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家电业以旧换新迎利好       编者按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产经版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就如何推动重点行业开展以旧换新工作、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新一轮大规模家电以旧换新开启。国务院日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9年前后,我国曾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形成家电普及性消费高峰。如今,大批家电产品已进入更新换代节点。”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家电业发展的重要利好。   家电换新持续走热   3月30日,年轻白领张文琳来到北京一家家电卖场,打算用自己工作后的第一笔积蓄为父母添置一台新冰箱。   “爸妈节俭惯了,家里的冰箱用了很久,不仅制冷效果大打折扣,能耗也很大。趁着近期有优惠活动,我就想换一台一级能效的大容量冰箱。”张文琳表示。   根据用户需求,导购员推荐了国产知名品牌552升十字对开门冰箱,能够实现干湿分储和三重杀菌净味,零距离嵌入功能还可以巧妙匹配原有的家居布局。通过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等优惠活动,这款原价为9399元的冰箱,张文琳以7739元购入。   近期以旧换新的政策利好,叠加“金三银四”家庭新装局改的需求上升,带动家电换新消费持续走热。苏宁易购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家电一站式以旧换新订单量环比增长96%。其中大尺寸、大容量、多功能的升级类产品尤为走俏。   “近年来,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表示,2023年,我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空调、冰箱、电视均超百台,一些家电使用时间较长,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方案》提出,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   在销售端,平台企业开展系列活动提振家电消费。京东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联合品牌投入30亿元,加码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及服务体验升级。预计今年在京东参与家电家居以旧换新的用户数将超过2000万。   苏宁易购近日携手30多家家电企业签署《以旧换新行动联合公告》。该行动自3月29日开启,持续至5月5日。消费者参加以旧换新活动,在成交价格基础上享受立减10%补贴优惠,单件商品最高补贴1000元。苏宁易购线下门店运营相关负责人刘承超介绍,苏宁易购将和家电生产企业深度协同、加大资源投入,希望能更好满足用户家电换新需求。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加快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分析。据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预测,未来3年至5年,家电市场高端用户新增需求将逐步上升,以旧换新为主的存量转增量将超过50%。   在制造端,家电生产企业着力创新供给,满足消费者各类场景的家电换新需求。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4)上,全球千余家家电参展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科技生活场景体验。   “AWE2024的召开有利于政策落地实施,也奏响了贯彻落实以旧换新政策的开篇序曲。”姜风表示,无论是走进展会还是观看线上直播,消费者都能直观了解家电创新成果,增加对智能家电和新品类的期待和向往,增强以旧换新的动力。   畅通产业循环   据统计,2023年我国废旧家电回收总量达到450万吨,废旧家电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利用的比例偏低。回收渠道不健全、回收价格低、废旧品处理不规范等问题均会影响家电以旧换新的开展。   山东青岛居民吕艳梅在装修老房子时苦于旧家电不知如何处理,“小区没有电梯,回收的师傅不愿意上门,嫌搬运太费劲”。另一位消费者王红菊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想淘汰旧家电但找不到正规的回收网点,有的网点还需要自己运过去”。   海尔智家积极响应市场新需求,消费者用手机下单预约时间,工作人员就能上门服务,将旧机拆走的同时安装调试好新机。针对家电家居一体化场景更新,海尔智家旗下三翼鸟还推出全屋智慧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智慧厨房、智慧客厅等不同空间的局部改造定制方案。   海尔智家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家电龙头企业,海尔充分发挥基础优势,打造全域化、可视化、规范化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回收体系,实现家电收旧换新一次就好。在家电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中,海尔已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回收目标。   《方案》提出,以提升便利性为核心,畅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   苏宁易购物流总部苏宁帮客公司社区服务部负责人沈亮亮表示,苏宁易购率先落地家电“一站式以旧换新”服务,将家电以旧换新的履约时长缩短至行业平均时长的一半。   京东零售家电家居生活事业部服务业务负责人白宇介绍,京东通过全国精细化服务网络布局和履约管理,孵化专业家电回收服务商,最大化为消费者提供合理的旧机费用。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免费拆机、免费清运,不限旧机品类、品牌、年限和品相的服务,避免传统家电回收乱砍价和不安全等现象发生。   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利于提高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便利性。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和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表示,新政策是打通消费堵点、促进家电以旧换新的重要举措,尽快补上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家电产业循环将变得更畅通。   着力走深走实   实施新一轮的家电以旧换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打好政策组合拳,优化政策机制设计,充分激发生产、平台、回收以及消费者等多方积极性,将政策初衷落到实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表示,要抓实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落地举措。   《方案》提出,到2027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海尔智家有关负责人表示,以旧换新不只是关注回收环节的提质增效,还需关注后端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循环闭环。此外,从家电循环延伸到高品质再生再利用,海尔正联合各生态方成立循环新材料研发中心,打造行业引领的高品质循环新材料产品矩阵。   王微建议,进一步完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废弃、回收、流通和拆解处理的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加快推动家电能效水效标准贯彻落实。同时,完善消费配套体系。大力培育回收主体,引导市场良性竞争和企业合理盈利,不断提高资源回收处理水平。   “我们非常期待进一步出台《方案》细则,为继续畅通家电回收渠道、促进以旧换新、激发消费需求,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徐东生表示,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将积极协调行业上下,继续加强高质量产品供给,圆满完成家电以旧换新的任务。(记者 周 雷 吉亚矫) 来源:经济日报
