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
  •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记者3月30日获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网络基础资源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12月,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为2013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二是物联网发展提质增速。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37.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3.32亿户,较2022年12月净增4.88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例达57.5%。三是移动通信网络高质量发展。由5G和千兆光网组成的“双千兆”网络,全面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创新发展,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报告》中提到,2023年,我国持续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更多人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一是城乡上网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二是群体间数字鸿沟持续弥合。我国对老年人、残疾人乐享数字生活的保障力度显著增强。2577个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超过1.4亿台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升级改造。三是公共服务类应用加速覆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与包容,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持续发展让网民数字生活更幸福。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9057万人、5139万人,增长率分别为20.7%、14.2%。   《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新型消费潜力迸发,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助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一是文娱旅游消费加速回暖。以沉浸式旅游、文化旅游等为特点的文娱旅游正成为各地积极培育的消费增长点。截至2023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达5.0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8629万人,增长率为20.4%。二是国货“潮品”引领消费新风尚,正成为居民网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崔爽) 来源:科技日报
  • 国家统计局将组织开展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       国家统计局3月20日发布2024年第2号公告,决定于2024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   时间利用调查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主要通过采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活动信息,反映居民在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投入,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评估居民生活质量、测量无酬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分析民生福祉政策影响等。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准确了解我国居民时间利用情况,客观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模式变化,为改善民生福祉、科学制定社会民生政策提供详实、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对于衡量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居民共同富裕和改进公共服务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抽中调查户内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时间利用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表、日志表和开放式问卷三张调查表。此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现场调查时间为5月11日至31日。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曾于2008年、2018年开展过两次时间利用调查。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此次调查范围首次拓宽至全国,调查对象首次扩展至6周岁以上常住成员,调查首次全面使用电子化采集方式。此外,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时间利用活动分类更加细化,由上一次调查的20个类别扩展至13个大类、34个类别,更加精准细致反映居民在工作、学习、生活、出行、养老、就医、文体活动参与等方面的情况和期盼,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居民的生活福祉。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结束后,我们将通过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向社会公众发布主要调查结果,更为详细的分类调查结果等将通过《中国时间利用调查年鉴》等资料进行发布。”这位负责人说。(记者 魏玉坤) 来源:新华网
  •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为AI+提供强劲引擎       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智能时代全球性的紧缺战略资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这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及“一体化算力体系”。   近日,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相继表态,提出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围绕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建设高速算力网络,深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和支撑作用。   何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它为何如此重要?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大算力支撑大模型   当前,我国算力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我国在用机架数量三年复合增长率约30%,截至2023年底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EFLOPS指每秒进行1018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全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0EFLOPS,2023年增速超过70%。