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学会
  • 【学习贯彻总书记辽宁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省科协开展“科技助企新突破专家行”(振兴区站)科技服务活动 3月6日,根据丹东市科协提出的产业技术需求,省科协组织带领省电工技术学会、药学会、工程热化学学会、策划学会、民营科技企业协会、技术经理人协会等6家省级学会的专家,开展“科技助企新突破专家行”(丹东市振兴区站)活动。 专家们分别到丹东明珠特种树脂有限公司、丹东欣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华隆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申和新能源有限公司、丹东市天茂气体有限公司、丹东康复制药厂等6家企业开展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科技服务和项目对接活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和深入探讨。针对企业提出的电气控制器不稳定、提升配电产品附加值、树脂粒径超标、气体安全存储系统优化、乳果糖溶剂的灭菌工艺提升、湿疹涂剂和抗菌身体乳新品研发等重点、难题问题,专家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指导和规划发展建议,并表示愿意与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建立实训基地,为企业引才引智。 该活动是省科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实施“产业助力工程”的一项具体举措。下一步,省科协将充分发挥省级学会人才和创新资源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技术难题、重点企业发展困境,针对性提供技术服务,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共促产业创新发展。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成立人工智能化急性脑损伤研究专业委员会 2月11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人工智能化急性脑损伤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会议在沈阳召开,省内7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索急性脑损伤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开启了人工智能赋能急诊急救领域的新篇章。 会上选举产生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及理事75名。中国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学院副院长常世杰以“急诊+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为主题,阐述了医学人工智能开展的工作方向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了“急诊+人工智能”更多合作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例如基于急性脑损伤真实世界的临床大数据,借助于人工智能创建急性脑损伤早期预警和早期救治的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该系统旨在通过医工结合信息化手段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化多学科协同救治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急诊急救专科能力建设。 专委会的成立不仅标志着对过往成就的回顾与总结,更是急诊急救领域迈向未来创新与突破的崭新起点。在学会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急救领域将不断涌现出新技术与新理念,为患者带来更加高效、精准的救治服务。  
  • 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主编的省地方标准《既有住区健康改造技术规程》通过审定 近日,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在沈阳召开地方标准审查会议,对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和沈阳建筑大学联合主编的辽宁省地方标准《既有住区健康改造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进行了审查,相关评审专家、编制组成员等16人参加会议。 审查会上,编制组对《规程》编制的背景、编制目的与意义、任务来源、辽宁地域特色、编制过程及主要重难点等情况进行了汇报。专家组本着科学合理、严谨统一的原则,对《规程》文本进行了逐条逐句的审查,并提出意见建议。经过充分的交流研讨,专家组一致同意《规程》通过审查。学会理事长石铁矛表示编制组将按照修改意见完善《规程》内容,尽快形成报批稿,并报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实施。 本《规程》由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组织东北大学、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编写。《规程》对既有住区健康改造中的检测评估、设计与改造措施、施工及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规程》的制定填补了辽宁省在该领域的技术规范空白,为推动我省既有住区健康改造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提升既有住区居住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学会将尽快对《规程》送审稿进行修订和完善,呈报批准后发布实施并计划召开宣贯会,尽早实现既有住区健康改造的经验交流借鉴及资源共享。
  • 2024年环渤海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举行 近日,2024年环渤海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由天津造船工程学会、北京造船工程学会和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辽宁、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安徽、重庆、天津等地学会及天津市相关单位百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论坛以“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船海产业绿色智能发展”为主题,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余建星、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宾、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高级验船师封少东、中国舰船研究院体系创新研究部业务总监石刘、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数智化推进部经理魏世海、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工控安全部经理杨朝辉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研究员孟凡彬等行业专家就船海产业数字孪生、智能船舶、数字化制造等先进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作特邀报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船舶行业卓越青年科学家;要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再上新台阶,为实现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船舶的智慧和力量。 本届论坛为环渤海湾区域船舶行业相关单位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平台,共享船舶行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经验,促进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推进环渤海湾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 2024东北测绘地理信息学术与信息交流会召开 12月21日,2024东北测绘地理信息学术与信息交流会在沈阳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由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吉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学会联合主办,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承办,沈阳农业大学协办,来自东北三省一区相关领域13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学生参加会议。 会议以“数字孪生与时空智能测绘”为主题,聚焦行业前沿技术,探讨新发展、新趋势和新挑战。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国超探讨传统测绘企业转型;长春市测绘院地理信息研发部主任张宇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数据资源部李强剖析时空智能测绘赋能沈阳建设;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魏恋欢展示雷达遥感技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平台客户中心技术部经理康祥瑞阐述数字孪生提升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 此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宴,更是推动产业合作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强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共同促进东北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专业委员会暨严重肢体损伤及足踝部创伤修复会议召开 12月28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专业委员会暨严重肢体损伤及足踝部创伤修复会议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召开。会议由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承办,省内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40余人参会。 会上,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王彦生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商冠宁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王强教授分别作学术讲座,分享了他们在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学术讨论环节,来自不同医院的30位专家就先进的手术理念、精细的手术技术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行讨论,为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次会议的举办,标志着辽宁省在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领域的研究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专委会将继续努力,为推动修复重建外科细胞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