  • 推动大模型产业提质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汇聚全球最尖端技术、最热门议题和最先锋人才,不断推动大模型产业发展提速。从新一代高质量大模型训练数据集万卷2.0,到国内首款金融大模型检索问答一体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月22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新建智算中心国产算力芯片使用占比超过50%,国产存储使用占比超过50%,服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及垂直行业大模型设计应用企业超过10家;上海市具备大规模应用赋能价值的智算中心数量达到10家。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长期以来上海集聚资源,加快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在日前举办的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介绍,上海大模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书生浦语”大模型开源发布,对24款大模型进行了备案,多款人形机器人也即将发布。同时,大模型产业载体持续拓展。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模速空间是上海市区联手推出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吸引了60多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形成了算力调度、开放数据、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保障。   坚持创新,才能推动大模型技术持续更新迭代、提质增速发展。“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一直致力于以原始创新引领技术进步,以开源开放促进生态建设。”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领军科学家乔宇表示,“大模型目前正在朝多模态方向演进,我们建立了一个具备知识、对齐、价值3个层面的新的多模态大模型评测体系,这将为未来大模型的发展以及评测提供新的参考和引领。”   “我们日前发布的Step系列通用大模型是一个万亿参数的MOE语言大模型。”上海阶跃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姜大昕说,模型的参数从千亿到万亿,数量上提升了一个量级,在难度上也对算力、系统、数据、算法各方面提出了挑战。发布Step—1多模态大模型,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提供企业最迫切的要素保障,才能“引得凤凰来”。“模速空间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场景的试验田、应用的孵化器,目前一期、二期办公载体已投入运营。”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表示,以高质量孵化空间为依托,该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生机勃勃的产业集群。   在上海徐汇的西岸传媒港,上海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服务中心不仅提供开放数据、算力调度等服务,还能为企业获取基座模型、开展备案辅导牵线搭桥;模速空间算力调度平台联合通信运营商及算力供应商,展开区域“算力合作伙伴计划”,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创企业提供急需的算力支持;同时,模速空间成功帮助15家单位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并联合市委网信办成立了上海首个大模型合规指导服务中心,为企业及早打通市场化进程中的合规认证环节。   未来,上海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智能芯片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适配,加快创新生态培育,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助力上海大模型产业提质升级。(记者 唐一路) 来源:经济日报
  • 韩芯片出口持续增长 全球科技需求复苏势头不减       最新数据显示,韩国芯片出口连续多月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科技产品需求正在持续复苏。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今年3月份芯片出口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5.7%,连续5个月增长,且为2022年6月以来单月最高。显示器出口增长16.2%,计算机出口也增长24.5%,凸显出技术需求带来的增长势头。   韩国芯片出口持续增长   近几个月来,韩国芯片销售一直很活跃,使得整体出口出现反弹。数据显示,韩国今年3月出口同比增长3.1%,为565.6亿美元,单月出口连续6个月保持增势。同期,进口为522.8亿美元,同比减少12.3%。由此,3月贸易收支实现42.8亿美元顺差。单月贸易收支自去年6月以来连续10个月保持顺差。   此外,根据韩国科技部的统计数据,2024年2月韩国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增长62.9%,达到99.6亿美元。其中存储芯片出口额60.8亿美元,同比增108.1%;逻辑芯片出口额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2%。   分析指出,这显示韩国整体工业生产的增长超出预期,鉴于半导体在韩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最大,这一利好数据也预示了韩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势头较好。   全球科技需求持续复苏   据外媒报道,近几个月来,全球芯片需求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全球众多智能手机制造商、数据中心运营商和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商的芯片订单推动下,DRAM存储以及NAND闪存芯片价格均大幅回升,带动韩国芯片出口额激增。   市场分析机构Tech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反弹7.1%,达到3.17亿部,结束了过去连续九个季度的低迷态势。从分类上来看,隶属于DRAM的HBM需求尤其强劲,全球企业对于英伟达AI GPU需求激增,这将带来与英伟达AI GPU全面绑定的HBM存储的强劲需求,而来自韩国的SK海力士在全球HBM存储市场占据最大份额,三星则在更广泛的DRAM存储市场占据领导者地位。   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公布的半导体行业展望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883.64亿美元,相比上年有望实现大幅增长13.1%。WSTS表示,这一扩张预计将主要由覆盖PC、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以及智能手机等应用的存储领域所推动,预计几乎所有关键类别,包括分立器件、传感器、模拟芯片、逻辑芯片和MCU等,都将呈现个位数增长。   