随着算力需求场景日益丰富,网络入算灵活多样、算间互联高速可靠、算内网络极致高效的局面初步形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介绍,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AI)的“发动机”,强劲的算力将更为快速、深入地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正加速向工业、教育、医疗等各行业各领域渗透,新型工业化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等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根据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至4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另一方面,算力的指数性增长为新一轮人工智能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撑,大算力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走向大模型时代。没有大算力,发展大模型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标准化普惠化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存在算力供给紧张而同时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算力作用未充分释放。”余晓晖分析说,如何在多元化算力供给的状况下统合形成标准化可调度的算力服务,如何将算力并网调度的局域化探索扩展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进一步探索。   构建统一算力服务市场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规模庞大、跨区跨域、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复杂巨系统,在实践层面仍然面临许多开放性挑战,需要在推进工作中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效果导向、攻坚克难、高质高效、持续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   余晓晖建议,发挥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互联网发展成功经验,以算力先互联、再成网、构建大市场为主线,基于统一标识符实现多样性算力互联感知,通过弹性网络能力和标准化架构接口实现业务和数据流动互通,进而打造形成智能感知、高速弹性、安全绿色、先进普惠的算力互联网,构建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   单志广直言,目前的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存在“重建设轻需求、重设施轻应用”的问题。“‘算力网’和物联网一样,如果没有真实的应用场景牵引,就没有对算力设施进行普遍互联的需求。算力网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分级、分域、分区的有限联通。”单志广说。   另外,他认为,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首先要“摸清家底”,统筹衔接,从而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动态业务需求,在云、网、边、端、链之间灵活分配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   加快建设智算中心   当前,数据中心、超算以及云计算模式正在多个应用赛道上全面发力,但以通用处理器架构为核心的基础算力很难满足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各行业各领域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日趋强烈。   智能算力是支撑人工智能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最优解。在单志广看来,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智算中心建设是算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应用需求变化,预计我国基础算力占算力的比重将由2016年的95%下降至2030年的13%左右;而智能算力占算力的比重将由2016年的3%跃升至2030年的85%以上。   目前智算中心的建设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和部分互联网企业。余晓晖说,伴随算力经济的发展,算力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让智能计算中心成为新基建热点。截至2023年3月,国内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能计算中心。(记者 崔 爽) 来源:科技日报
  • 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从外卖配送、观光旅游等消费场景到电力巡检、农业植保等生产场景,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加快融入各行各业,市场规模加速壮大,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各地各部门推出了哪些政策举措?中国民航局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民用无人机在农林牧渔等领域实现行业普及   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介绍,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下,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介绍,一是传统通航稳中有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通航企业达690家,运营航空器达2900架,月均飞行11.4万小时,分别是2015年的2.5倍、1.5倍和1.8倍。二是无人机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运营无人机的企业达1.9万家。三是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通用机场有449个,是2015年的7.4倍。四是安全水平稳定可控。2023年,通航飞行量较2019年增长27.5%,事故万架次率较2019年下降42.1%。   “目前我国无人驾驶航空飞行活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骆洪江说,民用无人机已在农林牧渔和娱乐航拍领域率先实现行业普及,城市场景和物流应用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标准已初具推广基础。   相关管理及服务持续优化   为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民航部门围绕机场建设、准入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改革创新举措,从硬件、技术、制度上形成更有效的支撑。   在管理方面,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告知承诺制审批,建立诚信体系,倡导行业自律。此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已上线运行,实现了空域划设、适飞空域信息查询、飞行活动申请等服务,基本形成了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能力。   在试点方面,民航部门批复涉及许可审批优化、监管模式调整、机场建设分类、跨业态融合、信息平台建设、无人机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通航改革试点,覆盖80%以上省份。   在基础设施方面,民航部门推进通用机场行业管理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明晰。机场许可、备案流程更加便捷,机场数量快速增长,由2016年国办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前的61个,发展到目前的453个,改革成效明显。   