝这样的大学生农场主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在数据平台建设上,各地也在不断发力。   浙江省打造的“乡村大脑”,贯通省市县三级,日均访问量超120万次。在杨梅产地台州市仙居县,数据可精确到每一户、每一株杨梅,为保险、贷款等服务提供了依据。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陶忠良说,浙江从源头上统一数据格式、语言体系等,在多个产业实现高效链接。   此外,各地还在努力让前沿技术离农业更近。   在安徽省,胡宜敏拥有副研究员和企业副总经理两重身份。在他身边,这种双重身份的科研人员还有近100人。胡宜敏说,这有利于他们直面农业场景、与市场充分串联。   在胡宜敏供职企业的关联产业园内,已集中智慧农业企业40家,遍布产业全链条。企业互相使用最新科研成果,形成生态圈。由于底层数据互相开放,企业间协作关系紧密,集成创新便利度得以提升。   智慧农业发展堵点待解   中国智慧农业发展仍需迈过基础设施不足等多道“坎”,第一道“坎”就是集约化程度低。   中国农民户均耕地少,技术投入收益低。部分经销商表示,愿尝试智慧设备的农民基本为大户。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农业社会化组织发育仍在初期,智慧农业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另一道“坎”是数据。一方面农业数据收集、利用不足,表现为市场缺乏大的农业数据采集第三方公司。   “数据收集困难带来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胡宜敏表示,这影响到农业数字化系统能否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数据缺乏标准,客观上造成数据难以融合。一家相关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掌握作物生长情况。但因数据没打通,趋势性预测就无法提供给有需要的群体。”   此外,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潜力。有学者表示,原因之一是交叉学科的布局和引导人才下沉的体制机制尚在布局。当前无论是农学本科生还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对农业数字化都不够了解。加上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意愿低,导致相关人才更加缺乏。   多方发力破解现实难题   为破解上述难题,专家、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农业经营主体等人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   针对基础设施问题,可在补短板的同时,优先在基础设施完备地区发展智慧农业。   为提升规模化水平,智慧农业项目可更多围绕集约化经营主体展开,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   为实现涉农数据精准有效积累,可探索企业与农户数据分红机制;同时允许企业对一地耕作模型在一定时间内享有排他使用权。政府归集数据,则不必过细,以保护企业的积极性。   为鼓励统一数据标准,要建好国家涉农数据共享平台,明确获取权限,明确保密责任,加快农业数据安全立法。还可逐步建立多方受益的数据利益联系机制。   为培养跨学科人才,可锚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创新跨学科培育方式,让相关专业学生对智慧农业发展方向有更深入、准确的理解。(记者许雄、水金辰、许舜达、叶婧、黄腾、郭雅茹、苟立锋、赵鸿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