由于需求持续复苏,全球芯片行业的顶级参与者韩国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也在不断扩张。   据媒体报道,SK海力士计划在韩国京畿道中部的龙仁市投资兴建一座庞大的半导体生产园区,耗资至少120万亿韩元(约合907亿美元)。根据SK海力士的规划,新的生产园区将于2025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首座晶圆厂预计将在2027年完工,整个园区的建设工程则预计将在2046年全面竣工。除了SK海力士外,三星也选择了在附近建造类似的半导体生产园区,其中还有研发中心。   人工智能成为最大推动力   市场研究公司Omdia的最新研究表明,经过最近几个季度的库存调整,预计到2024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将达到约6000亿美元。而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AI)的应用,将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新需求以至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自2023年末开始因人工智能芯片强劲需求而明显回升。SIA统计的2023年第四季度销售额约为1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6%,环比增长8.4%。关于2024年半导体行业销售额预期,S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诺伊弗在数据报告中预计,2024年整体销售额将比2023年实现两位数级别的增幅。   路透社评论称,主要科技公司和企业,对生成式AI技术的最新进展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需求也因此增加。   Omdia半导体研究高级分析师温璟如评论称:“英伟达目前在AI加速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云端和数据中心部署方面。同时,像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样的主要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正在开发自己的AI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此外,支持离线AI应用程序执行的紧凑型人工智能模型的问世,边缘人工智能的采用率显著提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电脑和智能手机中。高通利用其在智能手机领域AI功能方面的丰富经验,在AI电脑市场取得显著进步。”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印证了人工智能对于芯片行业的推动作用。近一段时间,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狂热推动了外国资金流入韩国股市,并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季度流入纪录。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个月,海外投资者净买入了122亿美元的韩国本土股票。其中,这些投资者最青睐的是活跃在全球人工智能供应链中的芯片制造商,如三星电子吸引了41亿美元,SK海力士吸引了13亿美元。   根据韩国金融投资协会的数据,截至3月28日,这些押注推动韩国KOSPI指数的外资持股比例达到34.42%,为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韩国投资机构Daishin Securities Co.分析师Kyoung Min Lee表示,由于人工智能带来了动力,内存芯片行业好转的可见度提高,预计外国投资者将继续在现货市场买入韩国股票。(记者 秦天弘)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中国企业借电商积极进入东南亚市场       数十位拥有百万级粉丝的东南亚“网红”直播带货、TikTok Shop东南亚跨境招商宣介、中印尼“两国双园”经贸成果展揭牌……以“跨境向东盟·电商下南洋”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近日在福州举办,吸引了全球30多个跨境电商平台、全国80多个出口型产业带的1500多家参展商共同参展。而随着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借助跨境电商渠道“下南洋”,与当地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东南亚成为国内企业   电商出海“新宠”   “只要有好的产品,性价比高,即使不会当地语言,不懂网店营销,也能通过我们的‘全托管’服务,把货卖成爆品。”一位TikTok Shop产品经理在“聚力东南亚,破局拓新机”主题分享中表示,东南亚地区互联网渗透率达70%-80%,人口结构呈年轻化,消费增长潜力强劲,跨境电商市场商机无限。   《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出海发展蓝皮书(2024)》也在展会上发布。该蓝皮书指出,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东南亚地区已成为新兴国家中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电商市场。   该蓝皮书还介绍了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的诸多创新举措。比如TikTok依托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用户基础,以短视频、直播带货、达人带货、商城详情页等方式与用户沟通,积累大批高黏性的年轻用户群体;Temu通过在海外复制擅长的社交裂变玩法,通过“砍一刀”、拉人助力赢现金、拼团购买等方式扩大用户数。   一些中小企业也尝试借电商开拓东南亚市场。厦门弼康电子有限公司主营电子按摩器械,展区负责人刘静说,公司产品之前大多发往欧美、日本、韩国等地,随着欧美市场需求的下滑,他们从去年开始通过电商渠道经营自有品牌,同时也为一些大客户代工,发力东南亚市场。   石狮市六六八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各种功能性布料,业务经理杨天增说,随着客户把服装订单下到东南亚相关国家,作为供应链上游企业,他们也尽可能往相关国家开拓,“去年有15%的货物发往东南亚地区,这个比例还在上涨。”   福建有望成为“下南洋”桥头堡   “中国‘跨交会’起于福州,目前已经走出国门,赴美国、印尼、越南、菲律宾举办了系列展,累计服务超万家国内企业实现品牌出海。”福建省进出口商会会长阮卫星表示,东南亚是全球电商规模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而且场景式、娱乐式电商在当地已代替传统电商。   部分东南亚国家电商业者也积极对接中国跨境电商产业。在海外红人直播区,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相关国家数十位拥有百万级粉丝的头部“网红”齐聚,用现场直播带货的方式展示“跨交会”上的各类产品。   印尼“网红”主播Edho Zell上线直播首日就吸引了130万印尼粉丝的关注。他表示,中国商品价格便宜,品类丰富,设计新颖,很受当地民众欢迎。他此次受邀参展,除了学习中国电商平台的营销经验,也想认识更多优质供货商,把更多好产品带回去。   浙江省浦江县数字经济协会秘书长胡丽霞表示,协会已经是第四次参与“跨交会”,此次她们组织了二十多家企业参展,涉及玩具、彩妆、母婴等产品,“大部分企业都在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上开店,此次也想借助‘跨交会’平台,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福建人有出海经商的传统,跨境电商成为福建年轻一代企业家出海的新通道。”福建米多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为国内品牌提供出海营销一站式服务,公司总经理邓海说,部分国内卖家、工厂、物流企业已赴东南亚地区拓展市场,而福建人数众多的“海外乡亲”,也成为他们发展跨境电商的独特优势。   