在服务保障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飞行服务站32个,已有28个通过地区管理局的符合性检查,已有27个实现了与区域信息处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正式纳入民航空管运行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   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和安全保障   据介绍,民航局下一步将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   健全管理,继续配合做好国家低空改革相关工作,加快推进空域分类管理落地实施,落实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健全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协调相关方面共同加强低空飞行活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支持,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建设和运行标准,推动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进一步提升适航审定能力,优化航空器适航标准、审定模式与技术,加强无人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的建设。   保障安全,迭代升级低空飞行的安全监管体系,针对未来低空运行态势,健全完善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等融合运行场景下各类飞行活动的安全运行规则、标准以及相关监管政策,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民航局将研究建立低空三维数字化空域地理信息系统,组织推进北斗导航、卫星通信、自主飞行等技术应用,实现现行低空飞行服务系统与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体系的先‘通’后‘融’,通过数据互联共享,加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调运行管理,确保低空航行安全和公众安全。”骆洪江说。(记者 邱超奕) 来源: 人民日报
  • 规范直播带货 治理“大数据杀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布,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从2016年8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出台,7年多后,《条例》终于出台。这是《条例》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条例》与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相比有不少差异。   “《条例》的最大亮点是对部分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明确细化规定。”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条例》对一些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完善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监管、治理“大数据杀熟”、加强预付式消费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范。   关注1   为解决新业态的新问题提供了明确路径   当前,直播带货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但其引发的消费维权问题也持续高发。据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了10.5倍,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也逐年上升,5年间增幅高达47.1倍。   一些直播间标高原价、以虚假低价套路消费者,并通过极力渲染、比价刺激等手段,吸引了大批观众。消费者往往在观看直播时被主播带动、渲染,冲动下快速下单,对商品质量、经营主体并不了解,一旦遇到消费纠纷往往无法追溯,维权困难。   《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依法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义务。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明确消费争议解决机制。发生消费争议的,直播营销平台经营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相关信息以及相关经营活动记录等必要信息。   陈音江表示,这进一步细化了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监管。条例明确,所有经营者都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如果是由其他商家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不仅要提供实际商家的名称,还要提供其经营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如果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直播平台不能再以所谓的个人信息保护为由拒绝提供直播间或主播的有关信息,而是要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相关信息以及相关经营活动记录等必要信息。这为解决新业态萌发的新问题提供了明确的路径,营造更加安全、诚信、公平的网络消费环境,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关注2   剑指“大数据杀熟” 但举证存在困难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在不断面临新挑战。在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滥用技术手段、平台规则、优势地位等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形多发,“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条例》第十一条中提到,经营者通过搭配、组合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   上述条款,被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是精准地对“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做出了规制。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表示,上述两个条例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存在举证上的困难,尤其是经营者给出似是而非的告知,或者使用消费者难以举证的技术手段时。   “更主要的是,无论是201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2024年7月1日生效的《条例》,没有对经营者违反《条例》第九条第二款或第十一条的行为设置行政处罚,或者加倍赔偿消费者的义务。”刘旭说,当然,如果消费者能够举证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搭售,或者不合理的差别待遇,那么可以依法主张民事赔偿。但对于那些不具有,或者难以被证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这两类明显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上述条款等同于“道德感召”的宣示条款,更有可能让这类经营者继续肆无忌惮地实施“大数据杀熟”。   他认为,通过收集用户信息,对用户网络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借助特定用户或用户群体画像,为不同用户设置不同价格的行为本身往往涉嫌价格欺诈,更应当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普遍禁止,由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及时予以查处,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注3   预付式消费老大难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立法解决   近年来,健身房、美容院、理发店失联“跑路”的恶意违约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要回预付款的维权之路艰难。   《条例》强化了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明确规定了经营者按照约定退回押金和预付款等条款,弥补了现阶段下预付式消费的规则空白。