  •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智能影像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召开 12月20日,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智能影像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医工交叉前沿技术与影像应用学术会议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召开,省内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4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东北大学崔笑宇、冯朝路,沈阳医学院张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赵萌分别作学术报告。崔笑宇、冯朝路两位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多模态影像智能可视化、肺栓塞识别、动态影像组学及心包脂肪MRI影像数据集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张莹教授详细阐述了诊断准确性研究设计要点及书写规范;赵萌编辑以ESI高被引论文为例,分享了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趋势和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策略与技巧。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峰作专委会2024年工作总结并展望2025年重点工作方向,学会副理事长王莉莎为会议致辞。 此次会议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科研思路,展示了医工交叉领域的经典案例、成功转化项目及前沿技术方向。未来,专委会将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结合等手段,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与有机发展。
  • 辽宁省水产学会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讨会举办 12月18日,辽宁省水产学会联合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丹东综合试验站在丹东东港市举办辽宁省水产学会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研讨会,来自全省科研院所及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人员、各示范区企业科技骨干、当地技术渔民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志松为本次会议致辞,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加快推进海水鱼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应用,全面提升辽宁海水鱼科技创新能力和养殖技术水平,促进辽宁渔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关长涛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马爱军研究员,天津农学院田云臣教授分别以《我国海水鱼养殖品种、技术与模式》《大菱鲆种业发展及新品种培育研究》《智慧渔业进展与挑战》为题作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大菱鲆、牙鲆、鲈鱼、河鲀等辽宁省主要经济鱼类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新品种研发与应用进行培训指导,对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难题进行了解答,指明海水鱼养殖绿色发展的方向。 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有效带动东港、丹东乃至辽宁沿海海水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对辽宁省渔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与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举行科普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揭牌仪式 12月17日,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与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揭牌仪式在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自主兴建的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举行。学会理事长石铁矛、秘书长顾南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雁、校长马凤才及近百名师生参加活动。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副馆长罗健主持活动。 仪式上,石铁矛、张晓雁共同为“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与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实践共建基地”揭牌;顾南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牛艺共同为学会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处驻馆揭牌。石铁矛以《城乡建设中的生态风险调控与空间规划》为题作专题讲座,从城乡生态风险的研究背景、风险问题、调控规划、实例案例四个部分,为师生们科普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问题,提高了大家城乡建设意识以及对生态的认知。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以下简称“展示馆”)由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教师参与策划及内容创作,仅用11个月就建成开馆,彰显了“城建速度”。展示馆既是一处社会性文博基地,又是一座面向学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及学校的文化中心。 接下来,双方将通过共建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举办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携手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深度、利于科普的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基地更有效地传播城市建设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对历史与文物保护的意识,推动该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发展。
  • 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召开九届二十次常务理事会议 12月12日,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九届二十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沈阳召开。学会九届常务理事、监事及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3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全体参会人员对秘书处提交的《辽宁省图书馆学会2024年工作总结》《辽宁省图书馆学会2025年工作计划》《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征文和业务案例研议办法》《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劳务费管理办法》《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稿)》《关于更换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的建议》等各项制度及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审议,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全体参会人员对审议事项进行表决。 学会理事长杜希林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学会要提高站位,强化政治引领,聚焦图书馆工作实践,提升科学研究支撑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行业领导力、凝聚力,承接好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以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文化影响力,将图书馆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高地。