中印尼“两国双园”经贸成果展于近日在展会上亮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持续提速,将为福建与东南亚地区电商企业合作提供更多便利。   “淘金”东南亚重在“本土化”   “东南亚地区电商产业生态链已初步成形,但国内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仍需结合自身情况,做好前期市场考察。”邓海说,国内的创业者试图将在中国市场验证过的模式复制到电商市场尚属“年轻”的东南亚,但受制于物流配套不完善、各国风土人情不同等因素,国内跨境电商企业要走稳走实,仍需与当地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东南亚市场差异性很大,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法律体系、监管政策以及商业环境,各国消费者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阿里巴巴国际站闽汕大区总经理王葛峰举例说,在越南,有一种充电风扇卖得很火,他们深入调查才发现,当地有些地方缺电,每天会停电四五个小时。   国别化、本土化、保姆式服务……在展会现场,诸多国内跨境电商平台提供了赴东南亚“全托管”或者“半托管”等细致化服务,吸引了众多业者扫码咨询。王葛峰表示,东南亚相关国家市场未来5-10年增速很快,但每个市场对应的卖家类型不同、产品和价格需求不同,阿里巴巴制定了国别化策略,即本土化策略,聘用当地团队,确保更加精准的运营,将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出海。   “此次主办方邀请了十多位东南亚‘网红’来中国交流,也希望多方信息能够有效对接。”邓海认为,在东南亚做电商,必须要做好本地化,发展本土供应链,同时注意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合规问题,才能换来长期发展。   一些业者更加关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问题。“电商‘出海’,人才培训需先行。”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梁勇说,除了聘用当地人才,相关企业更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更多熟悉企业管理,懂当地语言,有海外业务综合拓展经验的人才。”(记者 郭圻)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西部隆起算力“高地”       紧盯显示器上的各项数据,网络运维工程师张新民按时走进机房查看设备运行。水面下,一台台主机箱散发点点星光,宛如置身科幻电影中的矩阵世界。这只是地处甘肃省庆阳市的浸没液冷智算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剪影。   2021年,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批复,庆阳市正式开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庆阳)节点和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如今,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浪潮中,曾是地处大西北的经济“洼地”正隆起算力“高地”。   庆阳地处甘肃、陕西和宁夏三省(区)交汇处,地质稳定、能源供应充足,在这里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不仅能辐射西部地区,而且通往全国各地的辐射路径较为均等,算力节点可兼顾效率和性能,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在西部形成新的区域性数据集聚区意义重大。   从外观看,这个浸没液冷智算中心占地面积形似集装箱。张新民介绍,该中心可提供170PFlops算力,大致相当于200万台普通电脑同时运行。Flops是每秒所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的英文缩写,用来衡量一台电脑的计算能力,而一个PFlops(PetaFlops)相当于每秒一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   过去,大算力往往带来高能耗和排放,如果使用传统风冷设备降温,该中心制冷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5年内可超9000吨。“而采用液冷方案,不仅碳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5年还可节省超2000万度电量。”张新民说。   浸没液冷方案只是庆阳市继续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暨“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的众多尝试之一。   最近,随着中国电信东数西算国家枢纽庆阳算力中心1000台GPU服务器稳定运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甘肃枢纽节点庆阳数据中心集群——1.5万架机柜上架运行,其算力规模突破5000PFlops,达5300PFlops,智能算力消纳达到100%。“这标志庆阳枢纽的运算能力大幅提高。”中国电信集团甘肃省电信公司庆阳市分公司负责人李强说。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2024年至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规划增长将超100EFlops,对应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超2600亿元。其中,智能算力将成为主要增量。   业内人士分析,国产算力持续突破,一些国产品牌的GPU能力目前已可对标国外公司相关产品。庆阳等西部省市有望寻找到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差异化竞争点,在完成算力供应的同时,提升当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和专业人才入驻。   从技术和市场层面看,国产算力正加速推进。在庆阳,两年多来,当地累计对接数字经济企业1803户,签约309户,签约资金超3000亿元,到位资金35亿元,成立子公司121家,引进算力建设企业21家,开工10万架机架。中国能建、金山云、秦淮数据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在庆阳落地。“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庆阳加速形成。”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说。   如今,庆阳正逐步形成数算电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和新能源发电、算力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云网产业、赋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新格局。   庆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最近制定出台了《庆阳市“东数西算”算力券实施方案(试行)》,计划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1亿元的算力券,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   目前,庆阳还主动对接郑州—庆阳—哈密和苏州—庆阳—巴州城市算力网试验场建设,通过“结对子”方式与31个中、东部城市开展算力协同调度,强化庆阳集群在全国算力网中线算力大通道中的主导地位,并与贵阳、深圳、郑州等地大数据交易机构共享算力、数据、应用等,探索构建数据算力领域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新质生产力必将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大型超算中心、数算电融合等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庆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泽元说。