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30日在其经营场所、网站、网店首页等醒目位置公告经营者的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以收取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或者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   经营者收取预付款后,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降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得任意加价。经营者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有可能影响经营者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交易习惯正常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并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义务。消费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权要求经营者继续履行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义务,或者要求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余额。   陈音江表示,预付式消费一直是投诉热点难点,也是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条例》虽然对预付式消费进行了规定,要求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提前30日在醒目位置公告,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相对之前的法规确实有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预付式消费的维权退费难问题,如果不对经营者预收的资金进行合理监管,不能确保消费者预交的资金安全,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预付式消费维权难的困境,“希望将来能尽快针对预付式消费进行专门立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陈琳) 来源:新京报
  • 促进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落地       换新方便收旧规范   “提了新车,还有以旧换新补贴,这真是一举两得。”这两天,山东济宁市嘉祥县卧龙山街道中李楼村民魏春英刚刚提了一款新车。原价8.08万元的车,用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了8000元,经分期置换后,一辆五菱缤果型号的新车仅需支付5.78万元。   嘉祥县五菱汽车专卖店负责人李强介绍,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以来,购车人参与以旧换新活动均可以享受8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补贴,近期公司通过以旧换新销售车辆12辆。嘉祥县商务局工作人员李先润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嘉祥县坚持“政策+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和支持企业开展以旧换新,实现汽车促消费工作开门红。他们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列支汽车消费券专项资金100万元,重点对新能源汽车宣传、汽车下乡、汽车消费券进行财政补贴。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车展活动6场,发放汽车消费券20万元;完成各类新能源汽车销售800余台,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长20%。   “家里冰箱用了好多年了,现在声音嗡嗡的,该‘退休’了。通过以旧换新,减免了500多元。”近日,山东潍坊高密市民李可祥通过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购买了一台新冰箱,平台小程序直接给出旧冰箱的估价,费用当场抵扣。当天,商家就上门将旧冰箱回收,同时送来了新冰箱。   以旧换新正成为家电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动力。禹城市商务局3月中旬开展家电行业“以旧换新季”活动,引导大型企业和商家合作促进消费升级。“智能家电成新宠,智能家居的销售需求和潜力较大。”禹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杨建峰介绍,以旧换新不限品牌、不限渠道、不限年限、不限品相,以更实在的补贴力度,满足市民家电消费升级需求。据统计,2023年禹城市家电卖场以旧换新数量占总销量的11%。自今年3月份该项活动实施以来,以旧换新量增长超34%。   走进位于山东枣庄高新区的当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图书循环利用展厅,工作人员有的在对图书进行分拣、上架及系统录入,有的在对图书进行包装发货,还有很多读者在认真挑选图书。“听朋友说这里回收书籍,我把家里闲置的书籍带过来,置换一些自己需要的书籍。”前来进行图书置换的刘丽说。   “每年有1万多个家庭的闲置书籍在当康图书循环系统中被重新利用,闲置书籍再次焕发生机,绿色节俭的新型阅读方式成为一种新风尚。”当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行政及公共事务部总监沈跃利告诉记者,除了线下交易,当康文化还开发了线上“掏书铺”智能图书循环利用平台,可实现99%的图书识别,完成“线上+线下”业务同步推进,形成年产值近亿元的智慧图书绿色循环经济产业。   德州市庆云县拥有山东省内唯一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白名单企业——山东绿能环宇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拆解梯次循环利用。2021年成立当年,营业额实现300万元,2023年达到3亿元。“我们在全国有30多个回收网点,年处理废旧动力电池1万吨以上,实现了动力电池产品的闭合循环利用。”公司负责人刘晓辉说。   在聊城市东阿经济开发区聊城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忙着拆解回收的冰箱、空调等废旧家电。“通过拆解回收,既能实现环境效益,也将进一步推动东阿循环经济发展。我们目前有三条拆解生产线。现在每天拆解的‘四机一脑’、各类小型家电加起来有一二百台,年可拆解废旧家电78万台,预计年产值近2亿元。”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许涛说,他们正在研发互联网小程序,将销售门店和回收渠道融合到废旧家电回收系统,4月份上线后客户可以通过手机下单,实现废旧家电智能回收。   近年来,山东着力布局建设回收网络,推动搭建“回收点+中转站+拆解企业”的网络空间布局,做好废旧家电规范处理。据山东省再生资源协会统计,2023年,山东省内5家资质拆解企业规范拆解处理“四机一脑”共计约436万台(套)。   优惠叠加物有所值   3月26日下午,天津市河西区鑫磊花园2号楼居民李晓明家中,一台全新的老板牌5009S吸油烟机刚刚安装完毕。清扫、调试后,时安华师傅拍照上传系统,并请李晓明在工单上签字。   李晓明对记者说,原来的油烟机是开放式的,一开机吸力不大噪声却很大,已经用了10年。现在以旧换新,“有折扣、能减价,挺划算的,就换了”。   以旧换新的销售方式在市场上并不是新鲜事。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又掀起一波新的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热潮。   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丛屹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已进入存量市场阶段,优化存量和置换更新将成为主要销售方式。而更新的关键是要让消费者感到“新”有所值。   农业银行天津分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吕德仲说,为配合以旧换新促消费,农业银行创新多种消费贷款产品,先后推出网捷贷、集团e贷、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业主e贷等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年化利率最低3.3%,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发挥金融力量支持消费市场提振。   3月23日上午10点,来天津市苏宁易购天津南楼店选购的消费者逐渐多起来。苏宁易购天津南楼店店长李全告诉记者,进入4月,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将迎来传统消费旺季,针对以旧换新业务,苏宁正以更大力度推出优惠政策。一般新机能便宜300元至500元,且在上门回收环节还有100元至200元的补贴;对较新的手机、冰箱、空调柜机等,补贴可达千元以上。   很多消费者更关注“以旧换新”值不值。比如,洗衣机将洗涤重量从旧机型的6公斤至7公斤提升到9公斤至10公斤,可以一次性洗涤厚重窗帘;新型冰箱在同样体积下将容量从旧机型的600升、700升提升到1000升,并且蔬菜保鲜时间更长;等等。   天津众华智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亮介绍,以旧换新业务大多涉及对厨房家具的拆改。因此,公司开展了“燃气具安装维修工”资质认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工程师具备一定的拆改技能。在安装之后,还增加了清扫服务,方便消费者。   在汽车消费领域,金融机构对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冀虹介绍,为推进汽车分期业务快速发展,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从授信额度、用信方式等方面改进分期产品政策,提高自动化审批水平,合理增加消费信贷供给力度;成立汽车分期专业团队,大力推进银行与汽车商户间的业务合作,积极开展试乘试驾、内购会等现场活动,推动汽车消费品销售。   “我们还做优信用卡消费场景建设,围绕购物、出行、美食、乡村、线上、特色品牌等业态,持续开展‘周周七天乐’品牌活动,深耕校园、景区、社区、园区、厂区及网点周边场景,打造‘一支行一商圈’特色商圈,促进消费提升。”冀虹说。截至3月24日,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已实现信用卡消费额超55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分期交易额超10亿元,同比增长94%。   天津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天津市2023年限额以上家电类销售收入超104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智能家电和音像器材销售额超24亿元,同比增长4.4%。天津市商务局流通处副处长王晓龙表示,天津市将积极搭建消费平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促销等形式,继续举办绿色智能家电促消费系列活动。通过品牌商品巡回大集、家电家具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推动绿色家电下乡,引导苏宁易购、京东家电等企业将供应链下沉至乡村市场。同时以废旧家电回收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记者 王金虎 商 瑞) 来源:经济日报
  • 清洁电器成家电新增长点       “清洁电器行业依靠创新品类和产品实现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家电行业增长的新动能之一。”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在近日举办的2024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尽管最近几年增速有所下滑,但清洁电器市场增长率还是远远高于家电市场整体水平。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清洁电器市场零售额为34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洗地机和扫地机器人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洗地机零售额为122亿元,同比增长22%;扫地机器人零售额为137亿元,同比增长10%。   据介绍,我国清洁电器行业敏锐发掘新需求,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创新品类和产品,开创广阔的市场空间。清洁电器行业现已彻底告别了曾经单一的以吸尘器为主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洗地机、扫地机器人、吸尘器、除螨仪立体化的市场结构。   “洗地机和扫地机器人成为清洁电器市场增长的双动力。”奥维云网环境和健康电器事业部总经理田亚丽分析,伴随普及度提高和价格下探,清洁电器发展态势向好,普及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据奥维云网预测,2024年,洗地机零售额将达139.8亿元,同比增长14.6%;扫地机器人零售额将达147.9亿元,同比增长7.8%。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清洁电器行业高速增长态势下,大量新品牌涌入,企业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不重视知识产权、同质化低价竞争等现象。随着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清洁电器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专业委员会起草和制定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陈莉介绍,清洁电器专委会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并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公平竞争行业自律公约》为基础,最终提炼出10条符合清洁电器行业发展新阶段要求的自律条款。   在2024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正式发布,旨在推动行业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清洁电器行业建立起“自我约束、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行业自律机制。   “希望清洁电器行业抓住市场机遇,用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健康、高质量的产品,为行业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姜风表示,全球清洁电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家庭的清洁电器保有量仍比较低,海外市场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新兴品类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清洁电器行业必须在技术、质量、服务、供应链等方面夯实内功,进行良性竞争。   莱克是清洁电器领域领军企业,独创的三合一大吸力洗地/吸尘器,应用了其自主研发的500瓦无刷电机,吸力高达250空气瓦特,能够一机完成地板清洗、地毯吸尘、沙发床铺除螨三大场景清洁。   清洁电器专委会主任委员、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祖根表示,企业只有充分洞察清洁场景,坚持产品价值创新,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清洁电器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收获颇丰,更扬帆远航海外。2018年以来,我国清洁电器企业逐步减少代工业务,加大研发和品牌投入,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拓展突飞猛进。   添可坚持以自主品牌“走出去”,企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2%,2022年销售规模近100亿元。2023年10月,在亚马逊秋季Prime Day大促活动中,添可洗地机销售在北美及欧洲市场实现领跑,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20%。   “拓展海外市场是添可长期的重要战略。”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冷泠表示,添可品牌创立至今,技术创新始终是添可全球化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记者 周 雷) 来源:经济日报