(记者 马维坤 程楠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报告预计: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4月1日,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达33.8%。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的逐步显现,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表示,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环节。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贡献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贡献最大,接近55%,间接产生的围绕供应链、生产服务、消费、交通等经济活动贡献接近40%。此外,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逐步显现。   聚焦低空经济前沿赛道,报告显示,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亿元。   此外,报告认为,民用无人机已经成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机型,2023年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1174.3亿元,同比增长32%;工业级无人机在应急保障、能源巡检、农林植保等场景中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达766.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低空经济政策利好频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广东、安徽、浙江、山东、陕西、重庆等多省市明确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低空经济相关规划或支持政策。   “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场景经济化是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本质。”杨岭称,一是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低空空域资源转变成类似“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要素保障;二是统筹空域、市场、技术、政策和安全五大要素,不断探索和推广应用场景;三是挖掘真实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畅通商业模式,从而将低空经济塑造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记者 郭倩)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科学家的梦想就是科研报国——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 题: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科学家的梦想就是科研报国——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 记者 陈听雨 光着膀子在工厂挥汗如雨地干活,在厚重灰尘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这似乎与想象中象牙塔里写论文、实验室里做试验的科学家形象相去甚远。 近日,新华网与科创中国联合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安,在他看来,当代的科学家精神恰恰意味着深入产业,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瞄准国家所需、社会所需和人民所需开展科学研究。 “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做科学研究要面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罗安在采访中反复发出的心声。 他回忆起年轻时在韶关冶炼厂做科学研究,解决企业用电装置自动控制问题时的经历。 当时,冶炼厂的电弧炉如果能实现自动控制,就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 “由于冶炼厂的灰尘非常厚,在现场工作久了,我都从喉咙里咳嗽出血来。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攻关,我们最终把电弧炉的自动控制系统做好了。虽然当时难度比较大,条件非常恶劣,但是通过我们的技术攻关,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冶炼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提高,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科研课题在哪里?罗安认为,课题就来源于生产一线,科学研究应该直面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比如,罗安和同事们曾在贵溪冶炼厂发现,厂里的变压器发热非常严重,到了夏天要几台鼓风机来冷却变压器,原因是谐波超标。 “当时国外有这类装置,但是非常贵,那时候就是天价,企业根本买不起。我们就提出了一种混合型的有源滤波装置,想用较低成本去解决谐波治理问题。” 罗安与同事们经过了研制、调试、失败、改进的艰辛攻关历程,最终将设备投入到生产中,解决了工厂的谐波治理问题。 “我记得最终安装谐波治理装置时,正好是夏天,也是企业急需要我们把设备投入生产来解决变压器发热问题的时候。我带着8个男学生光着膀子在现场干,满身都是汗,安装了5天多,最终解决了这个冶炼厂的谐波治理问题,变压器发热大幅减少,能耗降低,企业的节能和产品的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在罗安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不为名、不为利的,过程既辛苦,又有喜悦。“做科研要到企业去,深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去耕耘、去攻关,不断去把技术攻关出来,凝练出核心技术,把装备研制出来,依靠装备去改变产品的品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通过科研的攻关来解决国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难题。” “科学研究不要随大流而要另辟蹊径”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科学研究必须要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罗安说。 多年来,罗安与团队始终秉承着“装备改变品质,品质影响世界”的理念,追求为企业解决原创性或核心技术问题。 他举例称,团队在钢铁企业发现电磁冶金技术比较难,大胆提出了无齿槽搅拌辊和双向电源搅拌两项技术,经过了将近8年的不懈攻关,实现了无接触的电磁搅拌,解决了国家高品质钢材的电磁冶金在搅拌上的难题,该技术已广泛运用到武钢、宝钢、首钢等企业的特殊钢材生产中,实现了国家在电磁冶金技术中的重大突破。 又如,人们每天都使用的手机,其中的印制版都需要薄的铜箔。原先可以利用压延技术,靠铜板带一层层地压薄。但如果铜箔压到16μm以下时,再靠压延技术就难了,要靠电解铜箔。为此,罗安团队专门研发出高精度、高稳定的大电流铜箔电解电源,使电解铜箔可以做到6μm。目前这种高精度、高稳定的大电流铜箔电解电源,已在铜箔行业中广泛应用。 作为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安介绍了实验室目前主要进行的原创性工作。 首先,通过电磁高效高质转化技术的研究,来提高钢材的纯度,促进电磁冶金技术高质量发展。 其次,在电热高效高转化方面,高频电热高效高质转化是生产汽车薄板和一些核心材料的核心技术,实验室正在此方面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满足产业对非金属材料生产的技术要求。 