  • 有力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6年底,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信息化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弥合,涉农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互通,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作用凸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数字乡村建设旨在推进农业农村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能,使数字技术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表示,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持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深度融合。   完善基础设施   2020年10月,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启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实现城乡地区从“同网同速”向“同步接入”“同步发展”跨越,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近期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推进,各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截至2023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788万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22年12月提升4.6个百分点。   同时,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取得显著进展,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支撑。“数字技术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第一批试点地区聚焦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围绕农产品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积极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高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政策部主任工程师霍鹏说。   在江苏淮安,当地特色产业——红椒一度面临因缺乏交易中心导致产值外流等发展难题。“如何把红椒交易留在本地?首先,我们在大棚内安装物联网设备,实时掌握种植情况;其次,通过打造数字化交易服务平台,让原本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订单集中到淮安本地,预估交易量提升60%。”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事业部总经理毕研振介绍,浪潮云洲为当地建设运营智能化育种服务基地、质量分选产线、集采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红椒收购价格,还降低了化肥、包装纸箱等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户收益,实现产业效益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也要看到,当前农业产业数字经济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整体水平未达到服务业的25%、工业的50%。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农业精准生产、预警、智慧物流等方面还有较大应用潜力。   “因此,第二批试点工作统筹把握当前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阶段特征、现实需求,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场景的数字化赋能路径,加快推动形成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霍鹏说。   培育特色品牌   随着第一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不少地区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北京市平谷区依托互联网企业强化平谷大桃品牌建设、特色营销和农旅融合,2022年实现网络销售占比达20.5%。“试点地区利用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等新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品牌。”霍鹏说。   殷浩栋认为,农村电商产业已成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引擎,在推动农产品上行、激活乡村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再创新高,超过5.3万亿元,同比增长4.1%。   “最近,国产樱桃热卖。以拉宾斯品种为例,直径达30毫米左右的樱桃约20元/斤,是同等大小车厘子价格的一半,性价比优势明显。”天猫百裕秋香旗舰店负责人林建琪告诉记者,4月至5月是山东樱桃旺季,但在空调棚内,通过改变温度能够让樱桃提前“成熟”,“我们有5个种植棚,同时还与多个合作社、散户合作,从源头上控制果实品质,再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既让国内消费者品尝到物美价廉的樱桃,也提高了果农收入”。   像山东樱桃这类特产在淘宝上十分畅销,但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经济价值可观的农产品需要进一步打开市场。为此,淘宝根据2023年平台上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消费情况、新增开店量等数据,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2个“隐形土特产”并形成《淘宝隐藏土特产报告》。   据殷浩栋观察,目前部分地区的物流配送体系仍较为滞后,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不高,偏远地区的快递上行下达不够通畅,懂经营、会营销的电商人才普遍缺乏。为此,《通知》要求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推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数字化转型。   “下一步,要促进电商与乡村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电商平台要发挥好大型平台集聚功能,引导农村电商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着力降低发展门槛,鼓励优质农产品上线、引领中国农产品数字化转型。”殷浩栋说。   防止贪大求全   发展数字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通知》特别强调,要立足本地发展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模式和做法,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杜绝“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有力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加之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特征使得应用场景功能需要持续优化,贪大求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可能会带来无效供给。   霍鹏建议,一方面,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要构建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对于数字技术概念、内涵与作用的理解,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实际需求,做好县域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数字乡村建设先进性,导致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性能溢出和功能闲置。   