第三,在电声高效高质转化方面,项目组经过将近12年的科研攻关,在大功率数字功率放大器、大功率电声转化装备方面取得了进展,并且实现了一些产业落地应用。 此外,芯片化的传感和高精度的测量是智能数字电网的核心部分。实验室希望通过芯片化的微型化传感技术的攻关,使配电网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真正实现电能的高效高质转化。 “做科学研究不要随大流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要另辟蹊径,针对一些亟需解决的难题,做原创性的科研工作,不要怕坐冷板凳,要持之以恒地去攻关,研制出一些原创性或颠覆性的技术,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能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罗安说。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精气神” 回首几十年的科研道路,罗安与电力的世界有着不解之缘。 出生于电力世家的他,从小就能接触到电力企业的工程师。“读中学时,电力工程师会来学校给我们上课,那时我就迷上了电力。高考时,我报了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人的成功是离不开梦想的,考上大学之后,人就有了梦想,并且梦想逐步清晰,我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能够把专业知识学好,为祖国服务。所以在读大学、读研究生,甚至读博士时,我都是非常刻苦的,几乎没有周末,都是沉浸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毕业后,罗安开始了在电力科研领域的深耕,始终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 我国著名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路甬祥是罗安的导师,老师早年间的一篇文章《我的事业在中国》曾深深地鼓舞了罗安。如今,同样作为教师的罗安,早已桃李满天下。 他提出了“三链并举-四维递进”电气类“五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方法。 “青年人才首先要有爱国情怀,要有一种‘毕业后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精神,我们叫做‘精气神’。”罗安说。 其次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强调培养人才的大工程观的重要性,“就是对一个大的项目,能够把它分解成多个子项,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来组织集体攻关,形成多学科交叉,解决一些大工程或疑难的技术攻关。” “都说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理想、有抱负。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就是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能为国家做一两件实事,解决国家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一些难题,把毕生所学真正服务于国家建设中去,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理想。”罗安说。 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罗安认为,科技工作者逐步培养起团队科研的能力尤为重要。 “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那么简单了,很多问题不是靠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都是靠多学科交叉来解决问题,所以不能单枪匹马了,应该通过自己研究的逐步深入,带领团队来进行科研攻关,让团队的力量在科研工作中很好地发挥出来。面向重大难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集体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他说。 来源:新华网
  • 政策合力促进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机器人托举着货物在仓库里灵活穿梭,特种机器人在工厂车间进行防爆巡检,服务机器人兢兢业业干家务……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   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密集,资金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关键之一。如何更好发挥财税、金融政策作用,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活水?记者探访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北京、广东、重庆等地,深入观察创新链与资金链如何有效融合,不断擦亮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金融创新巧解工业机器人资金难题   无人堆垛机器人贴着地面走,重载AGV(移动机器人)托举着80吨重的货物轻松旋转移动……走进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顺德生产车间,记者宛如进入一个“变形金刚”的世界。   “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大多是‘手’,我们则是专门做‘脚’。”公司董事、副总裁陈洪波介绍,公司研制的搬运、装卸机器人每年出货数千台(套),成为AGV领域的“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也有“成长的烦恼”。陈洪波介绍,近几年公司产品供不应求,经常数十个订单并行,下游回款周期又比较长,资金压力凸显,“有时候有单不敢接,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发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面向专精特新企业设立的“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和“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成功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难题。“为企业增信的同时也为企业减负,银政风险共担提高银行为科创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并且将科创企业短期贷款的利率降低至3%以下。”陈洪波介绍,在这两项政策支持下,企业获得“科创信用贷”2000万元授信额度,5年共计融资超过2.3亿元。   “有了信贷支持,我们加快充实研发团队,技术突破不断加速。”陈洪波介绍,经过两年多的研发,今年2月,嘉腾8.5厘米全向无人堆垛叉车成功上市。   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处副处长钟崴介绍,2023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量16.88万台(套),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为加快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省出台了5年行动计划,其中发展融资租赁等金融新业态是重点举措之一。   今年,嘉腾就尝到了“融资租赁”的甜头。“解决了供需双方的资金痛点。”陈洪波介绍,利用这种新模式,最近嘉腾与汕头一家玩具企业达成物流与仓储自动化合作意向。双方拟签订融资租赁协议:由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向嘉腾一次性采购设备,交付玩具企业完成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改造;玩具企业分三年逐月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三年后设备留在企业。   “玩具企业通过每月分期付款就能实现物流与仓储自动化,大大减轻了技改资金压力;嘉腾则实现了拿订单、快速回款,产业链上下游共赢。”陈洪波说,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提升了,更加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广东省计划到2027年全省租赁资产规模达到1.5万亿元以上,比2022年翻一番。”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于海平表示,广东省出台融资租赁支持制造业15条,进一步扩宽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丰富产融结合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广东发展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大好机遇,企业自身要苦练研发内功,力争从行业领军迈向全球领跑。”陈洪波表示。   投贷联动支持特种机器人发展壮大   在重庆市长寿区一家石化工厂油罐区里,一个四足机器人奔跑穿梭,上下楼梯轻盈自如,灵活地“巡视”各个油罐,“读取”罐体内部压力、液位等数据后“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研制的这款智能防爆巡检机器人,检测一个罐体只需不到20秒,能顶6个工人。”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冬说。   石油和化工行业一线巡检人员任务重、风险大,七腾公司瞄准这一细分行业需求,深耕特种机器人领域,迅速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石化行业巡检需要上下楼梯,四足机器人才能满足要求。”朱冬介绍,让机器人单独实现防爆或者四足运行不难,难点在于将两者结合,兼具防爆功能和灵活特点。   为四足机器人安上12个灵活性和安全性兼备的防短路“关节”,提高算法水平、让机器人练就“火眼金睛”……七腾公司创新研发部负责人胡小东介绍,公司组建了近百人技术研发团队,逐步攻克防爆四足机器人研发中的一个个难题,如今已取得15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   “技术创新很‘烧钱’,没有金融支持,我们无法做精做强。”朱冬回忆,创业之初,公司很快把钱花完了,为难之际,股权融资机构伸出了援手。   “我们觉得七腾团队赛道抓得准、创新意识强。”重庆高新创投红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史锦辉说,红马资本通过旗下智能化基金向七腾公司投资3300万元。   “股权融资帮助公司渡过早期研发难关,银行信贷则帮助公司发展壮大。”朱冬介绍,近年来,公司得到10多家银行的信贷支持,去年,重庆银行江津支行为公司提供1000万元“专精特新”信用贷,利率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接续动力。   在监管机构的引导下,更多金融资源流向机器人产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监管部门健全专项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专精特新”主要指标在总体考核中的权重,探索拓展“投、贷、保、债”等综合联动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机器人企业研发创新。   “不仅投贷联动支持企业创新,金融政策还与产业政策联动助力行业发展。”朱冬说,近年来,重庆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和北碚区等地为重点,建立清洁服务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等六大产品体系,加快建设国内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企业正是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背景下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政策组合拳同向发力,目前重庆已集聚机器人重点企业300余家,预计到2025年,重庆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800亿元。   政策红利助服务机器人热销   遇到地毯抬升、遇到障碍物精准绕行、合理规划扫拖路线……走进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一台台“小圆饼”形状的扫拖机器人正在研发工程师的指挥下忙得团团转。“我们正在调整室内导航算法,让它们更智能地干活儿。”石头科技工程师张旭敏告诉记者,随着激光雷达精度的持续提升、算法的不断迭代,仅避障优化方案就多达上千种。   从工厂车间、物流仓库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些家庭不可或缺的家务帮手。   “通过技术突破解决消费者痛点,原来市场可以这么大!”石头科技副总经理全刚说,回忆起10年前公司创业之初,最大的困难竟是“供不应求”。彼时,扫地机器人还不太“聪明”,屡屡撞墙、不时被障碍物卡住,这些问题阻碍着这一新事物的普及。而手握高精度激光雷达技术的石头科技创业团队正在寻找这一技术的出路。   “我们决定将激光雷达技术与室内定位和导航算法结合,应用于扫地机器人。”全刚介绍,有高精地图实时显示、能够精准避障,公司推出第一款扫地机器人就解决了“智能机器人不智能”的痛点,产品很快“卖爆”。3000台、2万台、10万台、20万台……月订单节节攀升,开模具、扩产线,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扫地机器人从笨拙的‘玩具’变成了智能的‘工具’,更加坚定了我们创新的决心。”全刚说,技术和市场的有效结合,让公司当年就实现了盈利。“虽然公司自成立以来盈利状况都不错,但要维持高研发投入、高密度创新,还是‘差钱’。”全刚介绍,公司研发投入连年增长,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预计6.19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7%。   “从创业之初得到高榕创投、启明创投等风投机构的投资到在A股上市,资本市场一直为公司的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石头科技财务总监王璇介绍,科创板的设立,为石头科技打开了上市的新窗口。   得益于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优化和审核效率的提升,符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的石头科技于2020年初上市,募资45.19亿元。“目前主要的创新项目都依靠上市募集资金的支持。”王璇介绍。激光雷达精度持续提升,带机械臂的扫拖机器人新品面市,公司旗下研究院扩招技术人才,智能工厂二期加快建设……2024年伊始,有了资金底气,石头科技的创新脚步不停歇。   有金融活水滋养,还有财税政策“减负”。王璇介绍,2023年,公司全资子公司通过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享受所得税优惠5775万元,还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税近6000万元。“企业进入一个研发投入越多、减税越多、进一步促进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王璇说。   近年来,北京市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措施,包括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支持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交所,对机器人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业务给予1%的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等。“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让我们倍感振奋。”全刚说,企业将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带来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另一方面为技术匹配市场需求、寻找应用场景,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之间的“首席链接官”。(记者 赵展慧 李 刚 刘新吾) 来源:人民日报