另一方面,充分吸取城市服务业、工业等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既有底层设施标准、技术架构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创新相融合,探索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建设方案与推进路径。同时,由于城乡受众对数字技术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重点研发简约、直接的数字产品,服务老龄人口与弱势人群,实现数字包容和普惠。   《通知》提出,试点工作以市或县为单位、按照不同试点类型方向分类开展。“此举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选择适配本地资源禀赋、信息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应用场景,分阶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殷浩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多个主体、投资期限长,完全由政府主导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从长远来看,必须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通过优化完善数字乡村共建共享平台,不断提升数字技术、产品、服务与数字乡村建设需求的适配性,让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收益最大化。(记者 李芃达) 来源:经济日报
  • 移动云精彩上线《爸,我回来了》,致敬万千“中国村医”       每当提及医生,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都市里那身姿挺拔、医术精湛的专业形象。然而,在华夏大地的田野深处,坚守着一个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群体——中国村医,他们是超5亿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却饱含力量。   值此国际医生节之际,移动云发布主题视频《爸,我回来了》。本片改编自真实案例,以深情视角聚焦乡村医疗,透过新时代青年携高科技回归故土的情节冲突,生动揭示了移动云技术如何赋予乡村医疗崭新生机,向那些既坚韧不屈又满怀温情的一代代中国村医表达崇高敬意。   新青年 新科技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乡村医生作为我国三级医疗体系基石的角色愈发凸显,他们是构筑全民健康屏障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现实中,许多乡村医生仍挣扎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中,面临着诊所设施陈旧、接班人短缺的困境。“老张”的形象便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位扎根乡村数十载的传统村医,面对数字化医疗时代的洪流,仿佛身处边缘。   转折发生在“小张”带着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返回家乡。随着年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村医毅然投身乡村事业,一场关于传承与革新的对话在父子间展开,最终在基层医疗改革和移动云技术下沉的推动下,两代村医找到了共同前行的道路。   影片具体呈现了县政府引入移动云电脑这一具有革新意义的措施。通过移动云电脑,不论是“老张”还是“小张”,都能突破地域局限,实时就诊、开具电子处方,轻松实现医保即时结算,甚至无缝对接远程诊疗,极大地提升了村级医疗服务效能,真正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云力量赋能,医数向前   影片《爸,我回来了》着重反映了移动云电脑在乡村医疗改进方面的真实成效。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移动云电脑项目的成功落地,切实改变了当地296个村庄的医疗面貌,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村民们的“看病难”问题,让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报销少跑路”,充分享受到了医保改革的红利,也让村医看病走访、自我深造、开展乡村医疗工作提供了新路径。   而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图景中,移动云电脑凭借其灵活性和强大功能,正逐渐成为各级医疗机构升级服务、提升效率的关键工具。它适应多元应用场景,无论是门诊、职能科室,还是远程会诊、下乡巡诊,都能提供安全便捷的云桌面服务,简化运维管理,提升业务连续性,从而惠及每一位患者,推动医疗资源公平分布。   此外,移动云更是全面布局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针对三级、二级医院、区域医联体等医疗行业用户,构建起一体化的云端医疗生态,实现医疗数据云端存储、跨地域协作,医疗服务的普惠化,医疗质量的提升化。   作为云计算国家队、主力军,移动云始终响应国家战略,深度参与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不断助力医疗行业转型升级。目前,移动云已服务超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国家级远程医疗协同体系,并有力支撑起12个省级医疗云平台的稳健运行。   未来,移动云将持续发力医疗领域,矢志不渝地以科技创新赋能医护人员,破除医疗难题,全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迈向新高度。每一寸数字医疗的进步,都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也是我们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坚实步伐。 来源:新华网
  • 《银发电商发展报告》(简版)发布 明确银发电商定义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凌纪伟)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银发电商发展报告》(简版)(下称《报告》)。《报告》首次明确银发电商的定义,提炼关于银发电商的六大观点,分析我国银发电商多元业态,展望我国银发电商发展趋势,提出银发电商行业发展建议。   《报告》提出,银发电商指的是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以银发人群为目标用户,以电商平台为载体和渠道,牵引上游制造厂商及服务商,链接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等多方资源,向银发群体提供或推动开发、设计、制造更丰富多元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以及老年人参与电商经济活动的全部电商产业生态。   关于银发电商,《报告》提出六大观点:银发电商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垂类电商,银发电商多元业态迸发新活力,银发电商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上游生产商、服务商及多方参与者,银发电商是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最便捷切口,电商“助老”的同时也为“坑老”打开方便之门,银发电商为应对全球老龄化问题输出中国解决方案。   《报告》从银发直播电商、银发农村电商、银发跨境电商、银发生活服务电商、银发即时零售等层面分析了我国银发电商发展业态,并对银发电商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认为银发电商产品将加快智能化升级,服务属性将增强,模式将加速全球化步伐,消费需求将日益分层化,将聚焦多业态融合创新。   为推动银发电商行业发展,《报告》提出相关建议,包括构建银发电商标准体系,鼓励银发电商与多业态融合,深入推进文旅体娱等生活领域的适老化改造,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壮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探索创新家政服务新模式,营造创新包容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商务部研究院将对接国家相关部门,会同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共同推进相关研究,组织召开银发电商发展研讨会,届时将正式发布《银发电商发展报告》全文版,为政产学研各界开展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商业决策提供借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