  • 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公共服务装备体系基本完善,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一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绿色化、智能化、新构型通用航空器研制创新达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通用航空领域产学研用联合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用航空法规标准体系和安全验证体系基本建立。   二是示范应用成效明显。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实现规模化应用,城市空中交通实现商业运行,形成2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示范,打造一批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品牌产品。   三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打造10家以上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通用航空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通用航空动力实现系列化发展,机载、任务系统及配套设备模块化、标准化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布轩)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影视业AI应用如何超乎想象?       在本周落幕的2024年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上,主题创作、经典拓新、科技进步共同组成了业内关注度最高的“新质生产力”。包括春推会和香港国际影视展等具有风向标地位的会议中,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促进新阶段影视产业高质量创作发展,第一次上升为行业密切关注和重点讨论的热门话题。论坛中公开透露的信息显示,人工智能在影视行业中的迭代和深入,已大大超出了外界的想象。   用于剧本评估耗时从一周降为半小时   人工智能时代,探索科技赋能影视创作和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事实上业内已经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实践。在刚刚结束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华策影视方面透露,去年6月,华策集团成立了AIGC应用研究院。目前,AIGC应用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编剧助手、剧本评估、视频检索、AI剧照等功能已在内部应用或内测。“一部120万字的小说,使用我们的AI编剧助手,15到30分钟就能完成评估报告,而过去靠人工评估需要耗费一周。”   用于作品翻译 同步输出多语种剧情介绍   为了助力战略地位显著提高的“出海”业务,华策创立了全球影视版权交易一站式云平台C-dramaRights。云平台集保护、确权、分发和交易于一体,上线两年,已经吸引了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影视用户入驻,包括美国、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媒体机构,上线1.4万小时优质内容。   华策影视方面介绍,AIGC应用研究院为云平台量身定制了AIGC多语种智能翻译项目,将云平台上的中英文剧情简介输入系统,只需1分钟,就可以生成并输出包括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多个语种的翻译内容。除了惊人的多语种翻译速度,该系统目前已能实现同步输出多语种的剧情介绍流畅音频。下一步,还将在云平台配图、适配动画等方面进一步赋能,有声书的AIGC功能也正在加速开发中。“AIGC人工智能助益影视传播提速提效的时代,正在迎面向我们走来”。   用于绿幕抠像 《狐妖小红娘》等已采用   2024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的剧集发展论坛上,业内大咖再次就此议题展开前沿思考。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强势推进,AI技术正在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对现有电视剧市场是机遇还是挑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编剧张巍表示年轻编剧会更关注“文生视频”领域,“我是个大学老师,首先我要提防学生们拿AI写剧本交作业。”康洪雷则从导演视角出发,期待AI技术可以解决背景拍摄的难题。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随之向康洪雷发出邀请,表示爱奇艺接下来要制作的项目就在横店用到了迭代后的绿幕抠像、LED屏幕模拟的最新虚拟拍摄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在《狐妖小红娘》《大梦归离》等项目中,能够实现实时渲染与实时剪辑,期待和康洪雷导演一起直接在现场合成出来的作品状态。”   用于角色扮演导演+AI就能完成作品   优酷优象工作室总经理周照中回顾了去年在漫改剧《异人之下》中第一次尝试数字人与真人共同参演的制作经验。他介绍,目前已经可以做到画面的实时回传与导演的实时剪辑、风雨雷电的实时同步与渲染。周照中认为,在未来两三年,AI技术在影视制作中就会有一个大的颠覆。   著名制片人杨晓培分享早在2017年做《全职高手》就初步运用到虚拟拍摄技术的经验。在她看来,AI技术的进步其实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但归根到底操作技术的还是人,创作者的想象力将在技术新阶段得到更广泛应用。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认可AI技术的进步对传统影视制作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并透露完美世界影视有专门的AI研究组,也会应用到游戏技术在内容创作里,“未来也许导演一个人+AI就能做成一部作品”。   用于行业发展 未来将缩减从业人员   就AI赋能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天图万境创始人图拉古更是断言:所有LED虚拍都是中间产物,将在三到五年之内消退成非主流;所有的AI感知虚拟制片将会成为兼并空间计算的脱形态;随着去中心化创作,电影生产和剧集生产开启去中心化创作的新生态。   除了赋能之外,AI的发展和运用也给了从业者一些危机感。AI技术的运营大大缩减了影视行业的人力、物力,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运用,但已初现端倪。AIGC的技术手段正在帮影视行业提高效能。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在论坛中举例说,以前影视剧项目在提案阶段是没有海报的,但如今,输入剧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文字后,就可以输出一些概念海报;甚至到了后期还可以输出一些宣传物料作为参考。这也就注定,未来行业中一些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可能被取代。(记者 杨文杰统筹/刘江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